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徐霞客游记》英译研究
——以地点名词为例

2019-04-08 05:20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译语游记适应性

赵 娟

(怀化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一、引言

《徐霞客游记》准确生动、详细地记录了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地理景观和人文风貌,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和文学价值。《徐霞客游记》所反映的时代和人文地理环境,距今已有三个多世纪。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游记中所记载和描绘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语言文字、地名称呼等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恰当地翻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点名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比分析不同地点名词的英译。

二、生态翻译学三维理论在《徐霞客游记》中的地点名词英译中的应用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视为一个动态的适应选择过程,译者需要在语言、文化与交际三个维度上进行适应性转换,使译文符合目的语文化的特点,满足译语读者的审美品味。下面将借鉴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角度对《徐霞客游记》中的地点名词英译加以分析和阐释。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语语言形式的适应性转换,以切合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和语言文化背景。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①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主要包括译者在句子成分及名词单复数的转换。

“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

“In the col of the crag rose two rocks facing each other,separated in the base and connected in the top.This information was called Que Qiao(Bridge of Magpies).”

汉语中的名词没有单复数的变化。在上面的译文中译者将“鹊桥”译成“Que Qiao(Bridge of Magpies)”,把“鹊”译成了复数形式“Magpies”,译者在语言维度做了适应性转换,使译文符合英文的行文习惯。

这样的例子众多,再如“三姑峰”San’gu FENG(Peak of Three Immortal Taoist Ladies)和“七星山”(Seven Stars Mountain)的英译。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语和译语两种文化的比较与阐释。”②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关键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译者不仅应该根据源语文化的特点正确地解读原文,而且还应该根据译语文化的特点,将原文内容正确地转换成译语。

(1)“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阁”

译文:After meal I covered fifteen li to arrive at Wannian SI(Longevity Temple).

(2)万寿阁Wannian GE(Hall of Longevity)

(3) 寿佛寺“Shoufo SI”( Temple of the Buddha of Longevity)

“万年寺、万寿阁、寿佛寺”如果直接将“万年、万寿、寿佛”译为“ten thousand years”,西方读者会以为是具有万年历史的庙宇或宫殿。译者在文化维度上做适应性转换,将“万年、万寿、寿佛”译为译成“Longevity”。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双语交际意图做适应性转换。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要求译者除了传递原语的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之外,还应关注译文能否实现原文的交际目的,体现原文的交际意图。”③

如果要让西方读者了解各个地点名词所体现的交际目的,仅译出地点所体现的表层语言意义是远远不够的。译者必须对其深层的文化意义做一番简单的介绍或说明,以便西方读者理解,这样才能实现翻译的交际目的。例如:

《游漓江日记》二十二日“……询知渡江而东十里,有状元山……”,

“…We were told that we would get to Zhuangyuan SHAN (Zhuangyuan shan,a title conferred on the one who came first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ancient China)after crossing the river and going east for ten li…”

“状元”一般指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

另外,还有比喻在本领域(本行业)中成绩最好的人。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④

李伟荣将“状元山”译成“Zhuangyuan Shan”并附加注释“Zhuangyuan,a title conferred on the one who came first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ancient China”。如果译者不附加注释,译文读者就难以理解,译文就无法实现交际目的。因为译文附加了注释,西方读者就能理解译文含义,译文也就实现了交际目的。

四、结语

“对译者来说,重要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即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异同”。④准确地把握地点名词的文化内涵并将之译介给西方读者是一件很有意义但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徐霞客游记》中地点名词的译例可以发现,生态翻译学对地点名词的译介具有一定的理论解释力,可以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翻译提供一个新的方法和路径。

注释:

①②③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02):1-5.

④https://baike.baidu.com/item/状元/1690.

⑤郭建忠.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287.

猜你喜欢
译语游记适应性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