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合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2019-04-03 08:40刘志队史丽璞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风湿性关节炎条带活动度

刘志队,史丽璞,郇 稳,韩 丹

(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河南 郑州 450003)

本研究以中西药合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6例,均为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治疗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14例,女29例;年龄50~67岁,平均(58.83±3.29)岁;病程8个月~4年,平均(2.27±0.59)年;关节功能分级为Ⅰ级7例,Ⅱ级31例,Ⅲ级5例。观察组男16例,女27例;年龄51~67岁,平均(59.12±3.35)岁;病程10个月~4年,平均(2.31±0.56)年;关节功能分级为Ⅰ级8例,Ⅱ级30例,Ⅲ级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1]内相关诊断标准。①大于等于3个关节受累,持续时间大于等于6周;②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③晨僵时间大于等于1h,且持续大于等于6周;④手关节受累,持续时间大于等于6周;⑤X线片改变;⑥存在类风湿皮下结节。符合大于等于4条以上且排除其他关节炎可确诊。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相关诊断标准,辨证为寒湿痹阻证。主症为晨僵,关节屈伸不利,肢体关节肿胀、冷痛或重着,得热减痛,遇寒痛剧;次症为口淡不渴,恶风寒,肢体沉重,且阴雨天可见加重现象;舌苔白腻、薄白,舌质淡,脉弦沉紧或紧。

纳入标准:①符合相关诊断标准;②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均完整;③关节功能分级为Ⅰ~Ⅲ级;④近期未接受药物治疗。

排除标准:①关节畸形或合并其他严重关节疾病;②凝血功能障碍;③近期经免疫调节剂等药物治疗;④严重器官功能衰竭;⑤存在药物过敏史;⑥表达障碍或精神疾病;⑦肝肾功能损伤;⑧先天性心脏病;⑨哺乳或妊娠期。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口服来氟米特(福建汇天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175)10mg,qd;口服甲氨蝶呤(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644)10mg,qd。

观察组加用调气蠲痹汤。药用甘草、木香、乳香、桑枝、海风藤、秦艽各10g,桂枝12g,羌活、川芎、独活各15g,当归20g。湿偏重者加萆薢12g、薏苡仁15g,寒偏重者可加细辛9g、附子10g。水煎,弃渣留汁200mL,早晚各温服100mL,日1剂。

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后评估疗效。

3 观察指标

用疾病活动性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DAS28)对28个关节活动度给予评估,包括肩(2个)、肩锁(2个)、胸锁(2个)、颞颌(2个)、腕(2个)、肘(2个)、掌指(2个)、拇指指间(2个)、近端指间(2个)、膝(2个)、髋(2个)、踝(2个)、跖趾(2个)以及第一趾间(2个),评分范围为0.7~9分,评分大于3.2分视作活动[3]。

观察受累关节的疼痛、肿胀和活动障碍情况,按重(3分)、中(2分)、轻(1分)、无(0)分计分。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Denaturing gradinent electrophoresis,DGGE)分析肠道菌群变化情况。

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及红细胞沉降率(ESR)的指标水平。

治疗前后关节液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4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受累关节肿痛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ESR、RF、cRP、免疫球蛋白等化验指标恢复正常,疗效指数大于等于95%。显效:受累关节明显改善,晨僵不足30min,受累关节总计分下降大于80%,ESR、RF、cRP、免疫球蛋白等化验指标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94%。有效:肿胀或疼痛的关节好转,受累关节总计分下降40%~80%,ESR、RF、cRP、免疫球蛋白等化验指标有一定改善,疗效指数30%~69%。无效:关节肿胀或疼痛无改善,受累关节总计分下降不足40%或加重,化验指标无改善,疗效指数不足30%。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疾病活动度评分及DGGE条带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疾病活动度评分和DGGE条带数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疾病活动度评分和DGGE条带数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疾病活动度(分) DGGE条带数(个)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3 5.10±0.28 3.95±0.21* 20.91±3.24 21.89±2.04观察组 43 5.07±0.26 2.63±0.29*△ 20.95±3.18 23.92±2.18

两组治疗前后理化指标和关节液炎症因子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理化指标和关节液炎症因子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理化指标和关节液炎症因子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CRP(mg/L) RF(U/mL) ESR(mm/h) TNF-α(ng/L) IL-17(ng/L)对照组 43 治疗前 25.9±6.5 248.3±26.2 68.7±5.7 159.5±17.2 15.3±2.8治疗后 12.4±1.8* 164.8±15.6* 24.7±2.6* 72.9±11.6* 9.9±1.7*观察组 43 治疗前 26.7±6.4 250.5±24.5 69.6±6.8 160.4±15.3 15.5±2.6治疗后 7.1±1.5*△ 124.6±12.1*△ 14.3±1.8*△ 41.8±8.2*△ 6.5±1.6*△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病机为卫外不固、气血不足,邪气趁虚而入,经络痹阻、气血凝滞[4]。病变初期为实证,治疗应以散寒止痛以及祛风除湿为主。调气蠲痹汤方中甘草缓急止痛、补脾益气,木香温中和胃、行气止痛,乳香消肿生肌、活血止痛,桑枝祛风通络、利关节,海风藤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秦艽舒筋通络、清虚热、祛风湿,桂枝温化水湿、温通经脉,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川芎祛风止痛、活血行气,独活舒筋活络,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通络止痛、活气行血、祛风寒湿邪之效[5]。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海风藤对血小板活化因子有抑制作用,且镇痛、抗炎效果明显。秦艽具有良好的镇静、抗炎作用,可加速肿胀消退[6]。

中西药合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较好。

猜你喜欢
风湿性关节炎条带活动度
基于TCA循环关键酶测定研究督灸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疗效及机制
受灾区域卫星遥感监测的条带分解方法研究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巧用废旧条幅辅助“蹲踞式起跑”教学
蒙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260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蒙医证型与AKA相关性研究
壮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藏医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基于 Savitzky-Golay 加权拟合的红外图像非均匀性条带校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