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延庆区柳沟村公共空间有机更新策略

2019-04-13 10:12甘振坤欧阳文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村落古城有机

李 源,甘振坤,欧阳文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传统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村民进行祭祀、休憩、娱乐等公共活动的物质空间,影响着整个村落的风貌与空间形态,承载着村落的历史与记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其虹吸效应深刻影响着传统村落村民的公共交往活动。反馈到相应物质空间,促使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空间状态发生变化。有关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研究,影响着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1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演进历程

1.1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界定

公共空间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领域,在哈贝马斯对公共空间的论述[1]基础上,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内涵与外延的拓展及应用研究已取得大量成果,而传统村落领域的公共空间研究则较为有限。与城市相比,传统村落在生产生活、自然环境、整治经济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作为反映上述系列差异性物质载体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也在空间类型、结构、形态、属性、层次等方面与城市公共空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因此,不能照搬西方公共空间理论体系所设定的广场、街道等概念。

本文依据承担传统村落村民的公共活动功能,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类型进行划分。具体包括祭祀、节庆类公共空间,日常聚集交流类公共空间,交通类公共空间等。

1.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功能演变

历史上大部分村落居民世代聚族而居,形成以宗族文化、伦理道德维系的公共生产生活方式。映射到物质空间,便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逐步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等运动。加之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影响,国家权力日益渗透到乡村之中,以宗族文化维系的村落传统文化则快速退缩甚至退场。

由于村民信仰观念与社会背景的转变,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承担的功能活动也发生了变化。古代承担祭祀功能的公共空间,或处于荒废的状态,或随庙宇的拆除转变为村民建房基地;承担日常交往功能的公共空间,如古井空间,由于古井被弃用,其周边空间成为建材的堆积场所;大部分宅前空间被挤压,失去了承担宅前交往空间的积极属性,成为屏蔽院落与街巷之间的过渡空间;承担交通功能的公共空间则由于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其空间不仅要承担人的步行功能,也要承担各种现代车辆载具的交通功能。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承载的村落公共空间从外部物质形态到承载功能都发生了剧烈变化[2]。

2 延庆柳沟村公共空间特征及问题分析

2.1 柳沟村概况

柳沟村位于延庆区井庄镇中部(图1),镇区东南10 km,距井庄镇政府仅2 km,距延庆区15 km,距北京城区大约92 km。该村西靠九龙山,东邻燕羽山,位于两山之间的开阔地带。

柳沟城堡建于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是明代宣府南山路边垣上重要的军事城堡。清代在柳沟城堡设柳沟营,建有总兵府。站在城西山头俯瞰,柳沟古城及其东西两关整体形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又名凤凰古城。

2.2 点、线、面的公共空间构成

柳沟村现由军堡内的古村与堡外的新建村两部分组成。依据其承担的村落功能不同,柳沟村的公共空间可分为点状空间、线型空间、面状空间3类(图2)。

(1)点状公共空间。点状公共空间是村落中发挥明显聚集效应的场所,是村民日常聚集交流的公共空间,其尺度小但数量多。与村民日常公共活动息息相关,具有积极空间的特征。柳沟村的点状空间形式包括私人院落门前的宅前空间、依附公共建筑与古树等形成的空间,以及相对较为开敞的道路交叉口空间。

(2)线型公共空间。线型公共空间是村落整体格局中的骨架与支撑,是联系点状公共空间与面状公共空间的空间载体,为村民提供公共交通与公共活动场所。柳沟村的线型公共空间据其空间承载功能不同可分为主街、次级街巷与宅前路。主街为古城内呈十字交叉的街巷及其向东外延部分。古城内通向东南西北4个城门,将古城划分为4个部分。次级街巷串联各个院落单元。宅前路为通向各家各户的小路。

(3)面状公共空间。面状公共空间是村落中聚集村民进行祭祀、节庆等活动的场所空间。其空间尺度比点状公共空间大,在节庆期间使用频次较高,而日常使用率则较低。柳沟村东南角停车场北侧的大舞台与城堡内城隍庙前公共空间等场所符合面状公共空间的特征。

2.3 现存问题分析

作为北京市市级传统村落的柳沟村,其公共空间的建造过程只考虑基础设施的提升与旅游产业的发展,而没有深入关注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应该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以致柳沟村村落公共空间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从而影响了柳沟村未来的发展。

2.3.1 时代背景的改变

明嘉靖二十二年,为防御蒙古鞑靼侵扰,拱卫皇陵,在皇陵以北修起一道土边墙,即南山路边垣。柳沟古城即在南山路边垣中部之要冲。柳沟古城的公共空间在四方堡墙的围绕下布置展开,有承担祭祀功能的公共空间,承担日常聚集交流功能的公共空间,承担交通功能的公共空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柳沟古城的防御作用在和平的社会环境中已成历史。堡墙不再是村落公共空间布置的限定因素,村民依靠古城外东边的县级道路建设新村及与之配套的公共空间。村民私自挪用城墙砖建房、风雨植物对城墙的侵蚀、村民占用城墙遗址建房等原因,使柳沟城堡及其周边空间满目疮痍。

2.3.2 生活方式的转变

明清时期,柳沟古城有商铺和当铺、早市,前后共修建大小庙宇26座。每逢佳节最为热闹,有庙会、灯会、花会。在宗族文化的影响下,古代社会形成的祭祀、日常聚集交流、交通等公共空间在有着深厚传统观念的村民公共生活中各司其职,发挥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文化渗入乡村,村民的公共活动生活有较为明显的变化。节庆祭祀的热闹场景从柳沟村中逐渐消失,承担祭祀功能的物质空间也被村民遗弃。大部分庙宇被已被拆毁,现存的城隍庙只是作为延庆区普查登记文物进行保护,其附属公共空间处于荒废状态。

2.3.3 高速的乡村建设

近几年柳沟村依靠其特色餐饮“豆腐宴”发展旅游,带动村落产业提升。为了村落的快速发展,柳沟村在村落建设过程中大都以“豆腐宴”特色餐饮的配套基础设施提升为主。柳沟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主要围绕古城外村落东部,沿南北方向的县级道路展开,新建了舞台、停车场、凉亭休息空间。古城北城门内新建一处现代式凉亭。这些公共空间的提升建设基本满足了其以“豆腐宴”为主的旅游产业发展。但是这种单一的村落价值取向与高速发展容易忽视掉柳沟村作为传统村落其公共空间更多元的价值。现在这种为“豆腐宴”产业配套设置的公共空间缺乏地方特色,不能满足柳沟村更多层次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

3 柳沟村公共空间有机更新策略

3.1 有机更新理论在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有机更新理论是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倡导的“田园城市”的理论[3],对后来的卫星城理论[4]、有机疏散理论[5]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为有机更新理论及实践奠定了基础。

美国建筑师沙里宁提出有机疏散城市结构的理论,对有机更新理论有直接影响。沙里宁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有机体。他通过人体与生物的认知来研究城市,认为城市是由许多“细胞”组成的。

以丹下健三与黑川纪章为代表的日本新陈代谢派运用生物界基本规律,主张利用最新技术,不断提升生活设施来适应技术革新带来的变革,同时也应注意历史传统的新旧关系[6],这与有机更新理论延续传统文脉是一致的。

这些城市有机理论,主张人与自然共融。在此基础上,有机更新理论通过回应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问题,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其内容是解决城市中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城市与乡村等的协调发展关系。

吴良镛教授在其《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中,将“有机更新”概括为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促进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7]。从吴良镛教授关于“有机更新”理论的论述来看,“有机更新”可包含以下3方面的内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整体的有机性;构成整体的“细胞”与“组织”更新的有机性;更新过程的有机性。

3.2 整体更新的有机性

柳沟村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应将空间总体及局部空间都视为有机整体。村落公共空间的各个部分之间应如生物体的各个组织一样,彼此相互关联。在具体设计中应妥善考虑各公共空间在整体中所承担的特定功能、各公共空间转换处的合理空间过渡与公共空间整体的系统性(图3),在更新改造中还应注意各公共空间的风貌一致性。

依据图2所示的几何要素与T-Map的映射方法,将圆柱域中交点轴线的极限变动位置映射为交点轴线T-Map中的极限映射点,利用式(7)可求得各极限映射点pF1、pF2pF8的坐标(如表1)。

3.3 “细胞”与“组织”更新的有机性

“有机更新”理论体系将柳沟村公共空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构成柳沟村公共空间的各类空间则是这个有机体的“细胞”(公共空间的组成要素)与“组织”(公共空间),柳沟村各类公共空间在更新的过程中一定要顺应柳沟村公共空间的整体特征。

3.3.1 典型点状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

村落中的点状公共空间较面状空间来说要小,但由于其与村民的日常公共生活密切相关且数量较多,是柳沟村公共空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重要点状公共空间进行设计更新,亦是对其所连接线型公共空间的视觉改造,并带动线型公共空间未来的更新发展。

柳沟村古城连接的南北城门主街中间的拐点空间位于古城中心;其所连接古城南北向主街与东西向次级街巷,是村落中重要的节点空间。以场地空间内的古井、照壁为更新的核心要素,照壁在主街北段南向的尽头,古井在主街南段北向的尽头。为两者增加有关生活类设施设备创造积极的空间场景,能对街巷的视觉引导产生积极影响(图4),且能对其所连接的南北主街与东西次街线型公共空间的更新产生促进作用。

3.3.2 典型线型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

柳沟村古城内南北向连接北城门、南城门的主街,与东西向连接西城门、东城门的主街构成的“十字街”,是柳沟古城的交通组织核心。城隍庙、总兵府等重要历史公共建筑均位于在东西向主街两侧。

对十字街进行更新改造,能清晰化原本混乱的村落街巷体系,对未来其他线性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有启示作用。这种相互影响使柳沟村村落公共空间成为统一的有机体。

3.3.3 典型面状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

柳沟村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不仅要顺应村落公共空间整体的风貌特征,还要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柳沟村古城西侧与土边长城相接,挖掘柳沟村村落的军屯文化,以土边长城为核心要素做展示利用。在土边长城与柳沟堡墙相接处建造长城文化广场,在广场内布置展示古城军屯时代的将士雕像。在长城文化广场之南,设立长城博物馆,介绍长城文化与柳沟古城军屯历史(图6)。对有较高价值的村落公共空间进行专业化设计,可指导村民、游客的公共活动,使村落公共空间带动周边公共空间的有序更新。

3.4 更新过程的有机性

柳沟村公共空间的更新过程是自建村之后,历代村民在遵从统一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的。柳沟村公共空间的更新过程,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是以细胞为单位进行的一种逐渐的、连续的、自然的变化)有着一致性。

柳沟村公共空间的更新实践应该顺应传统村落演变的特点,以“有机更新”的方式进行更新设计。这就需要认识到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的非终极性。非终极性是指更新改造是动态的,持续不断的。只要柳沟村有人类活动,随着社会发展的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就不会停止。任何改建都不是最终结果,现在对过去的改造或许将成为将来改造的对象。这需要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当下社会的需求,并为未来的更新改造留有余地。

4 结束语

“有机更新”策略在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应用,能够丰富其自身的理论体系的内涵与外延,并扩充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方法。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保护与更新能够延续传统村落的公共活动秩序。在良好的公共活动秩序中,传统村落的内外因素均会促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本文仅以柳沟村公共空间的更新为线索,探究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方法,期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实践,以探讨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村落古城有机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通海古城缀记
凝眸古城淮安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良渚古城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喝有机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