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组织蛋白酶B表达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2019-04-03 01:55孙坚皓孙建广黄世磊马招鑫皮国富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划痕蛋白酶空白对照

孙坚皓,孙建广,黄世磊,马招鑫,皮国富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郑州450052

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B)是一种与木瓜蛋白酶结构相似的溶酶体半胱氨酸蛋白酶,其在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1-3],并在多种肿瘤细胞(如胃癌[4]、肺癌[5]、结直肠癌[6]、食管癌[7]及前列腺癌[8])中呈现高表达,参与肿瘤的侵袭转移过程;有研究[9]表明CB在骨肉瘤细胞中也呈现高表达。本实验运用小干扰RNA(siRNA)特异性下调骨肉瘤细胞MG63中CB的表达,观察其对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主要材料人骨肉瘤MG63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研究所,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试剂购自美国Invitrogen公司,SDS-PAGE凝胶制备试剂盒、ECL化学发光试剂盒购自康为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鼠抗人CB单克隆抗体和兔抗人α-tubulin单克隆抗体购自美国Abcam公司,CCK-8试剂盒购自日本同仁化学研究所,8.0 μm孔径Transwell小室购自美国Corning公司,Matrigel基质胶购自美国BD公司。阴性对照siRNA(NC-siRNA)、靶向CB基因的siRNA序列1~3(CB-siRNA1~3)由广州锐博有限公司设计合成。

1.2细胞分组、培养及转染将人骨肉瘤MG63细胞分成空白对照组、siRNA-1组(转染CB-siRNA-1)、siRNA-2组(转染CB-siRNA-2)、siRNA-3组(转染CB-siRNA-3)和NC组(转染NC-siRNA)5组。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各组细胞,以2×105个/孔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中,均在含有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100 mg/L链霉素的DMEM培养基中于37 ℃、体积分数5%CO2、相对饱和湿度为95%的培养箱中培养,当细胞密度达60%~70%时按siRNA转染说明书进行相应的转染。每组均设6个复孔。

1.3各组细胞中CB蛋白表达的Westernblot检测细胞转染48 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采用BCA法(按试剂盒说明书步骤进行)测定蛋白浓度后煮沸变性,按照试剂盒说明制备SDS-PAGE凝胶并进行电泳,电泳结束后将蛋白转至PVDF膜,50 g/L脱脂奶粉液室温封闭1 h,加入鼠抗人CB单克隆抗体(按1∶1 200稀释)、兔抗人α-tubulin单克隆抗体(按1∶2 000稀释)4 ℃环境下过夜孵育,TBST洗3遍,5 min/次。加入HRP标记的二抗(分别按1∶2 000、1∶5 000稀释)孵育1 h。TBST洗3遍,5 min/次。于暗室内用化学发光ECL显影液显示蛋白条带。应用Image J软件计算各蛋白灰度值,计算蛋白相对表达量。

1.4各组细胞增殖活力的检测采用CCK-8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siRNA-2组接种于96孔板,每组设6个复孔,6×103个/孔。分组转染后,分别在0、24、48、72和96 h后换液,并加入CCK-8试剂,继续在培养箱中孵育2 h,用酶标仪测定450 nm波长吸光度值。

1.5各组细胞的克隆形成实验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siRNA-2组、NC组3组,给予相应处理,每组设6个复孔。10 d后用40 g/L的多聚甲醛固定20 min,1.25 g/L结晶紫甲醇溶液染色2 min,PBS清洗残留染色液后拍照,并计算细胞数>50个的克隆数。实验重复3次。

1.6各组细胞划痕愈合实验在6孔板板底用记号笔水平划5条互相平行的定位线。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siRNA-2组、NC组3组接种于该6孔板,每孔2×105个细胞,给予相应处理。培养至细胞密度为90%~100%时,用200 μL移液枪枪头于每孔中线垂直于定位线做划痕,然后每孔加2 mL无血清培养基继续培养细胞。于划痕后0、6和12 h在倒置显微镜下定点拍照,然后用Image J软件分别计算0、6、12 h后的划痕面积。用[0 h划痕面积分别-6(或12 h)划痕面积]/0 h划痕面积×100%计算划痕愈合率。实验重复3次。

1.7各组体外侵袭实验将Matrigel胶用DMEM培养基按1∶8稀释,每个小室加入稀释液50 μL,在37 ℃培养箱内恒温放置30 min。取空白对照组、siRNA-2组、NC组转染后72 h的细胞,常规胰蛋白酶消化后计数,调整细胞密度为5×105个/L,每孔取100 μL细胞悬液接种于上室,下室每孔加入500 μL含体积分数20%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48 h后取出小室,用40 g/L多聚甲醛固定20 min,1.25 g/L结晶紫甲醇溶液染色2 min,棉签拭去上室面细胞,PBS清洗残留染色液,100倍倒置显微镜下每孔选取上、下、左、右、中5个视野拍照并计数。实验重复3次。

1.8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3.0进行分析,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各组MG63细胞中CB蛋白表达、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细胞划痕愈合率和细胞侵袭能力的差异,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各组MG63细胞中CB蛋白的表达比较见图1。由图1可知,siRNA-1组、siRNA-2组、siRNA-3组CB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98±0.012)、(0.198±0.025)和(0.625±0.006),空白对照组及NC组分别为(2.004±0.013)和(1.596±0.057),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1.768,P<0.001),其中siRNA-2组CB蛋白相对表达量最低,故将siRNA-2用于后续实验。

2.2各组MG63细胞增殖能力的比较见表1。

2.3各组MG63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siRNA-2组细胞克隆形成数(74.3±4.5)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及NC组[(103.0±10.1)和(109.7±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50,P<0.001)。

1:NC组;2:siRNA-3组;3:siRNA-2组;4:siRNA-1组;5:空白对照组

图1 各组MG63细胞中CB蛋白的表达

2.4各组MG63细胞划痕愈合实验结果见表2。

表2 各组MG63细胞划痕愈合率 %

*:与其他两组比较,P<0.05

2.5各组MG63细胞体外侵袭实验结果见图2。siRNA-2组细胞侵袭数(48.6±9.5)与空白对照组(93.6±12.1)及NC组(102.4±21.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677,P<0.001)。

A:空白对照组;B:siRNA-2组;C:NC组

3 讨论

目前对骨肉瘤发病、转移及复发的分子机制研究尚未完善,蛋白质的异常表达是恶性转化的重要特征。组织蛋白酶家族在多种肿瘤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组织蛋白酶D(CD)被认为是潜在的目标蛋白,CD在骨肉瘤肺转移和化疗耐药中的表达增加表明CD在OS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0],同时CD可以激活CB[11];降低骨肉瘤细胞组织蛋白酶K(CK)的表达后可显著降低其增殖、侵袭能力[12]。以上可以看出组织蛋白酶家族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RNA干扰(RNAi)是双链核糖核酸(dsRNA)特异性调节基因活性的天然过程,它以特异性沉默靶基因表达为特征,在疾病治疗中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13-14]。本实验运用脂质体将合成的CB-siRNA转染入MG63细胞中,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和NC组相比,CB-siRNA转染组CB表达量下降,说明CB-siRNA能特异且有效地抑制CB的表达。后续实验结果表明,抑制CB表达后MG63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证明CB可促进骨肉瘤细胞的增殖。有研究[15]表明,抑制CB后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也减弱,与本文结果相一致。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是转移至继发部位所必需的,本实验细胞划痕实验结果表明抑制CB表达后,MG63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减弱,说明CB对骨肉瘤细胞的迁移起积极作用。有研究[16]报道,在前列腺癌中降低CB表达后细胞迁移能力也降低,与本实验结果相一致。肿瘤的侵袭是其发生远处转移的关键步骤,研究[17]表明,肿瘤的侵袭发生在低pH区域,酸性胞外环境能够诱导溶酶体迅速转移至细胞外周,导致溶酶体胞吐增加,分泌大量的CB,CB作用于基膜,促使基膜蛋白Ⅳ型胶原的降解增加,从而促进肿瘤的侵袭及转移。本研究中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下调CB表达后MG63细胞的穿膜数明显减少,说明沉默CB后MG63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降低,也证明了CB参与骨肉瘤的侵袭过程。有研究表明,下调一些肿瘤细胞(子宫内膜癌[15]、前列腺癌[16]、乳腺癌[18])CB表达后,其细胞侵袭能力亦明显降低,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以上结果证明,CB可以促进骨肉瘤细胞的恶性行为,参与骨肉瘤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过程,因此CB有望成为骨肉瘤基因治疗的有效靶点。

综上所述,CB参与了骨肉瘤的恶性进展,有可能成为治疗骨肉瘤的潜在靶点。但是,该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仅从细胞学方面证明了CB在骨肉瘤中的作用,因此,下一阶段作者将进行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本实验结论。

猜你喜欢
划痕蛋白酶空白对照
小麦不同肥力下经济效益试验研究
外源性透明质酸对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及成牙骨质、成纤维分化的影响
不同蛋白酶酶解制备鸡肉小肽的工艺条件研究
富马酸卢帕他定治疗皮肤划痕症的疗效观察
酶法水解杏鲍菇谷蛋白制备抗氧化肽
例析阴性对照与阳性对照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麦芽中蛋白酶的分解研究
基于微观划痕的疲劳强度预测
思乡与蛋白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