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成效

2019-04-11 09:43肖文朱兴婷潘家栋
文教资料 2019年3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肖文 朱兴婷 潘家栋

摘 要: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成为国内各个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不仅关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成败,而且关乎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发展。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正处于探索阶段,为提高对培养实践与成效的认知,本文以浙江省典型的应用型高校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调研对象,深入剖析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并提出相关启示。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实践成效

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之一。同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要求。在此背景下,国内高校纷纷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浙江人素来具备创新创业魄力,“四千精神”激励着浙商不断进行创新创业[1]。近年来,浙江省各高校紧跟时代趋势,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搭建实践平台等途径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为深化对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认知,本文以浙江省典型的应用型高校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调研对象,对其培养实践与成效予以探讨。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

为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部署,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多措并举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在实践探索中,学校已建立起校院三级管理系统,统筹“第二课堂”育人,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丰硕成果,连续五年蝉联全国同类院校第一名。

(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组织机构。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为确保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实施,学校先后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办法》、《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为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明确了方向。

与此同时,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委员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小组,分别负责相关工作的统筹协调,相关项目的审批评价与组织实施等工作。

(二)“校内+校外”师资并举,打造高质量师资团队。

为建立高质量师资队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推动教学与科研融合,将指导创新创业实践纳入教师教研业绩评价系统,鼓励教师依托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训。

此外,为了提高团队水平,学校积极引进创业资源,聘请了116名企业家导师,逐步形成了一支校内外结合、学术与实务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三)“理论+实践”培养兼顾,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在理论课方面,除了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导力培养》等公选课之外,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还设置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公选课,并引进了清华大学网络创业课程,被授予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和“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称号。

为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构建了课程实践(Pc)、专业实践(Ps)、产业实践(Pk)三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各专业普遍开展实践活动。为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学校建立起国家级、省级、校级多层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体系,并设立创新创业训练专项经费。

(四)“政府+企业+校友”资源整合,共建创新创业平台。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坚持协同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与政府及社会的合作,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学校先后与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各区(市)县等政府单位合作共建近20个平台,先后与10余家知名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另外,学校充分发挥校友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设立了“校友创投基金”,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园”,鼓励支持学生创新创业。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分析

为深入了解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本文采用问卷调研法,针对该校的教师与学生进行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03份(教师卷103份,学生卷300份),回收403份,其中有效问卷363份(教师卷98份、学生卷265份)。调研发现,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学生存在创新创业态度积极、活动参与度高与创新创业认知不清晰、创新创业意愿偏低的显著矛盾。

(一)创新创业态度积极,创新创业活动参与度高。

问卷调研发现,多数学生已认识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受访学生中,73.62%的学生认同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76.43%的学生认为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成功创业;75.11%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对提升创业技能有帮助。

为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参加创新创业比赛(54.89%)、社会实践调研(52.34%),48.94%的学生选择选修有关课程,39.57%的学生选择参加校外实习,33.19%的学生选择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另外,部分学生选择参加讲座与论坛(34.04%)、基地实训(32.34%)、项目拓展训练(29.36%)及创新创业孵化项目(23.4%)等活动。

(二)创新创业认知不清晰,创新创业意愿偏低。

创新创业是基于产品、服务、技术、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而进行的创业活动[2],與传统创业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创业中是否包含创新因素[3]。创业通过实际行动创造价值,创新则是对事物或方法等改进创造。创新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创业的目标[4][5]。由表1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不够清晰。

另外,尽管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但创新创业意愿偏低。调研结果显示,考虑成熟且在创业的学生只有2.58%,已着手准备创业的只占3.86%。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电商、餐饮等传统服务业(83.33%)。只有8.09%的学生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多数学生选择直接就业(37.45%)或继续学习深造(37.02%)。

三、原因分析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存在矛盾的成因,主要可归结为三点: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导致学生创新创业认知存在偏差。

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调研发现,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存在“理论课与专业课脱节”、“轻理论、重实践”问题,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存在偏差。

该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包括《大学生就业指导》等通识课,尚未开设《创新思维》、《创业管理》等基础课程。已设置的课程大多仅为学生普及就业创业知识,缺乏与专业课程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块。过半学生(58.44%)认为课程理论性过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该校开展内容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大多与专业课相脱离,并未体现出创新创业的内涵,致使学生对创新创业存在认知偏差。

(二)专业师资欠缺,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创新创业素质。受编制、专业结构等硬性条件影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教师“非专业多,专业少”、“校内多,校外少”,师资力量薄弱。

首先,该校创新创业教师多由就业指导中心、学工系统人员及具备创新创业偏好的教职工兼任,并不能完全胜任创新创业教师的角色。调研数据显示,只有16.13%的教师具备任职公司高管的经历,11.29%的教师具备创办公司的经历。在创新创业认知方面,部分教师存在偏差。调研结果显示,只有37.1%的教师认为创新创业针对的是全体学生,仅41.94%的老师认可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

其次,该校创新创业教学以说教为主,讲授内容仅限于教材。案例教学、启发教学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多数学生希望创新创业授课方式能以实践操练(73.62%)、创业模拟(65.96%)与案例分析(60.43%)等方式进行。大部分学生希望学校聘请成功创业者(75.32%)、企业管理专家(60.43%)讲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最后,尽管学校有为专业教师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的机会,但是一些教师忙于科研,不太进行专业进修。调研发现,只有48.39%的教师清楚学校有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机会,近5年内参加过系统培训的教师仅占9.68%。

(三)缺乏产官学一体化的实践平台,不利于项目发展。

美国的亨利·埃茨科维兹教授提出,创新活动实现效应最大化,需要大学、产业与政府三方协作,形成螺旋上升的三重螺旋关系[6]。据此可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需要搭建产官学一体化平台。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产官学一体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滞后,一方面使得创新创业实践与现实需求脱节,不利于项目的发展,另一方面导致多数项目因缺乏资金、孵化基地和政策支持,难以付诸实施。

调研数据显示,多数教师认为该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完善(67.74%)、创新创业教育各环节不协调(54.84%)、创新创业成果缺乏积累与转化(51.61%)。过半学生(63.83%)认为学校最欠缺的资源是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希望学校能够在搭建科技园及企业孵化基地(50.43%)、开辟融资渠道(52.61%)、制定相关扶持政策(56.96%)等方面予以扶持。

四、相关启示

目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仍处在起步探索阶段。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学校可考虑做好以下三点:

(一)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从学生需求出发,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因材施教。修订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专业课教育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线上线下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提高师资力量。

以开放心态聘请政府部门相关专业人士、业界成功人士兼职授课,提供相关指导。同时,对教师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通过在职进修、基地实践等途径提升创新创业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建立产官学一体化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速创新成果成功转化。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高校的职责,更需要企业、政府共同参与。可通过搭建产官学一体化实践实训平台,促进高校、企业与政府间的交流合作,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彭杰.浙商国内企业家的商战秘籍[J].公关世界,2014(01):44-45.

[2]唐德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当代教育实踐与教学研究,2017(05):115-116,114.

[3]黄侣蕾.长株潭三市创新创业政策的比较与优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6.

[4]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义与周边关系论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21-26.

[5]夏素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现状与实施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7(48):1-4.

[6][美]亨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2018SCG203)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