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联合FMS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预后影响

2019-04-19 04:19陈俊彦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32期
关键词:尿量膀胱康复

郑 娜,陈俊彦

(上海瑞金康复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 200023)

脊髓损伤后会导致脊髓结构改变,造成排便、排尿、感觉、肢体运动等功能障碍,在众多并发症中神经源性膀胱是最严重和最常见的,患者常表现为严重的尿潴留、排尿障碍等,这是因为周围神经或中枢神经功能受损,无法正常支配尿道功能、膀胱肌,如果不能及时的干预,将增添患者的身心伤害,还会降低肾脏功能、诱发泌尿系感染,约有49%的患者会在25年内死亡[1]。功能性磁刺激(functional magnetic stimulation , FMS),是利用一定强度的磁场刺激引起组织兴奋,从而在组织内产生感应电场,引起组织功能改变。因安全、无创,无副作用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康复领域[2]。为了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预后,我院围绕康复护理联合FMS的方法进行研究,详情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自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每组20例。试验组:男女比例11:9,年龄段21-55岁,均值(38.24±6.58)岁,病程12-87天,均值(49.37±2.16)天;对 照 组: 男 女 比 例1 0 : 1 0 , 年 龄 段22 - 5 7 岁, 均 值(39.52±6.65)岁,病程13-88天,均值(50.54±2.16)天。所有患者在知情同意下签订知情同意单,自愿接受相关护理和研究,两组资料进行对比P>0.05,可进行比较。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医生明确诊断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②年龄20~70岁;③生命体征平稳;④意识清晰,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尿道损伤、尿道狭窄及尿道解剖结构异常;②泌尿系统感染及结石;③肾盂肾炎。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

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及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内容如下:①膀胱容量压力测定:采用膀胱压力容量测评系统评定膀胱压力、容量变化、膀胱安全容量、最大容量等指标为医生护士提供客观资料。②饮水计划:根据患者的膀胱容量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饮水计划,每日饮食量限制在1500-2000ml,于6:00-20:00平均分配饮水量,每次小于400ml,入睡前3小时禁止饮水。让患者认识饮水计划对膀胱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③排尿日记:记录内容包括排尿次数、单次尿量、24小时总尿量等等,为医生护士提高重要信息。④间隙导尿:采用一次性间歇导尿管,根据患者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为患者定制间歇导尿次数。一般4-6小时排尿一次,每日间导次数不超过6次。如果残尿量<80mL暂停导尿,80-100mL时每天1次,150-200mL每天3次,>200mL每天4次。⑤膀胱再训练:包括行为技巧(习惯训练和延时排尿),反射性排尿训练,代偿性排尿训练(Valsalva屏气法和Crede手法)、肛门括约肌牵张训练及盆底肌训练。⑥留置导尿管病人:采取每日两次会阴护理、定时更换导尿管及引流袋。

1.3.2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功能性磁刺激治疗

医护治一体化:所有入组病例治疗前由膀胱康复小组成员(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专科护士)进行准确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定期召开team work,为每个患者量身定做适合的康复计划。

功能性磁刺激方法:康复医生对患者膀胱功能进行评估,并进行首次定位。治疗时患者首先取侧卧位,确定S3神经孔。采用单个脉冲刺激观察FMS反应,S3神经根有效磁刺激时可见双侧足拇趾屈曲运动和明显的缩肛感,即开始功能性磁刺激治疗。作用于骶尾部,刺激频率:5Hz 或10Hz,刺激强度:阈值刺激, 刺激时间刺激1S, 间歇1S, 治疗时间:15分钟/次,每周5次,连续两周。

1.4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指标情况和膀胱功能。①临床指标包括:残余尿量(拔管后超声检测所得)、尿路感染发生率、自主排尿时间。②膀胱功能评估准则:残余尿量超过150mL,则为Ⅲ级;残余尿量在80-150mL之间,则为Ⅱ级;残余尿量不足80mL,则为Ⅰ级。③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进行效果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此次试验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所得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x²检验;检验值P<0.05表示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40例患者护理后的临床指标

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残余尿量、自主排尿时间、尿路感染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40例患者护理后的膀胱功能

经过护理,试验组膀胱功能为Ⅰ级的患者占比55%,明显高于对照组;Ⅲ级的患者占比5%,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均呈现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中Ⅱ级患者比例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对比40例患者护理后的临床指标( x±s,%)

表2 对比74例患者护理后的膀胱功能(n,%)

2.3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进行效果评价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国际luts症状评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评分( x±s,分)

3 讨 论

脊髓损伤患者中约有90%的人会存在神经源性膀胱,因尿路感染、尿失禁等症状而降低生活质量,甚至会演变成肾衰竭、尿毒症而走向死亡,所以要对患者进行系统性康复训练,提升排尿反射和膀胱功能,改善预后[4]。最大程度的发挥残余功能,降低功能障碍带来的身心伤害,为患者回归社会奠定基础[5]。

本次试验中,经过F M S 结合康复护理的试验组,残余尿量平均为(76.25±10.28)mL、自主排尿时间平均为(21.34±2.06)天,均少于基础护理的对照组;试验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为5%,而对照组高达30%,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膀胱功能为Ⅰ级的有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Ⅲ级的为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组间对比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国际luts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经过康复护理结合fms能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对预后改善有着良好作用。

综上所述,在康复护理的基础上,结合功能性磁刺激治疗可以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而实现了回归家庭和社会的康复目标。由此可见此方法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尿量膀胱康复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膀胱镜的功与过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优质护理在预防全膀胱切除术回肠代膀胱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观察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FHIT和PC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