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大生产运动的精神动力

2019-03-30 09:46李欣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2期

李欣

【摘 要】 文章概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与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背景。以延安南泥湾为例,论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生产运动的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

【关键词】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生产;精神动力

自力更生,则是不依靠外援,一切靠自己;艰苦奋斗,则是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全力拼搏,坚持不懈,努力创造条件。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克服经济困难,坚持持久抗战,取得革命胜利而带领各根据地的官兵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全体官兵农凭借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投身于大生产运动中,取得显著成果。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则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一、“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抗战相持阶段以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处于物资紧缺的经济危机的困难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和领导的人民军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1、日本侵略者围剿扫荡

日本由于国土狭小,资源短缺,兵力不足,难以长时间处于战争状态,难以在短时间之内打败中国,因此,日本侵华在总体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由过去仅靠武力占领中国转变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日本想通过“以华制华”的手段统治中国。因此,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治手段;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建立的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企图通过军事“大扫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进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以此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及其他抗日武装队伍。这便使得各个民主抗日根据地受到严重“创伤”,使其在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陷入更为困难的局面。正值此时,日本对黄河防线进行猛烈进攻,对延安进行多次轰炸,以此动摇中国共产党抗日的信心。

2、国民党顽固派反共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多次小范围的“摩擦”,逐渐扩大为较大范围的军事进攻,反共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从而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12月,国民党胡宗南部纠集反共势力,笼络地方土匪,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大肆进攻。1940年冬,蒋介石寻找各种借口,停发了八路军的军饷,并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层层封锁,使陕甘宁边区切断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断绝了边区的所有外援,试图将边区的共产党困死、饿死。国民党顽固派还通过不正当手段干扰、破坏边区的经济秩序,并且不断进行反共摩擦,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国民党顽固派想以此阻止边区的繁荣发展,遏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

3、频繁的自然灾害

陕甘宁边区位于西北黄土高原,自然条件恶劣,千沟万壑,降水集中且较少,气候较为干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在抗战相持阶段,边区自然灾害尤为严重,主要有旱灾、涝灾、虫灾、雹灾、冻灾、瘟疫等多种自然灾害频发,受灾范围广,受损严重。“1939年春季,天旱为灾,陕北神府、靖边等十多个县数月無雨。1940年6月底至7月,延安、甘泉等17个县涝灾严重。1941年,志丹、安定等15个县发生旱、雹、冻、霜灾,受灾面积达180961亩,受灾人数达95174人。”边区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产量锐减,受灾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边区政府需要发放大量救济粮及生活必需品。“1940年至1942年,三年总计救济粮5452.4石救济款801142元。”为此,对于本就经济落后的边区而言无疑是加剧了财政困难,加剧了物资缺乏状况。

4、边区脱产人员剧增

首先,边区自然灾害频发,致使大量边区人民生活窘迫,陷入衣食无着的境况,导致边区涌现了大量的难民、灾民,有许多难民为了活命举家外迁,导致边区某些地区人口剧增,一时难以投入生产之中,只得依靠边区政府赈济,这无疑更加剧该地区物资紧缺的状况。其次,在抗战时期,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中共中央和边区,以此通过扩大军队规模来提高战斗力,军队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增加了军用物资的需求,也使得脱产人口剧增;边区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使党政机关、学校等规模不断扩大,对党政机关、学校、部队实行的是供给制,这也是边区脱产人员增加的原因之一。再次,随着陕甘宁边区各项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延安成为全国抗日战争政治指挥中心,许多爱国知识青年将其视为民主革命的圣地,致使大量满腔热血的爱国青年知识分子,为了保卫祖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纷纷从国民党统治区和敌后地区穿过敌人层层封锁线,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延安,更加重了边区物资紧缺的境况,也是脱产人员剧增的原因之一。

在这极度困难的时期,面对着陕甘宁边区出现的严重经济危机,中国共产党人并未为此退缩、放弃,而是而是凭借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精神克服困难,带领人民共同抵御外敌侵略,战胜国内劲敌,使中国革命事业不断走向胜利。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大生产运动的精神动力

1、“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传家之宝

自力更生,则是不依赖于他人,依靠于自己。艰苦奋斗,则是在恶劣的环境、情况下不轻言放弃,勇于创造有利条件,努力拼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制胜法宝。西汉时期,严安在劝诫汉武帝刘彻切勿穷兵黩武,以秦王朝兴亡的为例,讲到:“秦王蚕室天下,并吞六国称皇帝,统治全国,取消诸侯,消灭他们的兵力,使国内百姓避免战乱,可以自力更生,这是百姓所渴望得到的。”1944年,闻一多在昆明发表《组织民众与保卫大西南》的演讲中讲到“我们农民能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强起来”。西汉时期,有程平忍辱苦读书。唐朝时期,有陆羽弃佛从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井冈山时期,长征时期,延安时期,都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精神继承与发扬。自古以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民族繁荣,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精神动力。延安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激励着广大兵农投身于大生产运动之中,南泥湾从“烂泥湾”变成牛羊成群,麦浪滚滚闪金光的“陕北好江南”是其典范。

2、“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谱写了“陕北好江南”新篇章

为了解决经济危机,中共中央号召党政机关人员、学校师生、部队官兵都积极投身于大生产运动之中。1939年1月,毛泽东在陕甘宁第一届参议会讲话提出“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口号。至此以后,在党中央的号召之下,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躬身践行的影响下,大生产运动便轰轰烈烈的开展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便是其典型缩影。

南泥湾距离中共中央,中央委员会所在地——延安45公里,称其为延安的南大门,并且与国民党顽固派所占领的洛川相连。1940年11月,国民党顽固派企图攻打宜川地区,359旅奉命从绥德地区调往南泥湾临镇一带守卫边区。至此之后,359旅便担当起一面守卫边区南线,一面开垦荒地的重任。部队刚进驻于南泥湾时,人烟稀少,偶尔看到稀稀落落的几孔破烂不堪的窑洞坐落于半山腰上,放眼四周,山坡一片荒芜,满山遍野长满杂草,荆棘丛生;深山之中,树木枝繁叶茂,遮天翳日,野兽出没。面对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的景象,359旅并未退缩、放弃,而是积极探索如何生存,如何发展的方法。

(1)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激励359旅投身于大生产运动之中,培养其自力能力。为解决边区经济危机,359旅积极响应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自觉执行朱德总司令的屯田政策,开垦南泥湾,打破了“民养兵”的传统观念,开启了肩挎钢枪,手握橛头的生活模式。359旅的口号是“全体参加生产,不让一个站在生产战线外”,“干部以身作则,不是指手画脚,而是动手动脚”,“上至旅长,下至伙夫马夫,一律参加生产!”为实现其口号,359旅官兵进行严密的劳动组织。359旅刚开拔到南泥湾时,仅有几孔塌了的窑洞,不够住。有的人便在山上自己动手挖出一人大小的窑洞,有的人便用杨木、蒲草搭凉棚住。两月时间都不能够解决吃饭问题,只得上山挖野菜、摘野果、打野猪,下河捕鱼来解决吃饭,山沟之中没有行人的路,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成大问题。但是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告别了“蒙昧时代”的生活,上百口窑洞打好了,上百间房子盖好了;到处麦浪翻滚,瓜果飘香;行人的公路修起了,此外,工厂,合作社,运动场等等都修建起来了。359旅团结一心,齐心开荒,过起了自给自足的日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359旅全体官兵克服种种困难,走向胜利。一是农业方面:359旅各部队以“生产就是战斗”的姿态,投身于开荒运动之中,创造了许多生产奇迹。例如:八路军第七一八团左齐在战斗中失去一只手,但并未掉队,开荒不能拿锄头就为战士们上山送饭;1942年,南泥湾某团虽生产农具缺乏,但仅半月时间,全团共开荒390.5亩,翻地369.5亩及部分河滩地;为给庄稼施肥,号召各单位收集人粪、牲畜粪尿和柴炭灰等,上至团司令下至勤务员都拿筐拾粪;生产农具缺乏就自己动手造农具,并定期进行农具大检阅;各领导干部不仅指导生产,还参与生产之中,许多干部手多次起泡,还是继续劳作。二团政治委员傅忠海体力弱,依旧参与开荒活动中;郝树才开荒“气死牛”的光荣事迹激起广大战士开荒的热忱。南泥湾从荒山僻境,野兽出没的光景变为陇亩相望,鸡犬相闻的另一番景象。二是手工业方面:359旅在手工业方面亦成就颇多。开设纺织厂、制鞋厂、煤厂、盐厂、机器厂、炼铁厂等,开设的工厂名目繁多、不可枚举。359旅供给部各工厂为了激发工人积极性自发组织生产大竞赛活动。如“1942年,各工厂联合举办了“五一”生产大竞赛,创造了新的生产纪录和涌现了大量的兵工劳模。纺织厂工人沈玉生每天织十五丈布,王少清每天纺纱二斤二两。赛后共评出五十一名兵工劳模。”“1944年六月起至十月止,各纺纱厂开展了为期五个月的纺纱 友谊竞赛。赛后以王福禄为表率,评出十个纺纱劳模。”三是商业:为促进经济发展,359旅开设了大量合作社。1942年某合作社的刘掌柜从只卖纸笔针线之类的东西起家,扩大到每天可卖出七百多元货物的规模;1943年,“团结”部开设了大规模的军人合作社,总部开设于旅部所在地,主要是向外推销当地土特产,为全旅军人廉价提供生活日用品,学习用品等,并积极解决社员的经济困难。四是交通方面:为了减轻人民运输负担,359旅抽出大量骡马积极发展运输业,在各地建立了与运输业相关的骡马店。为了扩大开荒规模,各团利用开荒休息之余上山开路。359旅不仅在农、工、商、交通方面成绩突出,在体育、文化、医疗、卫生方面也取得显著成绩。

(2)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激励359旅投身于大生产运动之中,打破其传统观念。最初,朱德总司令号召广大官兵投身于大生产运动之中,践行屯田政策时,许多干部、士兵依旧停留在“民养兵”的传统观念上,认为部队的职责就是上前线抗敌,保卫祖国,保护百姓,而开荒种田则是大后方老百姓之责,若投身于生产之中则会妨碍部队的巩固。初步投身于大生产运动之中,有部分干部及战士的生产积极性低,害怕生产会影响战士的战斗力,认为继续生产下去前途渺茫,毫无出路,出现了逃跑和请求退伍的个别现象,359旅亦存在此類现象。针对这一严重的思想问题,利用各个机会进行生产动员和相关思想教育。例如,1440年冬到1941年春,朱德率领多人,多次到南泥湾进行实地勘察时讲到:部队参加生产,不仅可以休养民力,增进军民关系,还可以更好的锻炼其指战员。希望大家用劳动的双手,建立起革命的家务。1942年,毛泽东为拍摄《南泥湾》影片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43年,边区林伯渠主席视察南泥湾时,开了许多大小会议,做了诸多报告,着重说明了部队生产的重要性,强调了部队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重要性。

自力更生、艰难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及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359旅全体官兵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进而使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成为其典范。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不仅继承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还将其发扬广大,使其成为南泥湾精神的核心内容。岁月有情,精神永驻。这种精神将永远是激励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关于共产国际解散问题的报告[M].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2.

[2] 星光,张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稿[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

[3] 中共湖南省委员会宣传部,湖南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编写组.延安《解放日报》上的南泥湾[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267-789.

[4] 高凤林.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党群关系口述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8-71.

[5] 孙安鹏.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物价上涨原因述论[J].沈阳大学学报.2012(12)58.

[6] 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九编)[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

李 欣(1992—)女,陕西榆林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