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精神”的内涵与时代要求

2019-04-17 11:58徐卫华
党政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苏区毛泽东干部

徐卫华

在我们党的伟大革命精神链条中,“苏区精神”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继“井冈山精神”之后,我们党培育和造就的独立精神形态。它承上启下,既是“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的延伸和发展,也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先河和源泉。2011年11月,习近平同志曾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首次明确使用了“苏区精神”这一概念,并以28个字——“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爭创一流、无私奉献”,对“苏区精神”的内涵做了全面而精当的概括。

当前,我们正处于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如何开掘好党的革命精神宝库,并将其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为一体,与无产阶级世界观汇于一炉,让党的革命精神链条中每一种精神形态焕发出独特价值,从而营造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当务之急就是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指引,进一步深化对“苏区精神”内涵的认识,激活红色基因,让

“苏区精神”在实践中彰显当代价值。

一、“苏区精神”是一盏明灯,是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永恒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那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什么呢?简单而言,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更是“苏区精神”的灵魂所在。

实际上,自井冈山根据地初创时起,每逢革命形势转折或红军遭遇挫折之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这种疑问便不时冒头。第一次发生在1927年冬,当时正值党的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红军中不少人对这一重大战略转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斗争条件艰苦,频繁战斗减员,少数意志薄弱者人心浮动,以致发生师长余洒度离队,三团团长苏先骏开小差等事件;第二次发生在1928年“三月失败”后,井冈山除大小五井外被敌人占据一个多月,根据地人民饱受敌人烧杀掠夺之苦,红军和边界中再次弥漫悲观情绪;第三次发生在同年的“八月失败”后,边界各县概为敌据,白色恐怖遍布城乡,包括时任二十八团团长的林彪在内的党内外部分同志又一次对革命前途陷入迷惘,一度抱怨“天天吃南瓜,能打得天下吗?”第四次发生在1929年初,当“敌人的第三次‘会剿临到了井冈山的时候,一部分同志又有‘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提出来了”,“红军和地方党内有一种悲观的思想,就是中央那时也不免为那种表面上的情况所迷惑 ”①。思

想上的犹豫彷徨直接导致实际工作中的机会主义,主要是军事上的逃跑主义,从而严重影响了中央苏区军民的革命情绪,也严重影响了苏区发动群众和扩红工作的开展。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并以必胜的信念指出:“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②事实上,就在一年零十个月后,具有“燎原”意味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不久,中央苏区也发展成为全国苏区版图最大、人口最多的苏区,鼎盛时期面积达到8.4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53万人,共60个行政县。这极大地点燃了全党和苏区军民的革命热情,坚定了苏区军民的革命信念,对于引领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今天,我们传承“苏区精神”,就是要把“苏区精神”当作一盏明灯,从苏区军民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仰中获得启示,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政治底气,坚定理想信念。

一方面,要从科学理性的认知中增强政治底气,坚定理想信念。共产党人的理想,从来不是空穴来风,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运动普遍规律的发现。苏区时期,毛泽东关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断,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分析了当时国内斗争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之后做出的科学判断。而在成文于苏区时期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正是从唯物认识论的高度揭示了教条主义的危害,为当时的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样来源于对“三大规律”(即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和不断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分析形势、把握趋势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增强政治底气,坚定理想信念。

另一方面,要从丰满生动的现实中增强政治底气,坚定理想信念。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论断,与他对当时中国国情与社会现状的调查研究、对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与革命形势的深刻判断分不开。正是从复杂的时局与严峻的现实中,他预见并引导苏区军民认识到中国革命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革命的信心与勇气。当前,党员领导干部同样要立足于我们所面临的丰富现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扎实调研,通过反复分析比较,深入研究思考,将严、细、深、实的工作作风贯彻到调查研究的始终,为科学研判形势和精准谋划工作准备了第一手材料,为增强政治底气,坚定理想信念奠定了现实基础。

二、“苏区精神”是一座标杆,是反对“本本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进取精神

“苏区精神”最本质的方面是思想路线问题。1929年6月,红四军党的七大前夕,毛泽东面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针对党和红军初创时期出现的重大原则问题争论,1929年6月14日在给林彪的信中,第一次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概念。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

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这为我们党后来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为了践行这一路线,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做了一系列大型农村调查,包括1930年的《寻乌调查》《兴国调

查》,1933年的《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由此开创了我们党注重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带动下,各级苏区干部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决策,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

在中央苏区,与苏区干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相辉映的,是他们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称赞“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并号召“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成为“我们的巩固的阵地”③。

今天,我们传承“苏区精神”,就是要把“苏区精神”当成一座标杆,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真抓实干,奋勇争先。

一是思想上要求实。一方面,在道德观上要以实为荣。做当年的苏区干部和红军将领,无论职位高低,都始终与人民群众一起过着“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清苦生活,每次下乡,都是脚穿麻布草鞋,身背粗布米袋,真正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听虚言,不兴伪事,堪为楷模。另一方面,在事业观上要以实为本。要始终紧扣实际来干事创业,按照形势发展和客观规律推动事业发展。回顾历史,从苏区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都是以实为本事业观的具体体现。正是因此,我们党才能适时做出一系列富有远见的正确决策,一步步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二是方法上要务实。早在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典型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大力倡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喊出了“到群众中做实际调查去”④的口号,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仅才溪乡调查,他就先后去了三次,直到1933年11月,他第三次历时十多天的实地调查后,才最后形成《才溪乡调查》这一经典篇目。今天,我们谋事创业,必须继承和发扬我们党注重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深入实际,眼睛向下,多接地气,从而避免“瞎参谋”“乱办事”,真正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三是实践上要落实。苏区时期,基层干部作风最突出的典型,是兴国县干部们创造的“苏区干部十带

头”,即政治学习带头,军事训练带头,执行勤务带头,参军参战带头,遵纪守法带头,购买公债带头,节省粮食带头,优待红属带头,发展生产带头,移风易俗带头。正是在“十带头”的带动下,他们创造了“第

一等的工作”,成了苏区楷模。我们今天谋事创业,就要传承和发扬好苏区干部“十带头”精神,关键是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到有始有终,善做善成,精益求精。

三、“苏区精神”是一面旗帜,是“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执政理念

在根据地初创时期,面对凶险激烈的革命斗争,毛泽东同志提出,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在全苏二大总结中央苏区经验时,他特别强调指出,“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 ⑤,“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 ”⑥。这是我们党关于执政为民思想的最初表达。

实际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这样说的,他们也是这样做的。长冈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昌宝,长年戴着斗笠,穿着草鞋,提着马灯和干粮,风里来,雨里去,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正是在他的带领下,长冈乡干部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以至于毛泽东称赞“长冈乡是在最具体最实际地解决群众中的每一个困难问题”⑦。

正因为苏区政府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苏区群众才能自愿筑成拥护革命的“铜墙铁壁”。据不完全统计,中央苏区时期,赣南13个苏区县总人口约240万人,其中,青壮年仅有50万人左右,但前后参加红军的青壮年就达33.1万多人,占总人口的七分之一以上。参加赤卫队、担架队、运输队等支前工作的就有60多万人,占当时赣南苏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牺牲的有20余万人,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0.8万人。当年,更有妻子送丈夫当红军、母亲送儿子上战场、父子同报名、兄弟同参军的动人场景,让后人为之动容。

今天,我们传承“苏区精神”就是要把“苏区精神”当作一面旗帜,就是要牢记宗旨,攻坚克难,一心为民。

一是要重民意。民意是最大的执政资源,用好民意是对百姓最大的尊重,阻断民意就是最大的腐败。早在苏区时期,我们党在重视民意、倾听民意方面就开创了优良传统,“夜走山路访贫农”,与群众同吃一桌饭、同坐一条凳、同住一间屋,真正是以民意为天,与百姓息息相通。正是因此,苏区斗争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以至于“喊一声‘打吉安,农民把手里的农具丢掉,拿起武器就跑,无论男女老幼兴高采烈的参加 ”⑧。我们传承“苏区精神”,就是要重拾传统,勤访民情、多听民意、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

二是要保民权。回望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保民权”也是中央苏区解决民生问题的一条重要经验。即使在当时物质条件十分匮乏的斗争环境中,苏区政府依然竭尽所能,保障民众的受教育权,实行免费的義务教育,仅就江西、福建、广东三省来说,在2931个乡中,就办起了3052所列宁小学;兴国县全县兴办夜校多达1900多所,使得35岁以下不识字男女差不多都上了夜校。不仅如此,苏区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医疗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苏区军民的各项权益,让苏区百姓真正见证了一个“自由的光明的新天地”。我们传承“苏区精神”,就是要认识到“保民权”的关键在于“限公权”。要坚持用权为民,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审慎用权,进一步强化行政限权意识、强化程序法治意识、强化信息公开意识、强化接受监督意识,对百姓心存敬畏,剔除盛气凌人的“霸气”、远离漠视群众的“贵气”,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维护好群众的权益。

三是要促民生。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苏区时期的共产党人始终把百姓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努力,苏区人民在精神上“好像解下了一种枷锁,个个都喜形于色”⑨,物质生活上,苏区农民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有明显改善。今天,我们传承“苏区精神”,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第一位,切实摸清民生底子,狠抓民生关键环节,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着力在改善民生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苏区精神”是一面镜子,是践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政治本色

“苏区干部好作风”是广大苏区干部严于律己的廉洁自律意识的体现,也是他们无私奉献的廉洁奉公意识的体现。为了使苏区干部保持廉政清明,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就指出:“苏维埃政府必须吸引广大民众对于自己工作的监督与批评。每个革命的民众都有揭发苏维埃工作人员的错误缺点之权”,一旦发现,“苏维埃则立即惩办他们决不姑息”⑩ 。

1932年5月9日,苏区中央政府临时最高法院,将瑞金县腐败分子谢步升处以枪决,由此打响了苏区反腐的第一枪。次年12月15日,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布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二十六号训令”,可谓力度空前。这也是我们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反贪法规。1934年9月11日,《红色中华》登载了中央审计委员会提交的一份题为《关于四个月节省运动总结》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苏区的廉政建设实践,对于我们当前开展倡廉、促廉、扬廉、保廉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今天,我们传承“苏区精神”就是要把“苏区精神”当作一面镜子,认真学习,认真对照、认真查找、认真改进。具体来说,就是要过好“三关”。

一是要守住清廉。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出身贫寒,早年撑过排筏,当过长工,在当选省苏主席后,第一件事便是发布通令,反对铺张浪费,反对贪污公款公物,明文告示“必须是十二分的节俭,否则,就成为革命的罪人”。带头做到不浪费一枚铜板,不滥用一张信纸,不多添一盏油灯,不乱耗一支笔。被人称做“十二分节俭主席”。1934年春,他带头响应中央关于节省三升米支援前方红军的号召,自带伙食和灯油办公,堪称苏区廉洁楷模。后来在领导游击战争时,他与组织失去联络,但又不能回兴国老家,为保护好党的活动经费,他只得化作乞丐一路乞讨,几经辗转到达遂川,但腰间那包作为党的活动经费的金条却分文未动,后悉数交给党组织。苏区群众称他是“腰

缠金条的讨米人”,这是苏区人民对他的赞誉,也是苏区干部廉洁奉公的典范。当前,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对照“苏区精神”这面镜子,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圈、朋友圈、娱乐圈,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恪守廉洁从政规定,不为名利所累,做一个经济上的清白人。

二是要把住原则。权力是一柄双刃剑,为民用则利民,为己谋则害己。苏区干部掌握着苏维埃国家各方面的权力,但他们从不以权谋私。苏区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同志,为苏区财政金融的统一呕心沥血,为苏维埃筹集了大量款项,但自己却很简朴,他的办公用品十分简陋,常常是一双草鞋、一顶斗笠,背包里装着笔墨、账簿和算盘就出去筹款。当前,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对照“苏区精神”这面镜子,真正牢记,权力是为百姓谋利的工具。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审慎态度对待权力,在谋事创业上用“加法”,在为民服务上用“乘法”,在谋求个人利益上用“减法”和“除法”,真正把权力用到为百姓谋福祉上来。

三是要抵制诱惑。中央苏区时期,苏区干部上至中央政府主席,下至伙夫马夫,没有报酬,只发生活费。到1934年3月,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出“为四个月节省八十万元而斗争”的号召后,要求政府工作人员每人每日照规定米量节省二两。近8万名家住中央苏区已分田的本地干部,连伙食费都不要公家发。毛泽东同志与红军官兵徒步行军,常常将自己的坐骑让给红军伤病员;按照规定,他晚上办公可以点3根灯芯,但他始终只点一根,以“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当前,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对照“苏区精神”这面镜子,坚决狠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破除“懒政思维”,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简单交往,简单处事,简单生活,做一个清清爽爽的普通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苏区精神”在我们身上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基金项目:2018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党内调研的话语变迁与实践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8YBA429

注释:

①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102页。

③④⑤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0、116、138-139页。

⑦《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23页。

⑧⑨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赣西南特委刘士奇给中央的综合报告》(1930年10月7日),《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570、582页。

⑩ 江西省档案馆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9页。

苏青生、胡健勇:《自挑粮食去办公——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铁骨忠魂——兴国县革命烈士纪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3-267页。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頁。

(作者系株洲行政学院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 矫海霞)

猜你喜欢
苏区毛泽东干部
广东5年新增210亿元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在全省老促会会长座谈会上 的致辞(摘录)
1949,毛泽东点将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迎头痛击
全线出击,积极进攻
干部任免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