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中忠实和表达的对立
——以Pity Me Not为例

2019-04-11 08:58张悦文
海外文摘·艺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原诗全诗译文

张悦文

(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60)

1 忠实和表达的对立

美国诗人Robert Frost 曾说过:“诗者,译之所失也。”(Poetry i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国内外诸多翻译家一致认为:翻译难,译诗更难。翻译活动是在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信息转换,译者作为中间的媒介,想做到首尾兼顾实非易事,因而很容易陷入两难的境地:究竟是忠实于原文作者,还是照顾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英语汉语表达方式与内容的冲突、甚至是中西方文化中意象的选择与引申含义都会导致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冲突,而在诗歌的译本中,又存在着忠实原作与“意、音、形”三美的对立。

2 代表性诗歌的翻译和分析

对于Pity Me Not一诗,翻译家奈达认为“难译”、“不可译”。作为抒情诗体,十四行诗形式限制较为严格,其ABABCDCDEFEFGG的韵脚格式极具英语诗歌的影响力和情绪感染力。全诗原文如下:

Pity Me Not

By Edna St.Vincent Millay

Pity me not because the light of day

At close of day no longer walks the sky;

Pity me not for beauties passed away

From field and thicket as the year goes by;

Pity me not the waning of the moon,

Nor that the ebbing tide goes out to sea,

Nor that a man’s desire is hushed so soon,

And you no longer look with love on me.

This have I known always: Love is no more

Than the wide blossom which the wind assails,

Than the great tide that treads the shifting shore,

Strewing fresh wreckage gathered in the gales:

Pity me that the heart is slow to learn

What the swift mind beholds at every turn.

全诗前半(第1至8行),诗人用细腻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幅景象:夜幕徐徐拉来、记忆渐渐褪色、消瘦的月亮和褪去的浪潮。全诗的情感基调是低沉伤感的,但是却不言“伤”。全诗后半(第9-14行)阐明了主题:爱情,通过柔弱的花蕾和拍岸的惊涛,强烈的对比突出诗人的情感波动。

3 翻译策略和试译译文

译诗三难“信、达、雅”,为此法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埃斯卡皮最早提出了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即根据原文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意义,通读理解后进行再创造。如此一来,最终译文可能与原文的字面意义相去甚远,但是原作者的“形”与“意”仍然得以保留。

其中pity作为线索贯穿全诗,其义“可怜、怜悯”如若直译,译文会略显生硬,感情表达会过于直白。原诗中“pity me”共出现五次(含标题),正文中的四次“怜悯”蕴含着诗人的感情变化。由白日里的期待,至良辰美景的追忆,再到潮水退落的悔悟,最终痛彻心扉的释然。因而在翻译时,可以考虑领悟并跟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采用创造性翻译的手法试图还原诗人的丰富情感。笔者试将原诗创造性翻译如下:

顾影自怜

驻足垂首,白昼已尽黑夜将至,

日落时分,斜阳不再地平线流连;

形单影只,昨日美好已然逝去,

岁月流转,记忆镌刻于年轮之间;

顾影自怜,往时圆月今昔阴缺,

潮水涨落,来时无声但去而汹涌;

适如人情,稍纵即逝从不遂人愿,

如是情人,似水眼眸却柔情不在。

我一直都明白:爱已不再

不再是狂风中绽放的花朵,摇摇欲坠;

抑或是席卷过海岸的浪涛,心似狂潮;

吹散在风中,一片一片飘零。

可怜我的心,迟迟不肯承认,

爱已成往事,口是却又心非。

(张悦文 译)

暂且不论译文翻译的得失功过,从试译段落中可以见得:笔者倾向于对英文诗歌进行创造性翻译,使其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猜你喜欢
原诗全诗译文
峨眉山月歌
劝学
弟子规
改诗为文三步走
弟子规
弟子规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