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课程“缅甸语口译”教学问题分析

2019-04-10 12:27路洁清
科学与技术 2019年8期
关键词:教学问题应用型人才

摘要:新形势下,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精细,高素质缅甸语口译人才在日益扩大的对外交流中需求不断增加。“缅甸语口译”作为专业顶端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缅甸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本文归纳了红河学院“缅甸语口译”课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缅甸语口译;教学问题;应用型人才

“缅甸语口译”课程是缅甸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修读的一门重要翻译技能实践课。通过全面严格的口译基本技能训练,反复实践,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驾驭缅汉两种语言的能力,化解语言差异的障碍,正确地分析理解所听到的信息,准确、顺畅、即时地复述,信息传递较完整达意、语言表达规范正确、语音语调自然流利,从而达到能够应对一般的生活翻译、陪同翻译、涉外导游以及外事接待、外贸业务洽谈口译,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工作应变能力,开拓职业合作精神,为就业做准备。该培养目标紧密对接职业标准,是产教融合中衔接教与产的一门过渡课程,是学生熟练运用缅甸语从事相关行业翻译的入门课程。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缅双方在政治、经济、商务和文化等领域的交往日益增多,云南省多所高校相继开设缅甸语专业。新形势下为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和对外传播能力,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精细,社会和市场对缅甸语口译人才的需求量急速增加。经过对缅甸语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展开初步调研了解到岗位对缅甸语口语翻译能力普遍有高要求。由于教学内容不完善、教师不足和学生状况差异等制约因素,造成当前缅甸语口译课教学效率低下。

一、教学内容零散,缺乏时效性和实用性

目前市场上未有此课程相关的教材出版,“缅甸语口译”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为教师自主选择的零散教材,材料来源主要为互联网的信息资源、中外媒体的各类新闻报道、教师偶尔出去实践收集的素材。这些材料较零散,难以体现口译课程的专题性。有些材料已较陈旧,与最新的职业培养需求、与热点话题不符,教师从网上下载的教学材料有些也不具备权威性,仅仅是国内一些学习者翻译而来,翻译过程中会产生偏误和错误。缺乏规范的适用教材,因此难以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设计,难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把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口译教学的效果也难以保障,造成课堂上学生积累的知识储备无法充分与实际相结合,所学知识不足以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

二、教师的不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角色,是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缅甸语教研室的三名教师都有到对象国学习的经验,担任过多种场合的口笔译工作,语言基础扎实,但在实际口译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尚存在问题。

教师口译实践能力不足。目前红河学院在岗的3名主讲教师均为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虽有过一些领域和场合的口译实践,但是未接受过专门系统的翻译培训,教师翻译理论系统知识的缺乏,到企业上进行缅语翻译实践锻炼的欠缺,造成教师不能很好地运用相关理论,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来指导实际教学工作。

教师工作繁重,精力不足。专业教师兼顾的课程较多,人均每学期授课3-4门课程,同时承担的学生工作繁重,教师之间开展互相听课、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次数微乎其微,无法充分进行实践教学,造成专业应用型课程实践教学开展量不够,开展效果不够明显,且均为年轻老师,教学工作尚处于不断摸索前进的阶段,客观来讲,难以集中精力投入于口译教学和科研。因此,缅甸语教研室根据实情探讨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整合课程内容和资源,从而帮助学生对重要指示进行有侧重地反复学习,最終达到巩固知识、活学活用的效果。

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较单一。传统的口译教学普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练,教师纠正错误,给出标准参考答案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组织形式单一,完全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节拍走,多处于被动接收状态,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缺乏与学生间的充分互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所谓的标准参看答案也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学生的学习不能从自身个体上去深入感知、体会与理解,导致教学实践性差,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差。另一方面,学生口译吃力痛苦害怕,也不能充分把所学知识用于翻译实践。笔者在此门课程的第一轮教学过程中,课堂上主要采用分组和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但多数情况下,由于教师缺乏经验对课程建设内涵理解尚存在不够深入的情况,因此在课程教学上、学生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缺乏对教学方法灵活切换运用和把控能力,还不能充分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造成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较单一。口译课程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但对于如何把握考评测评的尺度未进行深入探讨,造成考核方式单一,与课程应用型目标不太相符。

(三)学生主体状况差异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了解学生主体的状况,因材施教,有针对的引导,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缅甸语口译”先修课程为“缅汉互译理论与实践”,学生整体已掌握了基本翻译理论,掌握基本句型和语法分析能力,具备一定翻译实践基础,但词汇量较少,知识面窄,理解分析长难句的能力欠缺,缺乏正确的口译观,表达还欠规范、能力拓展实践量不够。

学生在口译过程听辨环节普遍容易陷入把注意力集中于词语而忽略了所表达的整体意思,即只听言语本身,而没有注重捕捉要点。学生在口译听辨时往往被动的接受性的听信息,追求一字不差的听下讲话者的话语,唯恐遗漏哪个词。但是说话的语速远远快于词在头脑中储存记忆的速度,不可能做到词语之间的完全对等,因而当所说的话稍长时,学生就会因记不住词而不知所措,陷入过于紧张的状态,越紧张就越记不住。因为跟不上,在记这个词时已经讲了后面好几个词,听的不够清楚明白,不知道记什么,或者顾此失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零零散散就记了几个词,但是说话者的言语意思,讲话的实质是什么并没有摸清楚。口译过程记忆环节以及方法方式上存在过于依赖笔记,不会抓内容框架,捕捉原语逻辑关系和主要意思能力差的现象。学生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很容易让字词牵着鼻子走。此外,由于学生本身专业词汇量或知识掌握欠缺,在听到某个词时因不理解或者理解不准确而陷入慌张的状态,导致后面的要点也没能记下。理解错误、表达错误和背景知识欠缺造成的错误,都直接影响到输出语言的准确性。

针对“缅甸语口译”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要主动作为,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式、实践训练、教学评价上进行探索和改进。学生则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针对自身实际进行查缺补漏,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韦长福,林莉,梁茂华.汉越口译理论与实践 [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2]范莹莹,解媛媛.小语种翻译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5):103-104.

[3]李娅静.云南地州高校泰语口译课程现状及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4):119-120.

作者简介:路洁清(1990-),女,广西融水人,助教,学士,研究方向:缅甸语言与教学。

(作者单位:红河学院国际学院)

猜你喜欢
教学问题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工程制图课程现存问题及改革措施探讨
硬笔书法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浅析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设计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