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平溃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2019-04-07 01:56王大忠杨文文付利然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致炎溃疡性黏液

王大忠,杨文文,付利然

(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5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主要症状为腹泻、腹胀、腹痛、乏力、食欲减退[1]。本研究用扶正平溃汤治疗UC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0例,均为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5~65岁,平均(43.7±6.8)岁;病程7个月~10年,平均(3.5±2.4)年;I级12例,Ⅱ级18例,Ⅲ级1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2~64岁,平均(43.1±6.2)岁;病程5个月~9年,平均(3.3±2.1)年;I级10例,Ⅱ级19例,Ⅲ级11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关于UC相关诊断标准,慢性复发型或慢性持续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反复或是持续发作的腹泻、黏液血便,伴发腹痛、里急后重及不同程度的全身表现,病程超过6周,或伴关节损害、眼部病变、肝胆疾病等。

中医诊断标准[3]: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UC的相关诊断标准,辨证为肝郁脾虚证。①主症: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常因饮食或是情志方面的因素引发大便次数增多。②次症:大便稀溏或是黏液便;情绪抑郁或是焦虑不安;嗳气不爽,食少腹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具有主症,加两项以上次症即确诊。

纳入标准:清晰意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严重器质性疾病,心、肝、肾功能明显异常,伴其他肠道或消化道疾病,前3个月内应用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益生菌、糖皮质激素进行疾病治疗,对所用药物有过敏反应。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海南正淮制药,国药准字H20036584)0.4g,每天3次,口服。连续用药1个月。

观察组用扶正平溃汤(自拟)治疗。黄芪30g,当归、熟地、白芍、炒槐花、黄芩各20g,茯苓、侧柏叶各15g,荆芥穗、苍术各12g,黄连、甘草各8g。加水500mL煎煮,每日1剂,取汁300mL,每次服用150mL,早晚各1次,饭后服用。连续用药1个月。

3 观察指标

症状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腹泻、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疲乏无力、不思饮食等症状进行量化评分,无为0分,轻为1分,中为2分,重为3分[3]。①腹泻:无为无症状,轻为每日少于3次,中为每日3-5次,重为每日6次以上。②脓血便:无为无症状,轻为量少,中为中等量,重为量多。③腹痛、里急后重:无为无症状,轻为便后消失,中为腹痛时伴有,重为持续坠胀、便后不减。④肛门灼热:无为无症状,轻为症状较轻,时作时止,中为可忍,持续不减,重为难忍,坐卧不安。⑤疲乏无力:无为无症状,轻为可从事一般活动,中为稍劳即作,重为不耐劳作。⑥不思饮食:无为无症状,轻为稍有减少,中为饮食减少,重为饮食明显减少。

肠道菌群包括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和肠球菌,测量方法为活菌平板计数法。

致炎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

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4]

临床痊愈:腹胀、肠鸣、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消失,大便次数及硬度均正常,大便镜检无红、白细胞及黏液,肠镜检查示肠黏膜无充血水肿,溃疡形成瘢痕,新黏膜形成,半年内不复发。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大便基本成形,大便次数每天1~2次、质软,镜检偶有少量红、白细胞及黏液,肠镜检查局部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效:症状有所缓解,大便次数减少、质软,镜检偶有红、白细胞及黏液少许,肠镜检查局部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减轻。无效:症状未消失,症状时轻时重,大便次数不减少,镜检仍有红、白细胞及黏液,肠镜检查局部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症状反复发作或加重。

中医疗效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拟定。临床缓解:症状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以上。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70%~94%;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30%~69%。无效:症状未改善,症状积分减少不足30%。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中医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腹泻 腹胀 腹痛 脓血便 神疲少言 肢体乏倦对照组治疗前 1.62±0.82 1.83±1.02 1.51±0.90 1.81±1.22 1.02±0.36 0.95±0.64治疗后 0.81±0.25* 0.69±0.32* 0.60±0.37* 0.68±0.30* 0.31±0.08* 0.33±0.15*观察组治疗前 1.65±0.85 1.80±1.03 1.50±0.88 1.83±1.25 1.05±0.51 0.97±0.51治疗后 0.33±0.17*△ 0.30±0.11*△ 0.25±0.08*△ 0.31±0.20*△ 0.06±0.02*△ 0.06±0.01*△

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指标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指标比较 (±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双歧杆菌 大肠埃希菌 乳酸杆菌 肠球菌对照组治疗前5.74±0.41 8.49±0.55 6.42±0.61 9.57±0.52治疗后6.61±0.58*7.40±0.48*7.50±0.63*8.31±0.49*治疗前5.78±0.61 8.50±0.58 6.37±0.59 9.60±0.58治疗后 7.96±0.66*△ 6.33±0.44*△ 8.46±0.66*△ 7.20±0.47*△观察组

两组治疗前后致炎细胞因子指标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致炎细胞因子指标比较 (±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致炎细胞因子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IL-4 IL-6 IL-10 TNF-α对照组治疗前7.40±2.33 312.05±47.27 4.81±1.35 720.64±42.35治疗后17.82±7.75*191.45±33.24*6.40±2.55* 570.18±41.24*治疗前7.51±3.45 312.67±45.29 4.71±1.33 733.31±31.28治疗后 23.27±8.71*△ 151.84±31.42*△ 8.59±2.48*△ 535.66±31.69*△观察组

6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滞下”“肠风”“泄泻”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主要为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外感湿邪导致机体脾失健运、旧病不散、浊毒瘀滞所致,基本病机为湿浊瘀滞。

扶正平溃汤方中黄芩、炒槐花、苍术、黄连除湿祛浊、清热解毒,茯苓健脾利湿,荆芥穗辛散疏风,侧柏叶凉血止血,黄芪、当归、熟地生血活血、补肾养血,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全方利湿化浊,补气益气,扶正固本,清肠止血。

扶正平溃汤治疗UC可调整肠道菌群失衡,抑制致炎细胞因子指标,疗效较好。

猜你喜欢
致炎溃疡性黏液
动脉粥样硬化中PCSK9的致炎作用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芎归六君子汤减少COPD大鼠气道黏液的高分泌
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
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效果及对血清IL-2、TNF-α的影响
牛痘疫苗兔皮致炎免疫提取物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分析
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致过敏性休克1例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