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戏本述论

2019-04-04 02:54梁宪华
关键词:清宫

梁宪华

(故宫博物院 图书馆, 北京 100009)

清初管理戏剧音乐机构沿袭明代的教坊司。康熙年间创立南府,以管理内廷戏剧演出事务,至道光七年改组为昇平署,至宣统年间结束。故宫图书馆现藏有南府、昇平暑戏本11491册,藏品绝大部分为清宫旧藏。清宫戏本按照不同用途分为总本、安殿本、角本、曲谱、题纲、串头和排场本等。清宫戏本包括月令承应戏、万寿戏、喜庆戏、连台本大戏、乱弹等。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保存的清宫戏本,是研究清宫戏曲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研究清宫戏台、演出服饰、切末道具及演职人员、演剧内容等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还保存有不少明末清初的民间时剧,其中有不少剧本是其他戏曲著作中不曾著录的珍稀善本和孤本。它是研究清代宫廷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一、故宫博物院清宫戏本剧目与存藏

关于清宫戏本剧目,《清昇平署志略》及记载:“清高宗命张文敏制诸院本以备禁中奏演,是为用戏剧于典礼之始,其《法宫雅奏》《九九大庆》,则有古俳优之意,主在乐人;月令承应演于礼祀百神之际,主在乐神,至若演《劝善金科》于岁暮,演《蒲剑闲邪》于端午,因其鬼魅杂出,以代古人拔除不详之意,……而定其职掌为四类:一曰月令承应;二曰庆典承应;三曰临时承应;四曰丧礼承应”。[1]

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戏本主要演出曲种为昆腔、弋阳腔、乱弹、秦腔四种腔调。主要剧目:节令戏、万寿戏、连台本大戏、杂剧等等。清宫戏本剧目分类主要以《穿戴题纲》*故宫博物院藏《穿戴题纲》两册,据朱家缙先生考证“是乾隆二十五年南府记载的。”见朱家缙《故宫退食录》(下),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492页。《穿戴题纲》白纸,墨笔楷、行书,封面写“穿戴题纲”,《穿戴题纲》也是研究演出服饰、道具切末、人物扮相等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进行分类。《穿戴题纲》是乾隆二十五年南府时期抄本,分为节令、开场、弋腔、目连大戏、昆腔、杂戏。1930年《故宫周刊》整理著录有《故宫所藏昇平署剧本目录》,也是基本依据《穿戴题纲》分类的,并有所扩展,具体有:月令承应、九九大庆、宴戏、昆弋开场、昆弋本戏、昆弋大戏、昆弋单出戏、乱弹本戏、乱弹单出戏、杂出、岔曲、杂曲,共13类。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之“戏本”部分,朱家溍先生基本也是遵循《穿戴题纲》《故宫所藏昇平署剧本目录》进行的分类。《故宫珍本丛刊》*《故宫珍本丛刊》,由海南出版社2000年出版。著录为:昆弋月令承应戏、昆弋承应宴戏、昆弋开场承应戏、昆弋单出戏、乱弹单出戏、乱弹本戏、秦腔戏;岔曲、莲花落、秧歌、快书、子弟书、石韵书、鼓词,共14类。据1930年出版《故宫所藏昇平署剧本目录》之记载,承应戏30出;宴戏9出;昆弋戏311出;乱弹戏439出;杂出48;岔曲96出;杂曲21部。总计837出,21部。详见下表:

表1 《故宫珍本丛刊》戏曲目录Tab. 1 Catalogue of Opera in A series of rare books of the Imperial Palace

二、清宫戏本的主要来源

清宫戏本来源有三:(一)清顺治时期教坊司遗存以及康熙至道光时期昇平署臣工抄写进呈的。(二)皇帝命词臣编撰;改编民间传奇加以增补、删减、改写为连台本大戏。(三)明末清初昆剧舞台常演的剧目,经过宫廷收集整理的。

(一)清顺治时期教坊司遗存以及康熙至道光时期昇平署臣工抄写进呈的

这些戏本,包括元明杂剧、明清传奇(即民间同样常演的戏)和清代乐部根据小说名著所编连台本戏以及乐部所编“月令承应戏”“节令承应戏”“承应宴戏”“承应开场戏”“承应寿戏”“承应大戏”“承应灯戏”等等。这些戏本的抄写年代最早有顺治年间教坊司时期遗留下来的,绝大部分是康熙至道光南府时期及道光七年以后昇平署时期抄写的。这些戏的演出形式是昆腔和弋腔。*《故宫珍本丛刊·序》。

(二)皇帝命词臣编撰;改编民间传奇加以增补、删减、改写为连台本大戏,光绪年间将昆腔戏改变成乱弹

清代宗室昭梿的《啸亭续录》卷一,“大戏节戏”条有较详细的记述:

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内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其时典故如屈子竟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其于内廷诸喜庆事,奏演祥征瑞应者,谓之《法宫雅奏》。其于万寿令节前后,奏演群仙神道添筹锡禧,以及黄童白叟含哺鼓腹者,谓之《九九大庆》。又演目犍连尊者救母事,析为十本,谓之《劝善金科》,于岁暮奏之,以其鬼魅杂出,以代古人傩袚之意。演玄奘西域取经事,谓之《昇平宝筏》,于上元前后日奏之。其曲文皆文敏亲制,词藻奇丽,引用内典经卷,大为超妙。其后又命庄恪亲王谱蜀汉《三国志》典故,谓之《鼎峙春秋》。又谱宋政和间梁山诸盗及宋、金交兵,徽钦北狩诸事,谓之《忠义璇图》。其词皆出日下游客之手,惟能敷衍成章,又抄袭元、明《水浒》《义侠》《西川图》诸院本曲文,远不逮文敏多矣。[2]

命词臣编撰的月令承应戏、寿戏、大戏有:

“月令承应戏”本四十七出,有《喜朝五位》《文氏家庆》《早春朝贺》《东篱啸傲》等。

“承应宴戏”本二十一出,有《膺受多福》《万福攸同》《太平王会》《青牛独驾》《柳营会饮》《列宿瑶临》等等。宴戏是在喜庆中演的即所谓法宫雅奏。

“开场承应戏”本四十六出,有《万民感仰》《万载同春》《五代登荣》《五福五代》《天源福輳》《恭祝无疆》《太平祥瑞》《山灵瑞应》《永庆遐龄》《南极增辉》《群星拱護》《庆贺移銮》《神芝异卉斗芳妍》等等。这是每次演戏时开场第一出戏。

“承应寿戏”本二十五出,有《佛国祝贺》《西来祝寿》《蟠桃上寿》《灵仙祝寿》《朝天进宝》《群仙庆贺》《日月迎祥》《人天普庆》等等。这也是开场戏,但专为万寿节日开场演的。

“承应灯戏”本七出,有《万福万寿灯》《万年如意灯》《上元承应大舞灯》等。灯戏是一种无剧情,而由许多角色扮演持灯的歌舞。

“承应大戏”本四十八出,有《万国嵩呼》《河清海晏》《丰绥毂宝》《丰乐秋登》《宝塔庄严》《九如雅颂》《庐庭集福》《罗汉渡海》《地涌金莲》《八方向化》《寰宇咸宁》《古佛朝天》等等。“承应大戏”之所以名曰大戏,是以别于“开场承应戏”,其内容性质差不多,总之都是奏演祥瑞,比开场承应戏的角色多,排场大,歌舞更热闹。

以上这些剧本都是手抄本,是乾隆年间编写,由南府内学、外学常常上演的。此外还有昆腔、弋腔戏29本,传统流行的昆腔单出戏,共196出。[3]

改编的连台本大戏有:

清宫大戏十本,每本二十四出,共二百四十出。

《劝善金科》张照撰,演目连救母故事。

《昇平宝筏》张照撰,演西游记故事。

《鼎峙春秋》周祥钰撰,演三国故事。

《忠义璇图》周祥钰撰,演水浒故事。

《昭代箫韶》王廷章,演杨家将故事。

《征西全传》演薛丁山故事。

《封神天榜》演封神榜故事。

《楚汉春秋》演秦末楚汉项羽和刘邦故事。

《盛世鸿图》演赵匡胤故事。

《铁骑阵》演杨家将故事。

另外还有:《如意宝册》《平龄会》《列国传》《东汉春秋》《建业昇平》《唐传》《残唐传》《宋传》《明传》。

光绪二十四年由慈禧太后下令将昆弋戏改编为皮黄即乱弹戏,改编从大戏《昭代箫韶》开始,共改编105出,据周志辅《昭代箫韶之三种脚本》。[4]

据所目睹慈禧太后当日翻制皮簧本《昭代箫韶》时之情况,系将太医院、如意馆中稍知文理之人,全数宣至便殿。分班跪于殿中,由太后取昆曲原本逐出讲解指示,诸人分记词句。退后大家就所记忆,拼凑成文,交由“本家”排演,即此一百零五出《昭代箫韶》之脚本。故此一百零五出本,亦可称为慈禧太后御制。

现在流行于京剧舞台的《八虎闯幽州》《穆柯寨》《天门阵》《探母回令》《雁门关》《青龙棍》《五台山》《三岔口》等,均是与昆弋大戏《昭代箫韶》有关。

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将昆腔曲谱改编成乱弹,如光绪十八年(1892)七月九日,慈禧下旨将《青石山》改成乱弹,且多次由“普天同庆班”演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差事档:

十二月初四日,四喜班。

颐年殿伺候戏。

府《恭祝无疆》《取荥阳》、本家《十字波》《瑶台》、本家《察关》《曲金陵》、本家《御园小宴》《玉堂春》《胭脂虎》、本家《青石山》(三刻十)。[5]

慈禧喜好将宫中昆腔老戏改编成乱弹戏,而且还不断加强乱弹戏在宫中的演出力度,无形中提升了乱弹戏在宫中的地位。

(三)明末清初民间时剧

清顺治元年清王朝入关,定都北京,内廷演戏沿袭明朝旧制。顺治一朝,宫中演戏并不多,其中就有内廷演出《鸣凤记》《读离骚》《忠愍记》等传奇的记载,后世清宫仍有《鸣凤记》之《吃茶》《夏驿》《写本》等的演出。至康熙二十年,演《目连传奇》,用活虎、活马、活象演出。雍正时期,又有《啸亭杂录》记载的雍正杀演《绣襦》伶人之事。到了乾隆时期内廷演出民间时剧越来越多,据故宫博物院藏《穿戴题纲》收录明末清初昆剧舞台上常演的剧目如下表:

表2 《穿戴题纲》收录明末清初常演昆剧剧目Tab. 2 Regular Performances of kunju in later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白兔记》养子、赛愿、出猎、回猎《翡翠园》盗令《九莲灯》指路《人兽关》演官《儿孙福》报喜、上山、势僧《倒精忠》刺宇《铁冠图》别母、乱箭《燕子笺》奸遁《望湖亭》照镜《跃鲤记》北芦林《衣珠记》折梅、园会《蝴蝶梦》扇坟、毁扇、脱壳、奠师、说亲、回话、重婚、劈棺《西楼记》玩笺《幽闺记》招商、走雨《精忠记》秦本《鸾钗记》探监拔眉《十五贯》测字、批斩、见都、踏勘、释放《满床笏》跪门《醉菩提》醒妓、当酒《双珠记》卖子、投渊《永团圆》堂配《东窗事犯》扫秦《一文钱》罗梦

……

三、故宫藏七种不同用途的戏本

故宫保存有不同用途的戏本,朱家缙先生在《故宫珍本丛刊·序》中有如下描述:

根据档案记载,以嘉庆二十五年为例,经常上演的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中的单出戏:昆腔三百一十二出;弋腔五十九出;节令开场承应戏昆弋戏六十三出;承应大戏三十二部,每部若干本不等,每本十出昆腔居十之七、弋腔居十之三。每出戏有六种用途的本子:一、“安殿本”,恭楷精写,是专供皇帝和皇太后看的。二、“总本”,内容和“安殿本”相同,但非精写,专供执行排演的人员使用。三、“单头本”,是一出戏中某个角色的单词。四、“曲谱”,是一出戏中每个角色的歌唱、唱词,旁注有详细的音符和节奏。五、“排场”“串头”,是一出戏的表演,包括“身段”“武打”的指示和舞台调度,其中一部分还附有图解。六、“题纲”,是一出戏在表演时,张贴在后台墙上的一览表,上列着每一场某演员所扮的某角色出场入场的次序,专供舞台监督人员使用。还另有虽然也名为“题纲”,但不是某出戏的一览表,而是有档册性质,例如“穿戴题纲”,其中记载着当时经常上演的昆弋戏每个角色的穿戴打扮和道具器物,供管戏箱的人员使用。还有类似演戏日记性质的,也叫“题纲”。

朱老在序中将戏本本子分为:安殿本;总本;单头本;曲谱;排场、串头;题纲;另一种意义的题纲,即穿戴、道具等。

(一)安殿本、总本、曲谱

齐如山先生在《齐如山全集》之《谈四角》中谓:

什么叫作安殿本呢?这个名词,在昇平署。或在宫中,是人人知道,极为普通的,外边因为用不着他,所以也就没人知道。宫中每逢演戏,戏台对过殿中,总要摆一张大长案,此即名曰御案,后边就是宝座。每演一出戏,必须把该戏的本子,放在案上,他不名曰放,而名曰安,意思安于殿上,故曰安殿本。不但剧词的本子,安于殿上,连某脚去某人,也都祥书于小册上,放在案上,倘皇上想知道去某人的是那一个脚色?一看小册,便能明了。

对于安殿本外观的描述《昇平署月令承应戏·序》[注]《昇平署月令承应戏》,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1936年出版。云:

此项剧本,咸装订成册,册衣黄色者,粘有红签,题写剧目,称安殿本,盖供演唱时呈览者。白色者,称存库本。册内抄录字体颇工,词句谱板,均标朱色圈点(曲谱)。分无谱板,及有谱板二式。

安殿本抄写形制,是黄腊笺纸做书衣;上等开化榜纸,朱丝栏正楷墨书,有钤五玺者。且疏行大字,这是为了方便帝后观看并能批阅预览。

总本,是指载有全部脚色唱词、科白的完整本。

总本是所有剧本形态中包含有唱词、说白、科介、出场脚色(行当)、排场、人物装扮的本子,但是并不是每一个被称为总本的曲本都包括了上面的所有要素。如故宫藏《喜朝五位·岁发四时》,其中三部均标为总本,开篇写做“五方神、八方神、执旗使者、十喜神上,同唱”,另一本则写做“生扮五喜神,各执小方旗,旗上分绣甲丙戊庚壬字,旦扮五喜神,各执小方旗,旗上分绣乙丁巳辛癸字,衣色、旗色各按甲乙木色青丙乙火色赤”,看来,同一种总本,也是有所不同的。

另一部月令承应戏《迓福迎祥》总本,故宫存藏有三部《迓福迎祥》总本,三部总本都带曲谱。三部开篇都有所不同:

第一部:众判官执牙笏,从寿台上跳舞毕,分侍科十殿阎君上同唱。

第二部:扮众判官各执牙笏,陆续从寿台天井上,跳舞毕,分侍科扮十殿阎君,执圭,从上场门上,同唱。

第三部:扮众判官各执牙笏,从仙楼寿台天井上,跳舞毕,分侍科扮十殿阎君从上场门上,阎君同唱。

三部戏,第一部“所缘皇太后仁德所致也”;第二部“所缘圣天子仁德所致也”;第三部,只是为“中元令节也”。下面落款“光绪五年五月廿……”三部戏,第一部是为皇太后所演,第二部是为皇帝所演,第三部只是中元节所演。三部都是抄写于光绪年。

曲谱是记载全剧所有曲文唱法的剧本,在唱词旁注有详细的音符和节奏,亦称“公尺谱”。

工尺谱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二)单头本

单头,《中国戏曲曲艺词典》《昆曲辞典》等辞书都有专门的解释,《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总讲与单头”条说“‘单头’,或称‘单片’‘单篇’,则是某一脚色的唱词与科白的抄录本,供演员使用。[6]这种形式至少在明嘉靖年间已经流行,如近期在广东揭阳发现的出土文物抄本《琵琶记》,即蔡伯喈的‘单头’。”《昆曲辞典》关于单头,“是一本戏或一出戏中,某一脚色的唱词、道白、科浑”,有的还附有身段提示的钞录本。因演员只记录剧本或“总纲”脚本中与自己所扮演的脚色单方面有关内容,供自己一人使用,并不记录其它脚色的唱念,故称“单头”或“单头本”。[7]

(三)排场、串头

排场是一出戏所表演程式的剧本,又称为“串头”。包括“身段”“武打”的指示和调度。在清宫戏本中还有叫“排场样子”“排场字样”,是演员按照戏本的字形摆出“福”“禄”“寿”等的吉祥字,例如:《福寿徵祥》排场样子,“福禄寿”三字。戏本《螽斯衍庆》排场字样,“多”字,“此字十六名,上下手归两边,佩带。”“子”字:“此字十六名,上下手,归两边,佩带”。

(四)题纲

朱家缙先生在《故宫珍本丛刊·序》认为,“题纲”,是一出戏在表演时,张贴在后台墙上的一览表,上列着每一场某演员所扮的某角色出场入场的次序,专供舞台监督人员使用。还另有虽然也名为“题纲”,但不是某出戏的一览表,而是有档册性质,例如“穿戴题纲”,其中记载着当时经常上演的昆弋戏每个角色的穿戴打扮和道具器物,供管戏箱的人员使用。还有类似演戏日记性质的,也叫“题纲”。

四、故宫戏本的史料及其文献价值

(一)是研究清宫三层大戏台演出的第一手资料

清宫三层戏台,有圆明园的清音阁;宁寿宫的畅音阁;颐和园德和园。三层戏台又称为大戏台,三层名称分别为“福”“禄”“寿”,寿台演出区又分为上下两层。清宫演出对于三层大戏台的运用,可以从清宫戏本中的舞台提示说明里看出端倪。使用三层大戏台的连台本大戏有《忠义璇图》《劝善金科》《封神天榜》《昭代箫韶》《鼎峙春秋》《昇平宝筏》等,上述戏本专门为三层大戏台演出添加了提示说明。截止目前,研究文章也仅限于连台本大戏。

但清宫戏本中三层大戏台演出的提示说明,还包括法宫雅奏、九九大庆、万寿节前后演奏的神佛颂祝戏,这些戏本也专门详细添加了在三层大戏台演出的提示说明。据本人统计,戏本有:《迓福迎祥》《蝠献瓶开》《慈容衍庆蝠献瓶开》《祥芝迎寿》《万寿祥开》《四海升平》《祥芝迎寿》《四海安澜》《神天叶庆》《福寿天长》《地涌金莲》《七曜会东垣》《庆寿万年》《瑶林香世界》《八佾舞虞庭》《古佛朝天老人呈技》《宝塔凌空》《寿祝万年》《云笼北阙》《九如歌颂乐奏大罗天》《式圍受禄》《虹桥现大海》等戏本。以上剧本,在三层大戏台演出的提示说明,是前辈们没有涉猎或者研究的。这是研究三层大戏台演出的第一手资料。

如《云笼北阙》第八出《五云笼北阙》,三层大戏台演出的提示说明是:

福台、禄台、寿台:

福台、禄台、寿台,预设云式,扮众布云使者,执云旗,引南方云使,执红旗,从福台上;扮众布云使者,执云旗,引中央云使,执黄旗,从禄台上;扮众布云使者,执云旗,引北方云师,执黑旗,从仙楼上;扮众布云使者,执云旗,引东方云使,执绿旗,西方云使,执白旗,从寿台两场门分上。各作布云,跳舞科,同唱。

福台、禄台:

福台禄台,众布云使者,引云师,从左右天井虹霓桥梁下,至仙楼,仙楼众布云使者,引云师,从左右虹霓桥梁下,至寿台中央,云师居中方,东方云师归艮方,南方云师归巽方,西方云师归坤方,北方云师归乾方。众布云使者,摆卍字科。

仙楼、寿台:

仙楼,众布云使者,从左右虹霓桥梁下,至寿台合作遶场,布云使,从两场门分下,众扮星官、宫官、五星,引太阳帝君、太阴元君;扮仙童、仙女,执羽扇,随从寿台上场门上,同唱。

寿台:

寿台场上设桌,众布云使者,各持祥云,从仙楼寿台两场门分上,作现乡云科。太阳帝君、太阴元君、五星等,唱。

仙楼、寿台、福台:

内奏乐,仙楼布云使者,仍从仙楼下,五星从寿台站云椅,仙官、宫官、仙童、仙女,引太阳帝君、太阴元君,从左右虹霓桥梁上,仙楼科。福台横天井内,现五星彩云之象,左侧现太阳日光一轮,右侧现太阴月光一轮。众布云使者,绕场布云,从两场门分下,众同唱。

寿台:

内奏乐,众布云使者,复从寿台两场门分下,作遶场摆势科,众同唱,“缀瑶空”。

福台、禄台、仙楼:

内奏乐,众布云使等,从左右虹霓桥梁上,至福台、禄台、仙楼,上中下,偏现如意雷云,作纡回缥缈科,众同唱。

福台、禄台、寿台:

内奏乐,福台、禄台、仙楼,众布云使者,仍从左右虹霓桥梁,引日月五星下,至寿台,作合璧联珠科,众布云使者,层叠现瑞云势,遶场科,同唱。

福台:

福台场上,撤日月圆光、五星彩云,众星官、宫官等,拥护太阳帝君、太阳元君,从下场门下,众布云使者,作遶场科,仍从两场门分下,上云帐,福禄寿收云式科,随下云帐。

(二)是研究清宫服饰与道具的第一手资料

关于清宫服饰与道具的研究,就目前来讲也仅限于对《穿戴题纲》、连台本大戏的研究上。

《穿戴题纲》是研究服装、道具、扮相的珍贵档案,其具有戏曲服装史料重要价值的。

《穿戴题纲》服饰数目繁多,据统计仅首服就有200余种。[8]

巾类:巾、大页巾、小页巾、白小页巾、凿子巾、鸭尾巾、豆腐巾、短布巾、飘飘巾、布老巾、方巾、矮方巾、高方巾、长方巾、纶巾、蛛科巾、晋巾、唐巾、包巾、儒巾、扎巾、硬扎巾、软扎巾、玉蝉巾、仙巾、仙姑巾、纯阳巾、道童巾、道士巾、蓝布道士巾、缎道巾、布道巾、方朔巾、土地巾、公子巾、妙常巾、老人巾、瞎子巾、国老巾、东坡巾、马夫巾、武生巾、老生巾、金绵老生巾、老老生巾、小生巾、将巾、高生巾、外巾等49种。

帽类:帽、圆帽、钻天帽、鹰翎帽、草帽、钹帽、棕帽、小棕帽、高棕帽、长棕帽、毡帽、红毡帽、白毡帽、白玉毡帽、破毡帽、纱帽、矮纱帽、硬矮纱帽、高纱帽、长纱帽、竖翅纱帽、圆翅纱帽、尖翅纱帽、套翅纱帽、罗帽、黄罗帽、皮罗帽、翻转罗帽、旧罗帽、破罗帽、王帽、金王帽、素王帽、有翅王帽、唐帽、国公帽、关公帽、宫官帽、太监帽、小太监帽、大太监帽、中军帽、哨子帽、皂隶帽、吏典帽、黑牢子帽、喽啰帽、院子帽、毗卢帽、和尚帽、陀头帽、花神帽、回回帽、温帅帽、白猴帽、大瘟神帽、判帽、风沙帽、阿楞忒帽、小凉帽、功曹帽等61种。

冠类:凤冠、紫金冠、白紫金冠、莲花冠、平顶冠、平山冠、扎金冠、半冠、翠半冠、八角冠、大朝冠、小朝冠、龙王冠、五佛冠、小道冠等15种。

盔类:硬盔、荷叶盔、盔衬、火银盔、狮盔、虎盔、硬打仗盔、软打仗盔、帅盔、黑帅盔、小军盔、二郎盔等12种。

貂类:貂、黑貂等3种。

幞头类:幞头、闹龙幞头等2种。

额子类:额子、发额子、鬼发额子、绿发额子、蓝发额子、黑发额子、红发额子、扎巾额子、凤扎额、小额子、七星额子等11种。

发类:线发、魔女发、陀头发、红发、绿发、竖发、鬼发等7种。

脸子类:脸子、八戒脸、布脸、布鬼脸等4种。

兜头类:兜头、蓝布兜头、兜帕、帽兜、纱帽兜、观音兜、孩儿兜等7种。

箍类:金箍、梅香箍等2种。

杂类:冕旒、过翅、翠翅、套头、包头、花包头、脑包、打头、元色打头、牡丹头、魂帕、花帕、发网、网边、硬丫髻、雉鸡翎、鸡翎狐尾、鹦哥尾、矮纬素、矮纬、耳不闻、过梁、草帽圈、鼻子、插凤、狗嘴、梅香络、囚搭、金踏镫、纱罩、头袋、哈拉毡、磕脑等34种。

清宫戏本中有关服装服饰、人物扮相、切末道具的史料,一般在总本上都有所体现,如上元前承应《景星协庆》《灯月交辉》总本。

《景星协庆》

杂扮二十八宿,各戴本形冠,穿莽,束带,上同唱。

杂扮众金童,各戴紫金冠,穿氅繫丝绦,引生扮木德星君,戴冕旒,穿蟒,束带,上白。

杂扮众玉女,各戴过梁额仙姑巾,穿宫衣引小生扮月天子,戴冕旒,穿蟒,束带,上白。

《灯月交辉》

杂扮众百姓,各戴巾毡帽,穿各色道袍,上同唱。

杂扮老少众举子,各戴儒巾,穿蓝衫繫儒绦。

在清宫道具方面,戏本中有能升降、能活动的;有做成和实物较为一致的道具;还有大型仿真道具等等:如《迓福迎祥》戏,天井下大小红蝠,“五天井下大小红蝠,三判官乘云勺,从天井下至半空,一判官骑红蝠,从地井升起,青瓶内出‘洪福齐天’切末”。这是做成蝙蝠形状的能活动的道具。大小红蝠道具从天井中被放下来,一扮演判官的演员骑着红蝠,同时地井升起,青瓶内出现“洪福齐天”道具。不光是骑红蝠,还有罗汉骑鱼马的,《慈容衍庆蝠献瓶开》戏,“从下场门下,内作水声科,扮水云从两场门上,绕场走势科,众罗汉骑鱼马,从上场门上,作渡海科”。这种能飞、能骑的活动道具,制作工艺应该是比较复杂的。

与实物基本上一致。如做成“船头”“船”等。《四海清宁》第四出远人向化,“设船头,扮艄婆上唱,西洋曲科,众西旅国王上,吹打,上船科,国王白”。《八佾舞虞庭》第十二出《八佾舞虞庭》:“内奏乐,同下仙楼,扮推辇力士,推辇从寿台上场门上,舜帝升辇,九官文官等同唱”。剧中舜帝乘坐的辇,由推辇力士推到寿台。其他还有山、石、树林、桥、亭、城、楼等不一而足。

大型道具如《迓福迎祥》戏本,场上预档云帐,寿台隐设九华山道具一座。

场上预档云帐,寿台隐设九华山一座,扮套头罗汉侍者阿罗汉,各跌座山上科,仙楼预设金莲宝座,扮地藏菩萨座科,扮仙童婆罗树神、岗明和尚分侍科,场上撤云帐,地藏菩萨唱。

九华山是大型道具(九华山是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

(三)是研究清宫伶人的第一手资料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有各种题纲,题纲里面记述着宫廷演出的出场入场等的史料,这些也是前辈们没有研究过的。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有《现用开团场题纲》《新小杂戏题纲》《现用新派杂戏题纲》《昆腔杂戏题纲》《昆弋腔开团场杂戏题纲》《昆腔弋腔杂戏题纲》《外派弋腔题纲》《外学昆弋题纲》《新派弋腔杂戏题纲》《乱弹题纲》《新乱弹题纲》《文戏题纲》《昆弋单折戏题纲》,以及各种承应戏题纲。以上这些题纲记述着每一场某演员所扮的某角色出场入场的次序,是研究清宫伶人的第一手资料。

如月令承应戏《喜朝五位题纲》:“男喜神,袁庆喜……、女喜神,欧来喜……、八方神,吴进忠……、执旗使者,冯文玉、合和,何庆喜……。”

《喜朝五位》出场人物有:男喜神、女喜神、八方神、执旗使者、和合。

男喜神

袁庆喜,道光十三年,内学学生,年十二岁,青县人,十二月十日,由怡亲王交进,正,七甲,生。道光二十八年六月赏食,实二两五钱粮,不在额内。道光二十九年,改入缺内。咸丰三年二月赏八品官。

女喜神

欧来喜,咸丰元年,内学学生,年十岁,蓟州人,二月二十日会计司进,白八,老旦。同治七年赏食二两五钱粮。同治十三年,赏八品官。光绪八年卒,年四十一岁。

姚长泰,道光十一年,内学学生,年十一岁,宛平人,九月二十四日入署,正白,八甲。

八方神

吴进忠,内学学生,道光十五年,年十二岁河间人,十二月十四日由礼亲王交进,正二习净。同治十二年卒,年五十岁。

执旗使者

冯文玉,道光十年,内学学生,小,年十四岁,大兴人,四月二十七日入署,正白,四甲,走场。光绪三年十月十二日卒,年六十五岁。

和合

何庆喜,道光三十年,内学学生,年十二岁,枣强人,三月十三日由固山贝子交进,正黄,十甲,丑。同治十二年赏八品官。光绪二年,外学总管,补八品首领。光绪五年,十月赏四两钱粮。光绪八年,补七品首领。光绪十五年,内学总管,补六品总管,食八两钱粮。光绪十六年,六月赏加二两钱粮。光绪二十年,赏加月银二两并戴蓝翎。[9]

(四)戏本的文献价值

戏本不仅具有史料价值同时还有文献价值。清初宫中演出昆曲,从外面挑选剧本进入宫廷,演出本进入宫廷,必须要经过昇平署专人审阅,修定或者对戏本进行删改,并加以润色,之后精抄进呈。经过审定的戏本也有安殿本、库本、串头、排场等不同用途的本子,本子一经审定就不得任意增删及擅自改动。而相比而言,民间戏班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戏本不易保存,只能靠师徒之间口传心授,进入了宫廷,戏本才得以保存了下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万余册戏本,每种戏都有七种不同用途的本子,这些戏本有不少是珍稀善本和孤本。这是中国戏曲史上宝贵的文化财富,是研究清朝宫廷戏剧活动的实物证明。昇平署戏本及其档案史料不仅是清代宫廷演剧的历史,同时也折射出清代宫廷盛衰史,清代戏曲艺术是清代帝后生活的缩影,保存下来的戏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也是研究清代宫廷史的第一手资料。

随着清王朝的灭亡,清宫演戏也随之烟消云散。二百余年内廷演戏史,是清代由盛而衰的缩影。清代堪称在戏曲史上最辉煌的时代,清朝各地方曲种异彩纷呈、蓬勃发展,取决于清朝宫廷对于戏剧的推崇与倡导,这才给予了民间戏曲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清宫戏本是清代戏剧的一部分,研究清宫戏本,是认识和理解清代戏剧乃至清代宫廷史不可或缺的。

猜你喜欢
清宫
清宫大戏《铁旗阵》改编考述
清宫包装精致感下的现代设计反思一以书画文玩包装为例
清宫庆典承应戏中的【醉花阴】套曲
宫腔镜下清宫术与常规清宫术治疗人工流产不全的临床效果
清宫饽饽桌
清宫传奇大戏《锋剑春秋》考论
西洋画家与清宫绘画
清宫中的西洋医生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清宫演剧研究之回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