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文体的语言特点探究新闻的翻译策略

2019-04-01 06:20丁莉
北方文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新闻翻译策略翻译

丁莉

摘要:新闻的功能决定了其特有的文体特征,中英文新闻语言虽因功能相同具有一定的相同点,但由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本質区别又使得中英文新闻语言存在更多的不同点。新闻作为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新闻编译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实例论述中英文新闻的翻译策略,包括意译、增译、减译、替代等,译者需要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并融合两种语言文化及受众的差异,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新闻;文体;翻译;翻译策略

一、概论

新闻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即用概括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从语体上讲,新闻是电视、收音机、报纸、互联网使用的一种应用型文体,由于新闻的告知和传播功能,新闻语体相比较其他文本语体,有其个性鲜明的特点:语言大众化,语言简洁,用词灵活、新颖,善用修辞。

新闻报道的语言通常要满足两个基本要求:客观性和准确性。新闻报道要从事实出发,报道要有理有据,尽量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二、中英新闻文体的语言异同

(一)相同点

中英文新闻由于文化差异、语言表达习惯等原因存在大量不同,但同时,由于发挥着同样的功能,二者仍具有很大的相同点。任何一种语言的新闻,其目的都是为了让读者快速了解新闻资讯,因此中英文新闻语言有许多相同的原则,如英语新闻媒体遵循ABC的新闻规则,即报道内容准确(accuracy)、语言文字简洁(brevity)、结构条理清晰(clarity);而中国的新闻媒体遵循的是准确、简洁、通俗、具体的原则。

此外,中英文新闻语言都具有喜用新词的特点。“新”是新闻语言的生命。为了使读者了解最新的消息,所有反映当今热门话题的词语都会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以吸引读者的眼球。新闻用语往往体现文化和社会的最新发展趋势,因此新词的使用成为新闻语言的共同特征。如Brexit(英国脱欧),Choi-gate(韩国总统闺蜜干政门),北京瘫(Beijing repose),网络直播(live video streaming),网红经济(Wanghong economy/Internet celebrity economy),全面二孩政策(the universal two-child policy),新常态(new normal)等等。

(二)不同点

总的来说,中文新闻四字成语多,语言华丽,高大上,而英语新闻用词简洁,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这种不同最突出地体现在中英文新闻的标题和导语中。

a.标题

汉语新闻的标题习惯上囊括事件、人物、时间、地点和引发的结果等新闻要素,属多层式标题。英语新闻的标题则在于用精辟的语言论述一个主要情节或事件,属单层式标题。

在用词上,由于英语的单词长短不一,所占版面也不同,因此英语新闻标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大量选用形象生动的简短小词,以便于编辑排版,节省宝贵的标题空间。汉语词汇包括单音词和多音词,同样为了节省版面的目的,汉语新闻标题也多使用单音词,甚至会将多音词简化为单音词或缩略语。

b.导语

新闻一般都采用倒金字塔形式,新闻导语一般要求尽量包括新闻的六要素,这样做的优点是具体、完整、信息量丰富,但明显的不足是冗长、臃肿、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交换的频繁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的趋势是只选择一、二个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要素写入导语,其余要素放在正文或结尾部分。

英语新闻导语通常是一个句子,不超过35个英文单词,句中意义紧凑,较多使用名词和介词;汉语的新闻导语则通常为2-3个句子,多用短句,句中意义松散,多使用动词。英文导语中,信息较为简洁,而中文导语的内容则相对详细。中文导语常以时间、地点开头,然后是发生了何事。英文导语则通常以何事开头。中文消息来源一般前置,英文消息来源,除非特别重要,否则一般后置。

由此可见,中英文新闻具有共同点,同时存在很多不同点,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尽量贴合译文的语言习惯。

三、新闻翻译的特点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新闻成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新闻翻译则是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桥梁。新华社高级编辑刘其中对新闻编译的定义是:“新闻编译是通过翻译和编辑的手段,将用源语写成的新闻转化、加工成为译语语言新闻的翻译方法。与原来的新闻相比,经编译而成的新闻保留了源语新闻的中心思想和主要信息,但内容却更加集中,更加精炼,更加可读,更适合于在译语国家或地区进行二次传播,也更适合于译语语言读者们阅读和理解。”它通常“含有两个层次,一是翻译,二是编辑,而且两者常常是交织、融合在一起。”

传播学先驱W.施拉姆认为编码(即翻译行为)并非完全是个人的活动,它要受到很多制约因素的影响:首先,它要受到信息的原生形态的制约,这对新闻传播来说,就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其次,它还要受到编码者(译者)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知识范围、经验等的制约;再次,它也要受到编码者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

可见,新闻翻译在“信达雅”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诸多的影响因素,包括意识形态差异、政治体制差异、经济体制差异、文化背景差异等。

四、新闻翻译策略及实例

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达”。华先发认为“‘信是意义不背原文,‘达是不拘原文形式,尽译文语言之能以求原意明显。”即首先要忠于原文,其次表词达意要让读者明白。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会使用很多的策略,本文将这些方法加以总结,以典型和经典的实例加以论述和说明。

本文引用的新闻素材均来源于国内外权威报纸机构,如《中国日报》、《参考消息》、《环球时报》、the Washington Post,BBC,the Financial Times,the Wall Street Journal,Foreign Affairs,Foreign Policy等等。

(一)直译法

直译是最基本的翻译策略,当英文的表达方式与汉语完全或基本相同时,在不影响准确达意,不破坏原文风格的前提下,可采用直译或基本直译。如:

习大大(Papa Xi),一带一路(One Belt One Road),强军梦(Dream of strong armed-forces),科学发展观(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空巢老人(empty-nesters),maximum pressure strategy(美对朝"极限施压策略")

又如:“我们感到,美方的行为十分无理。美方严重错判了形势,采取了极其错误的行动,这种行动的结果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高峰说道。

英译:"The US side has been fairly unreasonable,seri-ously misjudged the situation and adopted extremely wrong actions to'lift a stone,hitting its own feet',"said Gao Feng,Ministry of Commerce spokesman.

(二)音译法

对于中文或英文中的文化承载词,或社会上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鲜事物等,往往会使用音译法。音译通常会保留源语的原汁原味,展现异国情调,同时使得大量的特色词汇走进了对方的世界,并逐渐被对方读者熟知和接受,起到了很好的文化传递作用。

如:胡同(hutong),孔夫子(Confucius),风水(feng shui),麻将(Mah-jongg),阴阳(yin-yang),豆腐(tofu),TOEFL(托福),hacker(黑客),clone(克隆),gene(基因),等等。

(三)意译法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表达方式上有时候会有很大的不同,在处理文化或国别色彩浓厚的习语、俗语、比喻等内容时,译者经常采用意译策略,使所传信息清晰易懂,确保译语受众准确明晰地获取信息。姚晓梅将意译法定义为“译者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因此当直译不能准确传达新闻的内容及作者的想法,甚至不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时,可以舍弃原文的语言外形,根据内容进行意译。

例如:计划生育(family planning),外来务工人员(migrant workers),小康社会(well-off society),穷讲究(pay close attention to details)。

另外,我国的著名方针“不折腾”,欧美媒体翻译为“no z-turn”,意译法巧妙地达到了音形义俱佳的效果,不仅满足了信达雅,而且画面感极强。

又如: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中国女子游泳队员傅园慧赛后采访用了“洪荒之力”一词,英国BBC的翻译是“powers strong enough to change the universe”和“prehistoric powers”,《卫报》的翻译是"mystic energy",美国《华尔街日报》的翻译是"premordial power"。这些翻译虽然用词不尽相同,但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意译的手法,因为“洪荒之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用直译法是无法将其表述清楚的,因此各大媒体都采用了意译法。

(四)增译法

有些新闻包含源语独特的文化、社会、政治、历史背景信息,源语读者能轻松理解的内容,如果原封不动地翻译成目的语,可能会使读者不知所云。这时,译者需要在译文中添加必要的解释或背景介绍,以保证信息传播的效果。增译法包括直译+解释,音译+解释,添加背景信息等形式。

1)关于中國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的内容,西方读者往往缺乏背景知识,如果不增加解释,会令译语读者不知所云。比如:

“解放前”和“解放后”,直译是“before liberation” “after liberation”,但普通西方读者并不清楚具体什么意思,不如译成“before/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n 1949)”更为清晰易懂也更客观。再如:

微博 weibo,Chinese Twitter;

梁山伯与祝英台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Chin-ese Romeo and Juliet

2)另外,关于中国的政治和国家机构的名称,也需要添加解释,如:

国务院 The State Council,China's Cabinet

对于西方读者来说,“The State Council”只是一个名称,添加了后面的解释“China's Cabinet”,他们就能明白国务院的具体职能和作用了。又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China's parliament

3)此外对于目前社会的热词,在翻译时也需要添加解释以更好地传播信息。如:

裸官 naked officials,people who have moved families and assets abroad in readiness for escape themselves

4)同样,英文读者耳熟能详的词语可能中文读者也难以理解,这时也需要补充说明其含义。如:

“Deep Throat”直译为“深喉”,但中国读者会不知所云,因为中文里没有这个说法,因此需要添加注释“匿名检举的人;告密者”。

(五)删/减译

为了符合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有时需要删减掉一些不必要的词语。

1)去掉不必要的修饰语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中译英的时候,因为中文新闻常常使用很多形容词的堆砌,如果一字不落地翻译成英文,会让西方读者感到莫名其妙。

例如“真抓实干进行西部大开发”,只需要翻译成“develop the western China"就可以了,如果逐字翻译会给英文读者“假大空”的印象。类似的表达还有:

认真执行 to execute;全面提高 to enhance;切实加强 to strengthen等。

再如: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主席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中国日报》官网的翻译是“Chinese people have the spirit of creativity,hard work and unity and are great dreamers,Xi said.”英译采用了减译的方法,并没有将“伟大”一一翻译出来,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2)减掉没有实际意义的套话

比如:百年奥运梦 昨夜终成真(引题)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标题)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本届奥运会开幕(副标题)

英文只要翻译成“President Hu Declares Opening of Olympic Games”即可。

3)减掉会带来反效果的词语

汉语中的某些表达方式在翻译成英文时,需要删减掉,否则会引起误解。比如“领导亲自过问”翻译时就需要去掉“亲自”,否则会让人认为平时不是亲自,会让人认为中国官僚主义作风严重。

(六)替代法

新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更易于被目的语受众接受,使用符合目的语新闻写作规范或受众接受习惯的表达方式,替代是经常应用的一种策略。

比如中文新闻习惯用日期,而英文新闻习惯用星期表示时间,在翻译时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表述。

又如:“中国的和平崛起”,有译者将其译成“China's peaceful rise”,但这种译法容易被西方读者误读,认为其中隐含着“中国威胁论”的意图。因此,“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才是更能体现中国的政治立场的翻译。

再如:英文新闻中会出现“Taiwan President Tsai Ing-wen”这样的表述,中文译文为“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如果直译显然违背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事实,也不符合我国受众的认知。

另外,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习语和谚语,在翻译时,一般都采用替换而非直译的方法,以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如:英国《金融时报》2018年2月27日的一篇评论,其中有这样一句话:One American media outlet described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as“dead on arrival”.中文翻译是:美国一媒体机构称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是“见光死”。译者使用了网络流行语“见光死”使得译文形象生动。

(七)重构法

由于英汉思维方式不同,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时,有时需要改变原文的结构和语序,对原文信息进行重新建构,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易于译语受众接受。重构法包括改写、改译、拆分与整合、信息重组、位置交换等翻译策略。黄忠廉将改译定义为:“改译是根据特定要求改变原作形式或部分内容乃至原作风格的一种编译活动。它是地道的归化处理手段。”

例如:After testy call with Trump over border wall,Mexican president shelves plan to visit White House

译文:墨总统访美再“告吹”绕不开“边境隔离墙”

这是《华盛顿邮报》的一则新闻的标题,英文标题是包含一个时间状语从句的复合句,中文翻译改变其结构,变成两个并列的动词短语,而且用“告吹”替代“shelve”(搁置),从用词和句型上都更加口语话,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再如:Indonesia Unlikely to Join US-Led-Coalition to Contain China

译文:美媒:印尼拒绝魔鬼交易  不会加入美遏华联盟

这是美国外交学者网站的一篇新闻标题,英文标题精炼朴实,而中文译文除了直译原英文标题内容外,将正文第一段出现的词组“拒绝魔鬼交易”(a devils bargain)提到了标题中。同时改变了标题的单句结构,变成了并列结构。译者的这种灵活处理大大增加了中文标题的吸引力,能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前文所述的翻译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两种或几种方法同时使用,这点在之前的举例中可见一斑。

五、结语

新闻包含大量特色词汇、术语和意识形态内容,因此对于译者有更高的要求。新闻翻译的目的是让译文读者准确无误地理解和把握译文所传递的信息,最终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和交际效果。

翻译理论家吕俊教授就曾将翻译视为传播活动的一个有机整体,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转换活动,其本质是传播,是传播学中一个有特殊性质的领域。从传播学角度讲,译者既是受传者,又是传播者,对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要充分把握,并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减少噪音,使传播活动顺畅,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所以新闻译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很强的文化意识,对于源语社会的文化有较深刻的理解,同时又熟悉目的语社会的习俗和文化特征,同时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准确地完成新闻的翻译。

参考文献:

[1]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2]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49.

[3]华先发.新编大学英译汉教程(第2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7.

[4]刘其中.英汉新闻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04.

[5]龙江华.从互文性视角看新闻英语语篇风格的翻译[J].高等函授学报:哲社版,2006(1):60.

[6]吕俊.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2):40-45.

[7]姚晓梅.试论“动态对等”原则在报刊新闻标题中的翻译[J].考试周刊,2008(19).

[8]张键.英语对外报道并非逐字英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1(4):24-28.

猜你喜欢
新闻翻译策略翻译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