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技巧研究

2019-04-17 01:03陶斯斯
北方文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英汉翻译认知语言学翻译技巧

陶斯斯

摘要:传統翻译技巧是长期翻译实践总结的经验,其主要从英汉两种语言形式的对比以及语法层面的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传统翻译技巧主要侧重于对文本的解读,而忽略了翻译主体的认知能力,导致翻译时无法通过语言构建“认知世界”和“客观世界”,其译文看似“忠实”原文,而实际上与原文相去甚远。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探讨和总结英汉翻译技巧,旨在为今后广大译者提供新的翻译视角和翻译策略。

关键词:翻译技巧;认知语言学;英汉翻译

一、引言

传统的翻译技巧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增词法、减词法、具体译法、抽象译法、合词译法、转性译法(词类转译法)、换形译法、褒贬译法(正反、反正表达法)、重复法等等。(张培基,1983;冯庆华,1997),其在我们的翻译实践中具有积极作用,但主要是在二维层面进行的,即作品和读者,而忽视了主体译者的能动性。事实上,翻译的中心是意义,而意义最终又归于主体的理解和认知,以主体的理解为归宿[10]。所以从认知角度对传统的翻译技巧进行重新审视,在认知层次上(即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上[12])对其进行阐释,使译者理解翻译技巧应用的认知场景,就可能促进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避免其消极作用[11]。本文从隐喻和转喻、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焦点-背景理论以及构式语法理论(侧重俚语)四个方面来探讨和总结英汉翻译技巧。

二、隐喻和转喻在翻译中的应用

隐喻和转喻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现象,他们更重要的是两种认知现象。隐喻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9]。转喻是在同一认知框架下一实体(源域)为另一实体(目标域)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5]。在人类的文化和艺术活动过程中,我们到处都能看到隐喻和转喻的存在。所以,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表层意义,而是从认知的角度,揣摩文字背后的含义,然后把隐含意义翻译出来。如:

(1)Her place had been supplied by an excellent woman as governess,who had fallen little short of a mother in affection.

她的家庭教师是个贤德女人,待她如同慈母。(张经浩译)

这个句子里运用了隐喻,把“governess”比作“mother”,译者把“mother”翻译成“慈母”很好地体现了女教师和妈妈一样慈祥温柔的特质。如果单纯地翻译成“妈妈”,情感就没这么浓烈了。通过把隐藏的喻底一并翻译出来,既体现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能加强语言效果。

(2)Upon such occasions poor Mr.Woodhouses feelings were in sad warfare.

在这种场合,可怜的伍德豪斯先生内心矛盾重重。(张经浩译)

这个句子也运用了隐喻,把“feelings”比作“warfare”,译者把“sad warfare”翻译成“矛盾重重”,非常贴切,很好了体现当时伍德森豪斯先生内心的纠结。如果只停留在文字的表层意思,翻译成“悲伤的冲突”,译文则显得蹩脚,不通顺,而且也没有译出原文的韵味。

(3)Harriet Smith was the natural daughter of somebody.

哈里特·史密斯是一位不知姓名的人的非婚生女。(张经浩译)

这个句子运用了转喻,用“natural daughter”指代未婚生女,表达委婉含蓄;如果译成“天生的女儿”,读者则会一头雾水,不知道啥意思,译文翻成“非婚生女”直白明了,很好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

(4)他可从未见过这么让人魂魄出窍的妖精呀。

试译:He has never seen such a breath-taking beauty!

这个句子运用了隐喻,即“妖精”比作美人,并非真的妖怪(monster or demon),所以译者要了解语言背后隐含的意思,翻译时才不会闹笑话。

三、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基本范畴是人类认知的基本层面,语言的表达也就更多地依赖于基本范畴词汇[2]。基本层次范畴是各种范畴系列中认知显突性最强的一个范畴,人们对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8]。因而,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借助于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灵活选用恰当的词汇,使译文达到最佳水平。如:

(5)Let us suppose that you are in New York,the most typically modern of great cities.

假定你在纽约,那是大都市中现代化到最标准的一个了。(傅雷译)

在这里,“city”没有翻译成基本范畴词汇“城市”,而是选用了它的下位词“都市”,相比较而言,后者比前者更能体现纽约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特点,表达更为准确。

(6)Like others who had a Puritan education,I had the habit of meditating on my sins,follies,and shortcomings.

像旁的受过清教徒教育的人一样,我惯对自己的罪过,愚妄,和失败,作种种的冥想。(傅雷译)

在这里,“shortcomings”没有翻译成基本范畴词汇“缺点”,而是选用了它的上位词“失败”,相比较而言,后者比前者更具概括性,与前面的“罪过”、“愚妄”并列整齐,不突兀。

(7)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Red flowers bloom brighter in dazzling snow;And venison reeks strangely on rosebud lips.(霍克斯译)

在这里,“红梅”是下位词,译者翻译成基本范畴词汇“red flowers”,处理十分得当;因为颜色上红色与白色已经对比十分鲜明,具体什么花不那么重要了;而且,梅花是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国外该花比较少见,所以很多人不认识梅花,不知道它长什么样,因而我们在外宣的时候,考虑到受众读者,笼统译成“flower”简单易懂。

(8)《金陵十二钗》

The Twelve Beauties of Jinling(杨宪益、戴乃迭译)

Twelve Young Ladies of Jinling(霍克斯、闵福德译)

在这里,“钗”指代的是头戴金钗的女子,以上两种译文版本都用了下位词汇,各有千秋:杨戴的版本突出了这十二个女子的样貌美丽,霍闵的版本突出了十二个女子的年龄,也就是妙龄少女。不管哪种版本,比简单译成“ladies”或者“women”又或“girls”要准确文艺得多,译者如果没有认知,没有个人积累的经验,把其译成“Twelve Hairpins of Jinlin”则令人啼笑皆非。

四、焦点-背景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焦点-背景理论是人类空间组织的基本认知原则[6],根据这一原则,我们能很快掌握凸显事物以及衬托的背景,就语言而言,尤其是就文学作品来说,我们能很快抓住重点,了解作者的意图。因此,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分清焦点和背景,明白原文作者想要强调和突出的内容,翻译时不要本末倒置,偏离了原文作者意图。如:

(9)The megalomaniac differs from the narcissist by the fact that he wishes to be powerful rather than charming,and seeks to be feared rather than loved.

“自大狂”和自溺狂的不同之处,是他希望大权在握而非动人怜爱,他竭力要令人畏惧而非令人爱慕。(傅雷译)

在这里,that引导的同位语从句是参考性事件,是背景,前面部分是焦点;译文同样把原文从句部分处理为背景,前面主体部分为焦点,没有本末倒置,翻译十分到位;如果译成“自大狂希望大权在握而非动人怜爱,他竭力要令人畏惧而非令人爱慕,这是自大狂与自溺狂的不同之处。”则把原文的焦点和背景互换了位置,没有分清主次,没有理解原文作者想要强调的内容即“自大狂与自溺狂”是不同的,具体体现在哪儿则是它的背景,所以后面的译文没有前面的译文版本准确到位。

(10)She will never submit to any thing requiring industry and patience,and a subjection of the fancy to the understanding.

需要劳神费力的事她从来不愿干,就爱想入非非。(张经浩译)

原文实义动词前面的“she”是焦点,后面的“any thing”是背景,而译文把原文的背景翻译为焦点,原文的焦点转为了背景。个人觉得,虽然译文在语法上、结构上都没问题,而且意思也表达出来了,但没有很好地坚守焦点-背景理论这一原则,可能译文作者是想突出原文主人公不爱学习不爱钻研,好逸恶劳的性格特点。如果改译成“她从来不愿干需要劳神费力的事,就爱想入非非。”可能会更加忠实原文,而且and句式比较整齐。

(11)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

I realize all the poison in their speech,all the draggers in their laughter.(网页版,译者不详)

原文“我”是焦点,其他部分是背景,然后在第一個层面上的背景“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中,“毒”和“刀”是焦点,“他话中”和“笑中”是背景。译文很好的注意到了焦点和背景的位置(包括内嵌的新的焦点和背景),用介词in很好地表达了焦点和背景的关系。

五、构式语法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构式是象征性的单位,语言知识是以整体存储在构式中的,“构式”已成为一个代表所有语法知识的统一概念(李福印,298-299)。构式语法是形式和意义/功能的配对,每个构式 都有自身的意义,所以主张句子的意义并非简单的成分相加,任何一种语言都有特异性和边缘现象,而根据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人们日常交流中会使用很多的特异性语言和边缘化语言,即俚语或口语[3]。因而,我们在翻译特定构式结构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把意思叠加,而应该通过观察、理解,并总结规律,又或识记某些地道表达,然后再把原文含义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如下文俚语:

(12)mend one's fences 改善关系(翻译时并非字面意思叠加:“修补栅栏”)

eat like a bird 吃得极少(并非“像鸟一样吃东西”)

get the green light 得到许可(并非“获得绿灯”)

catch forty winks 打盹儿(并非“赶上四十次眨眼”)

go up in smoke 成为泡影(并非“烟雾上升”)

hit the road 上路(并非“袭击公路”)

pull strings 运用关系(并非“拉线”)

spill the beans 泄露秘密(并非“溢出豆子”)

stick in the mud 保守的人(并非“泥里的棍子”)

third wheel 累赘,电灯泡(并非“第三只轮子”)

(13)鸡毛蒜皮 trifling(翻译时并非按照字面意思译成真的“鸡毛”和大蒜的皮)

顺手牵养 walk off with something(并非真正地牵羊)

书呆子 bookworm,nerd,geek(并非“书”呆了)

懒虫 lazy bones(并非懒惰的虫子)

蹭车 mooch a ride(并非用身体去蹭车)

冒个泡 show up(并非真正的泡泡冒出来了)

追星族 groupie(并非追着明星跑)

牛!Awesome!(并非牛这种动物)

没门儿!No way!/Not a chance!(并非说没有“门”这个实物)

切!Whatever!(并非切东西这个动作)

这些俚语构式都是先从感官开始,即人们能够感知到的东西,然后上升到意象,再者变成意象图示,即可以脱离实物,存在在人们的脑海里,接着投射到语言里面,最终形成特定的构式。我们在翻译俚语时,不能简单地把部分叠加起来,而是应该通过自己的认知,对世界万物的观察和了解,理解其表达的引申含义,把其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构式,把赋予的新含义完整准确地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

当然,除了最常见的英汉俚语,还有很多固定句式,如英文里的及物句型、被动句型、双及物句型等等,中文里的把字句、被字句、动结句等等都可以看作构式。这里以英文中的there be句型和不完全固定的习语the more…the more…为例:

(14)There will be very little merit in making a good wife to such a man as Mr.Weston.

做韦斯顿先生这种人的好太太可没有多大意思。(张经浩译)

这里,译文把there be句型这个构式进行了很好地处理,即把倒装结构的主语还原提前,符合汉语习惯。这里的there并不是“那里”的意思,只是引导词的作用,there be后面的名词才是真正的主语,整个句型表达的含义表示是“人或事物的存在”或“某地有某物”。如果译成“那里将有很少的好处,即做韦斯顿先生这种人的好太太”,则没有掌握there be句型这个构式,从而造成翻译蹩脚,不通顺。

(15)The less you eat,the thinner you become.

吃得越少,变得越瘦。

(16)The brighter you are,the more you have to learn.

越聪明的人,越需要学习。

(17)The more one gets,the more one wants.

得寸进尺。

(18)谎言撒得越大,相信的人越多。

The bigger the lie is,the more it is believed.

英语the more…the more…构式是一个既含有比较成分,又存在相关性的形义结合体。它的句法结构主要由一个主句和一个从句组成,主句和从句的位置可前可后[15]。一般来说,英语构式中主语谓语放于修饰词后面,但翻译成汉语时:1.需要调整主从句顺序,如例15译成“你吃得越少是因为你变得更瘦”则不符合中文逻辑,汉语里面,这一结构通常为条件从句,即“(如果你)吃得越少,(那么你)变得越瘦。”;2.主从句主语一致时,翻译成汉语则可以省略主语;3.英文的主从句翻译成中文时,并不一定要译成相应的形式,也可以是短语的形式,灵活多样,如例17;4.通常英译汉时,需要把主谓语提前,修饰词后置,但如果修饰词是修饰主语的时候,则可以不用还原位置,如例16,没必要译成“人越聪明,越需要学习。”。反过来,中译英时,则一律遵循修饰词前置,然后再是主语和谓语,这里可能出现主语谓语全部倒装或者部分倒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我们一看到the more…the more…结构,就要把其视为一种构式,翻译时即刻反应为“越…越…”,反之亦然。

六、结语

语言源于客观世界与认知世界,翻译需要译者体验原作者的体验,重构原语所要表达的认知世界与客观世界,否则译文就失去了“忠实”的基础[7]。翻译是一门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需要动用我们各种技能,因而在翻译时,不能只采取某种单一的翻译策略,或者局限于语法或者语言形式,而是多种角度、多种技巧交错运用。没有绝对正确统一的翻译技巧,只有在充分考虑到体验和认知因素的前提下,译者统筹兼顾好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决定是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哪个地方需要增译来进行补充说明,哪个地方应当为了突出主题做适当的删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13]。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探析翻译技巧,不仅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而且有助于激发译者的主体性,基于认知和体验,在认知通达的前提下,能够准确再现原文风采。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高兵,杨同用.从现代汉语词汇看基本范畴词汇的特点[J].甘肃社会科学,2010 (6):102.

[3]韩欣桂.构式语用观视阈下英语语法教学[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127.

[4]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李勇忠.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 (8):1.

[6]呂敏.从焦点/背景理论视角解读宣传海报———以戒烟海报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14 (1):25.

[7]罗飞,张睿.认知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及翻译能力解读[J].陕西教育,2016 (4):44.

[8]罗小波,佘玲玲.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硅谷,2009 (2):172.

[9]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 (6):10.

[10][11]谭业升.从语义认知角度看翻译技巧[J].上海科技翻译,2001 (2):6.

[12]王丽思.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高校翻译教学的启示[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 (1):168.

[13]许源,杨永春.“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模仿”:从认知语的角度探析翻译技巧[J].安徽文学,2014 (7):34.

[1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15]朱宇琪.英汉“the more…the more…/越…越…”构式的形义对比与翻译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8 (20):174.

猜你喜欢
英汉翻译认知语言学翻译技巧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浅谈中国特色经济词汇翻译特点及技巧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论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动态对等理论在传记文学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英汉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与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