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繁为简,巧记历史

2019-04-01 06:18林银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记忆方法初中历史有效教学

林银

摘 要:历史史实年代久远时空跨度大,事件本身充满错综复杂、纷繁杂乱,想学好历史光凭死记硬背和囫囵吞枣是行不通的,必须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寻找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化繁为简达到事半功倍。本文通过想象情节、歌谣、比较、图表、数字归纳、巧用标点、各种方式向学生传授历史学科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历史教学始于课内,终于课外,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分析与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 有效教学 记忆方法 指导运用

有效教学,实践“轻负担、高质量”教学路子,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这是新时期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这是许多教师梦寐以求的教育理想。众所周知历史纷繁复杂,浩如烟海,有些历史事件和现象比较复杂,光靠硬记费时费力容易忘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可采取一些有效方法,化繁为简,巧妙熟记。激发学生學习历史的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指导学生掌握几种科学的记忆方法,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学好历史。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几种方法,抛砖引玉以飨师生们参考。

一、想象情节记忆法

由于先入为主的感觉占据了国人认识的水平,习惯于姓氏姓名读写顺序的我们很难,也很不习惯外国人连连串串的名字,他们名字显得难记、难懂和极易忘却,怎样才能化难为简且记忆深刻,甚至达到难以忘怀程度呢?笔者尝试情节想象记忆法的运用。如讲到法国巴黎公社革命这章节时涉及到有关《国际歌》相关知识有两个人物,作词人——欧仁·鲍狄埃,作曲人——狄盖特。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国际歌》创作的背景——巴黎公社的失败,在这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中在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扑下,经历了“五月流血周”事件,无产阶级革命者付出了惨重代价,许多公社战士和领导人因此而光荣献身,悲情切切。这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在这次革命后,一个欧洲人在血流成河的尸体群中找到了惨遭杀害的弟弟在嚎嚎大哭在悲哀,即“欧洲人抱着弟弟在悲哀”——“欧仁·鲍狄埃”,此语一出学生底下一片哗然,所有学生都迅速记下这个原来晦涩难懂的名字。为了追思,为了勉怀,也为了表示当哥哥对弟弟的沉痛哀悼和悼念之情,当哥哥的为弟弟特别定做了一副精美棺材,为其弟装殓盖上,即——“狄盖特”,两人名字一气呵成,通过想象情节,十分合理串联在一起。这种另辟蹊径的方法学生非常乐于接受,很快记下来并且达到了终身难以忘怀的效果,现在我们同学当中十分盛行这种想象情节的记忆法,居然有学生开玩笑地跟我说:“老师,你应该申请个专利”。

二、歌谣记忆法

即把所要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精心排列,编成形式对仗,有押韵有节奏的顺口溜和歌谣,借助于音韵进行传唱,就便于记忆了,我们称之为歌谣记忆法。如中国古代史上更替不断的变化朝代,让人感到一头雾水、繁乱难记、颠三倒四,笔者把它编成歌谣后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成诵。如下:

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杨隋李唐之盛世;

五代辽宋夏金元,还有朱明满清朝。

编写歌谣时我们应该讲究:形式工整、简洁、力求语言生动、有一定对仗和押韵且内容准确全面。歌谣简单易懂便于传唱,有喜闻乐见的特点,上口快,轻松有趣、节奏感强而且容易记忆与激发学生兴趣,在一定程度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运用歌谣记忆历史朝代,学生都说这种方法好,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再也不容易忘记了。

三、比较记忆法

“历史是今天与昨天永无休止的对话”它虽不能循环,却能反复出现许多惊人相似的历史现象。古今中外相似的历史事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同时具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历史比较记忆法是确定历史现象异同关系,进而发现其本质,探索其规律的思维过程。比较记忆法独特魅力之一是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史实记忆能力和历史联想能力。如把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戍变法进行比较,分析两次变法的原因、内容、结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史实。

(一)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相同点:a.背景相同: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性质相同: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c.都向西方学习。

不同点:a.内容不同:戊戌变法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明治维新不仅学习政治制度,还学习西方的科技和社会生活。b.结果不同:戊戌变法失败了,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明治维新成功了,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这样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或异类相关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通过比较,找出其异同或联系,可以防止张冠李戴和史实的混淆不清,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别和识记的水平,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古今中外历史联系,学会学以致用。比较记忆法的运用学生反应记忆同类的历史史实容易多了且印象十分深刻。

四、归类记忆法

初中历史课本的编写模式基本按朝代顺序,类似“编年体”史书,常见许多联系紧密且同一类的史实分散于诸多不同的篇章,史实零散、繁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不象高中教材按专题按类别具有很强逻辑性。如果采取归类记忆法,把历史基础知识分门别类地、按问题的性质依次归纳到一起,捋出一条条线索,就便于记忆了。这叫归类记忆法。

通过中国史的学习,有必要加强学生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认识。历史上的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的关系,都零散于许多章节中。本人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整理,从古至今罗列出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联系的史实:

(一)密切相连

1.三国时期,吴国君王孙权,派卫温将军率领一万多人的船队到达台湾(台湾当时称“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2.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使者去流求(今台湾),进一步加强了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地区的联系。此后,历代政府更是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3.元朝时,元朝政府正式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地区,正式把台湾地区纳入行政版图,对台湾进行有效管辖。

4.明朝后期,郑成功收复了台湾,赶走了荷兰殖民者,为开发建设台湾作出积极贡献。

5.清朝时:17世纪80年代清军进人台湾;1684年,设置了隶属于福建省的台湾府;1885年正式升格台湾府为台湾行省,对台湾地区进行直接有效的军事、行政管理。

6.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把台湾地区归还了中国,1945年10月台湾再次回到祖国的怀抱。

(二)守望分离

1.第一次分離: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此后,造成台湾地区被日本殖民统治近50年。

2.第二次分离:1949年,国民党兵败退守台湾。直至今日,尚未回归。

(三)一国两制

新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近年来两岸关系出现缓和,国民党高层访问大陆,实现的“三通”,联系更加密切。

五、数字归纳记忆法

在学习近代史时,当涉及到近代几个不平等条约内容时,往往会出现记忆混乱和知识的张冠李戴,为避免这种普遍性的错误,笔者进行了一翻思索和探究。首先,对他们内容进行压缩归纳整理,通常的格式是“数字+行为动词”,本人称它为数字归纳记忆法。如:甲午中日战争签字的《马关条约》,也进行数字归纳法记忆,整理成:一割(指“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二赔(指“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三开(指“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四辟(指“增辟通商口岸”)。其次,通过扩充还原,使同学们很快记下各个条约的内容区别与联系。学生告诉我:“数字归纳记忆法为我们记忆历史知识提供了‘检索目录,大家识记水平大大增强”。

六、巧用标点符号记忆法

标点符号一般表停顿、表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表情达意等,在文章句子中巧用标点符号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原本平淡、缺乏感情色彩的句子经标点符号点饰后,将变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其中对八国联军中的八个国家的识记,学生显得非常困难和混乱,而且后继性很差,非常容易忘记,时间一长就迷糊了。笔者经过重新排列,并在适当位置加上相应的标点符号,前半句就成了“英法,美德?”(对他们侵略中国行径进行强烈嘲讽和抨击),后半句是“俄日、意(益)奥(傲)”。(点明以后沙皇俄国和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联系近代史,他们获得许多利益,明白他们更加骄傲(益傲)的原因)。多届学生的实践再一次证明,学生不仅记得牢,而且到处传播这种趣味的记忆法。

纵上所述,教师通过想象情节、比较、歌谣、图表、巧用标点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历史学科的有关知识,既简单又直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减轻课外学习负担,使历史教学始于课内,终于课外,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分析与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再进一步运用历史知识来分析判断一些社会与政治问题的能力,反过来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历史教学,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伟科.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M].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0.

猜你喜欢
记忆方法初中历史有效教学
有效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帮助职业学校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历史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