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董氏奇穴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2019-04-07 02:07陈威妮刘志龙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椎动脉汤加减益气

葛 瑞,陈威妮,刘志龙

(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 珠海 519020)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中医“眩晕”范畴。“虚”“风”“火”“痰”“瘀”为眩晕的主要病因病机。刘志龙教授是第6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年,认为本病多以“虚”为本,风、火、痰、瘀等“实”邪皆因“虚”而起,常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眩晕病。本研究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董氏奇穴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8例,均为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我院骨科及名医工作室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男14例、女20例,平均年龄(42.85±6.85)岁,平均病程(11.71±4.14)个月。对照组男16例、女18例,平均年龄(43.00±6.88)岁,平均病程(11.65±4.0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采用2009年中华医学会出版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X线片显示颈椎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②中医证型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70岁。②仅有影像学表现,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③脑外伤、颅内病变、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眩晕。④眼源性或耳源性眩晕;⑤肿瘤、骨关节结核、外伤等引起的脊髓、神经损伤;⑥合并心肝肺肾等严重疾病及精神病;⑦妊娠及哺乳期;⑧不能配合完成治疗;⑨椎动脉受压导致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董氏奇穴针刺。补中益气汤药用炙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柴胡10g,升麻10g,当归10g,葛根30g,天麻20g,陈皮10g,炙甘草10g。气血亏虚型加熟地30g,阿胶10g(烊化),丹参15g;痰湿阻络型加法半夏10g,地龙10g,石菖蒲15g;肝肾不足型加杜仲15g,桑寄生30g;气滞血瘀型加延胡索15g,木香10g,三七10g;风寒湿阻型加羌活10g,独活10g,秦艽10g,桂枝10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董氏奇穴取灵骨(单)、大白(单)、指驷马(单)、肾关(双),伴有颈痛加正筋(双)、正宗(双),1寸毫针常规消毒后针刺,针刺后提插捻转,留针20min。每日1次。

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每日2次,甲磺酸倍他司汀片12mg、每日3次,均口服。

两组均治疗1周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

3 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眩晕、恶心、头痛等相关症状消失,能进行正常工作生活。显效:眩晕、恶心、头痛等相关症状减轻,病情时有反复但治疗后会减轻。有效:眩晕、恶心、头痛等相关症状有所改善,存在部分功能障碍,功能未能完全恢复,对工作与生活有一定影响。无效:眩晕、恶心、头痛等相关症状无改善。

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TCD血流速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CD血流速度比较 (cm/s,±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CD血流速度比较 (cm/s,±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Vs Vd Vm治疗组 34 治疗前 36.67±1.97 22.09±2.34 23.60±2.44治疗后 56.09±3.38*△ 32.82±2.38*△ 41.98±2.90*△对照组 34 治疗前 36.61±2.21 22.55±2.53 23.65±2.45治疗后 43.93±2.77* 28.24±3.15* 32.80±4.18*

5 讨 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眩晕,旋转颈部时加重,甚至有晕厥表现;部分病人合并有头痛,多晨起加重,颈项部牵连枕部,严重者向侧头部、前额、眼部放射痛。

椎动脉型颈椎病多与中气不足,脾之清阳不升,机体浊阴不降相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受损,气血不得以生,或久病耗伤气血,气虚则清阳不振、清气不升而发病。

补中益气汤加减可补气建中,使气至病所,浊气下降,清阳得升,以达定眩止呕、开窍镇静安神之功。方中黄芪补肺固表,党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白术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升麻升阳明清气,柴胡升少阳清气。诸药合用,共奏补益气血、健运脾胃、升清降浊之功。

董氏奇穴多以四肢远端取穴,操作简便易行。大白穴位置与三间相符、系大肠经俞穴,灵骨穴在合谷后叉骨前,两穴合用涵盖俞原所经之处。又以全息律而论,大白主上焦,灵骨主下焦。大白、灵骨皆以深针为主,又深透上中下三焦。二穴能补助全身阳气,具有很强的益气活血、止痛作用[3]。指驷马为治疗肺胃气不足要穴,加双肾关为补肾要穴,肺脾肾同补,调动全身之气血。正筋穴和正宗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循行经过项背部,经络所过主治所及,针刺可行气活络,疏通局部气血,经络通畅,通则不痛,故能缓解颈项部强直疼痛。另外,气血运行通畅,药力更能直达病所,针药并用,收效更佳。

猜你喜欢
椎动脉汤加减益气
Modified Gexiazhuyu decoction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 alleviates chronic salpingitis via p38 signaling pathway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益气温阳通便方治疗老年性便秘31例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