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在院死亡率及临床预后分析

2019-04-08 09:09潘义义
关键词:心肌细胞生存率死亡率

潘义义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山东 潍坊 2612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由缺氧、缺血使心肌细胞坏死所致,发病因素主要为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多种因素均可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产生影响,患者动脉斑块发生破裂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若患者的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则可导致患者死亡。患者以呼吸困难并伴有胸痛、胸闷等症状,通过再灌注等治疗手段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使心肌细胞得被激活,有效缩小心肌细胞坏死范围,可以保护患者心脏的各项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死亡率。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能够对患者的家庭造成严重影响,造成的社会负担。因此,本文主要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在院死亡率及临床预后,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主体选择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的患者110例,是否并发心力衰竭为分组依据,并发心力衰竭组患者为45例、非并发心力衰竭组患者为55例,并发心力衰竭组患者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38~79岁,平均(77.53f5.12)岁;非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男56例、女9例,年龄37~77岁,平均(76.85f5.9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经检验,患者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排除标准:①排除心脏功能受损的患者;②排除认知、意识功能障碍的患者;③排除恶性肿瘤疾病患者。

1.2 方法

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吸烟史,治疗方案等一般资料,统计均以问卷形式进行,总结结果。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在院死亡率进行对比,对其死亡因素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比较均由SPSS 20.0处理分析,死亡率组间用x2检验,而治疗疗效各指标采用%表示,经过计算,若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在院死亡率对比

非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中,2例患者院死亡2例,死亡率为3.08%,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中,12例患者在院死亡,死亡率为26.67%,,两组患者的在院死亡率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x2=4.7037,P=0.0300)。

2.2 比较两组患者在院死亡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因素主要为药物种类、血管病变等均,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院死亡因素对比 [n(%)]

3 讨 论

心内科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是较为严重的一种,患者的动脉系统会发生病理性改变主要以血液淤积、灌注不足为主要表现,最终可降低心室的造血功能和血液充盈功能,威胁患者生命。临床中,应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实施针对性治疗后,患者症状可有效改善,提高患者生存率。因此,通过对患者预后研究分析,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新的依据,对促进患者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从本文探究中可以发现,并发心力衰竭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较高,而患者入院后采用何种药物治疗以及血管是否发生病变等因素均能够影响患者的生存率。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ACEI等药物均能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并发心力衰竭组患者上述药物使用频率明显较低。通过药物治疗,可对动脉粥样硬化起到抑制作用,预防血栓的形成,并能够延缓心肌细胞死亡,使心肌结构发生逆转,改善心功能。目前,临床上主要将再灌注以及冠脉造影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该种治疗方式可有效缩小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可使心力衰竭发生率以及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明显降低。从本文探究中可以发现,并发心力衰竭组和非并发心力衰竭组两组患者经冠脉造影以及再灌注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并发心力衰竭组治疗患者数据较高。由此可见,患者发病后应尽早进行治疗干预,可有效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日常生活中患者应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改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早期治疗对挽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命有着重要意义,可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心肌细胞生存率死亡率
全面的健康生活方式显著降低糖尿病死亡率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蟾毒灵对低氧/复氧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
微小核糖核酸-125b-5p抑制Caspase 2蛋白酶活性缓解脂多糖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的研究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影响胃癌术后5 年生存率的因素分析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FGF21作为运动因子在有氧运动抑制心梗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