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视阈的情境可视化应用研究
——以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为例

2019-04-13 10:12叶扬秋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海丝郑和福州

叶扬秋

(华侨大学美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历史遗迹的可视化(Visualization)就是文化遗产信息可视化。文化遗产作为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然而,大部分文化遗产不可触摸、不可移动、不可侵入的规定,限制了游客对文化遗产信息接受的维度。

随着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以数字形式被记录下来。如果没有相关知识储备,观众在面对数字化副本时,便只能凭借相关介绍和导览员的讲解对其内容本身进行解读。文化遗产信息可视化是对数字化文化遗产的信息进行剖析、阐释和加工,能将文化遗产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到观众面前。

“数字化文化遗产的信息可视化本身最重要就是要真实。其‘科学’的一面,即研究设计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的规律性以及‘系统化的相关知识’”[1]。例如,著名的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公司制作“智慧南京”项目时,使用数字扫描与重建技术逼真地展示当代南京作为智慧都市的人文景色和文化内涵。同时,利用VR等虚拟现实的体验形式,让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结合免费App应用程序Living Legend,让观众参与竞赛互动游戏,深入了解作品背后的宋人生活。

近年来,国内对历史文化遗产信息可视化的研究逐渐形成系统,主要研究成果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覃京燕和鲁晓波的《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将信息可视化运用于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信息的采撷、阐释以及重新构想和重新建构。师国伟等撰写的 《增强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通过分析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现存矛盾,引入并介绍了增强现实技术概念、特点,指出它在遗产数字化保护上所具有的优越性。此外,香港学者赵广超《紫禁城100》和《一章木椅》两部专著已经成为市场畅销书,赵广超团队通过高分辨率数字图像采集、图像处理、智能拼接、定位与测量、三维建模等一系列科技手段,赋予信息“故事情节”,把建筑与家具等图像信息以更通俗诙谐而又不失学术水准的方式表现出来。

1 福州海丝史迹信息可视化文本与要素特征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福建省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至今,福建大地上仍保存着大量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以沿海的泉州、福州和漳州等港口城市最为丰富”[2]。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下文简称海丝)史迹是整个海丝的重要节点,尤其在15—19世纪的海上贸易中,其地缘优势明显:在福建省内与泉州、漳州和莆田的海丝史迹相互连接,在省外与广州、南京、宁波等城市形成定期的互动,形成海丝史迹的完整的系统网络。福州海丝史迹作为多元文明和文化交流的见证,保留了不同文化融合的历史信息。

1.1 福州海丝史迹文献、图像与数据的收集

福州海丝史迹的历史文献收集,着重于明清时期的海外文化交流史料,特别是郑和下西洋、近代福州港通商等材料。福州海丝史迹的数据收集主要考虑以下来源:福州市档案馆的历史文献、福州市图书馆的地方志、海外重要的图像数据库(如德国的民族学博物馆、Asian Digital Library等)。

1.2 海丝史迹三维可视化建构计划呈现出的文化性关联

海丝史迹的可视化成果试图体现外来族群文化与生活,不同文化长期交流所形成的丰富、独特的人类价值相互交融的成果。包括因欧洲等外来族群在福州开展贸易、驻留生活,所出现的基督教堂、佛教寺院,特别是见证和标示着如基督教文化等世界性文化历史的传播东端,是国际文化交流的见证。三维可视化的图像需要同一时期外来族群的人物和建筑等关涉物的设定,以复原当时的历史情境(图1)。

1.3 三维可视化复原海丝史迹的功能性关联

海丝史迹的三维可视化应体现出中外交流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当地航海传统,即独特、完备、系统的海-河-内陆交通节点和鲜明的海洋文化传统。包括体现向海而生和海-河-陆文明交流的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体现古老的海神信仰传统宫庙体系(图2)。主要的史迹点包括接官道码头、东岐古码头和登文道码头。

2 可视化技术在福州海丝史迹保护中的具体应用——以郑和公园为例

郑和公园与周边区域保存有3处海丝史迹,是福州现有海丝史迹最集中的地区,记录了郑和船队多次远洋的历史信息。作为福州长乐的一座重要现代公园,郑和公园主要展示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的历史遗迹,希望三维可视化技术的介入能够适应当代城市发展的功能需求。

郑和公园在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和市民公共生活中仍发挥着积极作用,是一种“活态遗产”。然而,虽然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及保存状况的相对完整性,但海丝史迹的历史原貌仍留有较多问题有待探讨,故对海丝史迹的三维可视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郑和公园可视化模型的建构需要基于对可视化对象的系统全面的分析和大量细节信息,包括考古和历史信息,以及对材料、结构、工艺等细节的分析。明代场景模型信息的呈现,需要参考现有留存的明代建筑实体及部分图片资料。圣寿宝塔建成于北宋末年,于明代进行重修,有价值的参考对象为南宋时期建造的泉州开元寺东西塔和六胜塔。在三维可视化的建构上,整体建筑尽量还原明代福州建筑形貌的特征,加入郑和等动漫人物元素形成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建立图像资源数据库等方式。主要的步骤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运用三维建模软件对郑和公园3个代表性的遗址类型进行建模绘制,分别是“圣寿宝塔”(图3)、“登文道码头”(图4)、“太妃庙”。运用Unity3D引擎对古建筑模型进行测量及跟踪定位,同时开发针对安卓系统移动端的应用程序APK文件,对郑和公园地图界面上的3个海丝史迹点进行扫描识别,最终将加载后的模型动画信息呈现出来。

(2)郑和动漫形象的创作与开发,增强现实场景的多样化,适当植入网络商家导览,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郑和的动漫人物模型要符合历史人物的形象设定,并配合相关动态语言,同时应结合郑和公园与郑和史迹陈列馆的游览路线及各个史迹点导览员的功能属性进行开发。

(3)基于用户的交互体验采用3种不同模式:定点单用户旋转镜筒式、PDA自助导览式、穿戴设备移动式。

3 澳门历史城区的可视化案例有助于福州海丝史迹的可视化运用的延展

澳门历史城区保存了澳门400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它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和远东地区传播历史的重要见证;更是400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结晶。

福州的海丝文化连接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外来文明,近代福州成为国际社区的典型案例,城市的性格和特质在不同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福州与澳门相似的城市特征在于中西文化融合、海港城市、多元宗教建筑。澳门历史城区早在申遗之初就完成了网站的建设,后来不断进行内容升级,尤其在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上拥有成熟的经验,资料信息更新及时,开放给所有互联网用户,方便连接到各主要史迹页面和文创衍生品商店,形成从文化主管部门到景点、用户、商家的闭环网络。在诸多的文化遗产史迹中值得一提的是郑家大屋(图5),它是具有清代广东传统民居特征的建筑群,也是澳门现存最大的传统民居建筑群,同时糅合部分欧洲装饰的元素。中国近代名人郑观应曾在此完成举世闻名的著作《盛世危言》。郑家大屋的交互设计体现在自助式导览上,看似简单的视觉形象设计,但折叠的信息却极为丰富,既有郑观应的真实图像,又有主要室内空间的三维呈现,甚至附加了创意商店的互动环节(图6、图7)。

“数据资源的价值并非停留于基本用途上,而主要来自其二级用途,即潜在价值”[3]。澳门历史街区世界文化遗产可视化的案例主要体现在其对数据及时有效的梳理及互联网展示。目前,福州的海丝史迹尚未进行数据化和可视化的整理,网络资源非常有限,应该在具体的实景复现操作中,借鉴成熟案例的传播流程,实现遗址平面的复原、数据信息的可视化处理以及互联网资源的有效开发。同时,利用福州现有掌握可视化技术的企业集群和水准,发挥本土资源构建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网络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4 结束语

从“互联网+”文化遗产可视化的视角研究福州海丝史迹,通过长乐郑和公园的情境可视化应用的实践案例,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海丝史迹遗址的三维可视化复原,将可视化的文化遗产融进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物遗址消失或不可见带来的体验缺憾。此外,福州海丝史迹的三维可视化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开发出数字化、网络化的文物教育资源;开发以文物为内容、旅游为载体的丝路文物知识型旅游服务;在探索文物和文化IP资源授权合作经营模式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海丝郑和福州
书法家郑和新书艺精品鉴赏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郑和异闻录 出发——新大陆
首届海丝旗袍文化邀请赛流光溢彩
郑和异闻录(漫画版)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万盏蜡烛 祈福海丝申遗成功
合浦汉墓群 见证汉代的繁荣“海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