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要找准有效“切入点”

2019-04-19 01:36崔洪国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3期
关键词:切入点文本阅读教学

崔洪国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能够在整合课文内容,考虑学生的整体参与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具有内在牵引力的主问题(切入点)来组织课堂,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一、关于阅读课的“切入点”

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能让学生产生阅读新奇感和兴奋感;一个好的“切入点”既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又能让学生带着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通读文本,展开思考,快速推进阅读进程;一个好的“切入点”的“全”瞻性和导向性又有利于教师掌控课堂,还能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变得更加流畅、深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赏析,从而形成独特而多元的阅读体验。

二、阅读“切入点”之殇

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学生与教材编者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很多教师在追求阅读教学课堂的活跃性的同时,往往会忽略本该是阅读教学课堂重点的“切入点”的有效性。教学实践中,很多语文老师总结许多阅读教学的“切入点”,诸如:情景切入法、背景切入法、作者作品切入法、题目切入法、结构切入法等等。但这种以“主问题”为载体的“切入点”在新课标和部编新教材使用的背景下,却存在着很大的硬伤。

1.教师不管学生是否读过课文,就直接明确文中的某个语句并由此导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这种方式往往会忽略了“裸读”带给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忽略了学生生对文本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或困惑。

2.“切入点”的确定,体现了教师的“意志”,忽视了文本作者的思想和编者的意图。

3.“切入点”的设定,往往只重视了“人文主题”,忽略了“语文素养”的培育。

所以,如何提高阅读教学“切入点”的有效性,使得更多的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促进阅读教学的高效,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

三、提高阅读教学“切入点”的有效性策略

(一)整体把握部编教材的课程理念

我们知道,新旧教材之间,发生了很多变化。备课过程中,我们必须在了解新旧教材变化的前提下,真正理解基于这种变化中所体现出来的观念、意图和方法,让阅读课“切入点”的设计上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

1.双线组元下“切入点”的设计

不难发现,老教材的单元结构注重倾向于“主题结构”,即重视文本教学的人文性,重视主题内容,难以顾及到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统编教材则重视“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双线并行,“人文主题”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语文素养”中的语文基本知识,语文学习能力、适当的语文学习策略、阅读习惯的养成等,均被分成若干个训练“点”分布在每个单元中。如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分别是:第一单元四时之景,第二单元亲情之爱,第三单元校园之美,第四单元人生之舟,第五单元生命之趣,第六单元想象之翼。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包括:第一单元体会语言之美,品味精彩语句;第二单元体会思想情感,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三单元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第四单元圈点勾画,厘清作者的思路;第五单元摘录积累,概括文章的中心;第六单元快速阅读,展开联想和想象。

因此,在学习每个单元时,要将上述要求具体化。“切入点”设计就应该跟着这个变化而变化。

在第一单元《春》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单元导读的提示设计本课的教学“切入点”: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读和停连,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②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的妙处在哪里?③发挥想象,另写一到两个比喻句来描写春天。

在这个“切入点”的引领下,课堂会自然而然地将课文阅读目标的情感体验、阅读方式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有机结合,实现了“切入点”的实效性和引领性。

2.教学方式变革下的“切入点”设计

统编教材在删减部分课内阅读篇目的同时,延伸阅读的量大增,努力让语文课向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解决学生不读书、少读书问题;利于解决当前学生只读教材和教辅,很少读课外书,语文素养培育无从谈起的“老大难”问题。

统编语文教材加大了课型的区分,原来教材的基本结构是“精读——略读——课外阅读”;统编本教材的基本结构是“教读——自读——整本书阅读”。这样一种结构上的变化,给我们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精读、略读”主要还是专注于阅读的内容,“精读”就是要把文本读深、读透、读通;“略读”就是择其主要,观其大概。而“教读、自读”更多关注的是读书的方法的使用、阅读的策略的选择。

教材结构和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我们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也要随之发生变革。

在学习《秋天的怀念》时,我先要求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设计了本文教学的“切入點”:请同学们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两段话中有个相同的句子——“我们要好好地活”。作者为何反复提到这个句子?阅读时语气应该有怎样的不同?其间他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

在引导大家完成课文赏析后,我又将课前准备好的《母亲,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梁晓声)  《母亲的羽衣》(张晓风)两篇文章发给同学们,设计了一个问题——两文中哪些句子能直接反映作者的心路历程,应该怎样去读?学生提通过对比阅读,把握了阅读中的语气和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样就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围绕某一主题,自由自主地、大量地阅读。实现了统编教材“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以阅读方法指导驱动学生自主阅读实践1+X阅读”的教学方式转变要求。

(二)主观尊重学情体验

阅读教学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学生与教材编者之间对话。阅读中,文本与读者之间,是一与多的关系,每个读者对文本都会有其独特的体验与感受,都会有结合其自身实际产生的自我感悟以及与文本作者的共鸣,所以才有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所以,阅读教学“切入点”的设计应体现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和尊重。

1.学生知识存疑的“切入点”设计

我们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说明文单元,首先设计前置性测试,发现学生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语言的特征这两个知识点掌握得较好,而文章、段落的概括能力却很差(其实这也是每个年级中学生所暴露出来的阅读弱点),且对常见的逻辑顺序辨析不清。于是我们就把学习说明文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为“能够准确概括文章、段落的中心内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并理清全文与局部的说明顺序”。在教学教材《中国石拱桥》时,我们重点训练了内容的概括与说明顺序的辨析,并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与方法。根据学情,我们设计了本文的“切入点”:

①通读全文说说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中国石拱桥是什么特点?②为了说明石拱桥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先后介绍了哪些石拱桥?③小组合作,探究这种结构在逻辑上是怎样关系。

这样设计“切入点”,意在用①②两个问题做铺垫,着力引导学生思索、探讨问题③,从而培养学生在概括文章、段落的基础上,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逻辑关系。

2.学生认知水平的“切入点”设计

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有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也会受到自己的认知水平的局限。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写的怎么样”,还要关注文章的多元价值取向,关注“学生能学到怎样的言语形式”即文章是“通过什么方式,什么形式来写的”。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设计“切入点”,便于学生在获得自然、真实阅读体验的基础上,突破其理解瓶颈,获得更高的审美体验。

《背影》是一篇历久弥新的不朽佳作。但当下的中学生在阅读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自身认知水平所限,很难对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更不会沉下心来去体会文中那些富有张力的语言。所以在教学《背影》时,我的“切入点”是这样设计的:

①课文写了家中哪些变故?面对这些变故,“我”和“父亲”心情分别是怎样的?②精读文章,说说文中哪些细节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③合作探究,“我”对父亲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适时插入背景链接)?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由学生初读文本的感悟,引入对文章人物细节的挖掘,启发他们在有效把握文章价值和意蕴的基础上,体验文本言语的温度,让学生與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不断走向深入。

整体把握部编教材的课程理念,局部理解文本作者思想和编者意图,尊重学情体验等,是提高阅读教学“切入点”有效性的基本策略。雅思贝尔斯说:“谋求新的精神境界是当代一切有责任感的人首要的任务。”本文对关于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有效性的探讨,仅仅揭其冰山一角。期待同仁对阅读教学“切入点”有效性的研究更加深入,以便更好服务于阅读教学。

崔洪国,山东省广饶县教学研究室教师。

猜你喜欢
切入点文本阅读教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