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吕峥:阳明心学是要“破之贼”

2019-04-19 01:36曾勋
廉政瞭望 2019年3期
关键词:阳明心私欲王阳明

曾勋

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真知即所以能行,知行本为一体,不容间断。从古至今,知行合一就是中国文人的一个梦,也是发现难以实现后挥之不去的梦魇。知与行的统一,是所有读书人的焦虑。

尽管难以实现,经过几百年的阳明心学仍然有着庞大的追随者,那么,其现代性价值在哪里?王阳明的人生哲学对年轻人有什么启示?官员又如何从王阳明那里汲取为政的智慧?本刊专访了被学界称为“最年轻的王阳明研究者”的吕峥。

阳明心学被这个时代接受是必然的

廉政瞭望:你写过两本关于王阳明的书,其中2010年出版的《明朝一哥王阳明》已经成为百万的现象级畅销书。当时,你是怎么开始接触王阳明并对他产生兴趣的?

吕峥:我大学在中国传媒大学念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师从国内最早系统研究王阳明的学者周月亮。2008年,国家图书馆的检索系统里关于王阳明的书籍和文献寥寥无几,只有陈来和杨国荣等几位先生的学术著作,对一般读者来说,阅读门槛较高。为了把阳明心学分享给普罗大众,我在参考了冈田武彦、余英时、杜维明、陈荣捷、秦家懿和钱穆先生的论述后,以轻松幽默的语言在天涯论坛的“煮酒论史”版块连载《明朝一哥王阳明》,没想到反响热烈,不久便出书了。

王阳明吸引我的地方,是因为他提供了对现代社会与个人诸多问题的哲学性解答。

廉政瞭望:比如哪些方面让你感悟最深呢?

吕峥:比较明显的就是,走出校门后,当我们遇见的很多事不再像做题之于考试那么立竿见影时,很多人的付出都是浅尝辄止的。而真正的努力其实是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投入热情,长期专注。心存良知之人,身似坚定无畏的大船,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只是向前航行,与命运和解并顺势而为。而那些人生之路越走越窄的人,并非因为不够聪明,只是由于不再相信,进而拒绝了所有美好的开始。

王阳明也曾绝望,不再相信。但经过龙场悟道,凤凰涅槃,他终于选择相信光明,并将之守在心田。一俟时机成熟,便即刺破乌云,穿透黑暗。他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思想,都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廉政瞭望:你如何看待这几年兴起的“阳明热”?

吕峥:阳明心学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观,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是一个能呼唤大家独立思考、实现自由意志的学说,它能让人把向外看的目光收回来,回到内心,用一颗独立思考的大脑,倾听自己的声音。

为什么大家听了很多成功学故事,听了很多大道理却没有像他们一样成功?因为你没有经历和他们一样的心路历程。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

照亮自身,还要点燃他人的心灯

廉政瞭望:纵观历史,“知行合一”“心即理”以及“致良知”的理念,影响了无数儒学后人以及政治家、军事家,可见王阳明的心学有着深入人心的持久力量。那么你认为其现代价值有哪些?

吕峥:“心即理”就是阳明心学的世界观,它把人从外界的权威、教条乃至书本当中解放出来,呼唤人格独立,思想自由,这是对极权主义的一种解构,其意义不亚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而另一方面,阳明心学的方法论是“去私欲”,这在技术崇拜、信息爆炸的当下,是对“消费主义过度异化人”的一种解读。

致良知是王阳明一生思想的总结,意为“使良知致其极”,即“扩充良知至其全体呈露”,没有“亏缺障蔽”。实际上如果我们知行不一,就是因为私欲阻隔,让良知之光无法充塞流行。良知不分古今,无论圣愚,人人皆有,不虑而知。它是情感的本源。也就是说,良知就是人不依赖于环境和教育而先天具有的朴素情感、道德意识与价值判断。

不欺良知,循其指引去做,便是“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只有符合“知不离行,行不离知。且知且行,即知即行”的标准,知才是真知,行才是真行。在他眼里,能知必然能行,二者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廉政瞭望:实际上致良知主要侧重个人方面?

吕峥:致良知其实还是一种义务。发明良知,实践良知——人性的光辉不仅要完善自我,照亮自身,还要点燃他人的心灯,弘扬的是每个个体卓然自立、度己度人的擔当精神。

有篇科幻小说曾提出一个命题:如果明天人类灭亡,那么最后一件重要的事是什么?科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给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但只有一个,是大家公认的无可置疑的最优解,即“如何证明我们存在过”。而王阳明和他的致良知之学,就是一种最有力的证明。

廉政瞭望:王阳明被视为“三不朽的完人”,你认为他这一生有没有“失败”的地方?

吕峥:王阳明屡次落第,但他却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后虽入京为官,但却触怒宦官而遭贬至贵州,途中还遭追杀。所以他在当时其实算不上“成功”,甚至可以说是挺“失败”的。

但现在来看,王阳明是大明的“救火队员”,生命即将到终点时还在广西平乱,以至于最后死在了回乡的路上。他把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天下苍生和重振圣学,这导致他对家庭的照拂和关心少之又少,一直到晚年才得亲生之子,还疏于教育,结果身后酿成一场分家之变。这对被世人视作“教育家”的王阳明而言,未尝不是一种遗憾。

屠龙少年莫要变成恶龙

廉政瞭望:你认为王阳明所言的“知行合一”,对当下为官者来说有什么启示意义?

吕峥:阳明心学绝非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学以致用的利器。用到政治上,他成了第一流的政治家;用到军事上,他又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所以其实官员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

王阳明提“知行合一”,就是痛感于人因私欲的阻隔和干扰,不能听信和发挥本自具足、明辨善恶的良知,久而久之,是非不明,浑浑噩噩,成为自己年轻时所厌恶的那种人。知道却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与王阳明同时代的焦芳就是“屠龙少年最终变成恶龙”的经典案例。年轻时,他科场得意,高中探花。步入官场后,不肯与流俗合污,钻研理学,导致仕途偃蹇,郁郁不得志。权宦刘瑾得势后,蹉跎多年的焦芳心态大变,给刘瑾当起了狗头军师,迫害同僚,扶摇直上。

王阳明有感于焦芳的堕落,说“学如焦芳,不如孩提之不虑不学”。意思是,像焦芳这样的人,学问越大,危害越大。而另一方面,从龙场的苗人身上,王阳明看到了质朴的赤子之心,愈发坚信:天理不在我心之外。

廉政瞭望:所以现在有些党员干部其实也是像焦芳一样?

吕峥:一些党员干部在入仕之初未尝不想干一番事业,为国为民。然而,在乏味的工作中,在诱惑的环境里,他们倦怠了,松懈了,跟着私欲走,忘记了良知,一步步滑入罪恶的深渊,成为“两面人”和“低级红、高级黑”。

而王阳明的心学就是要“破心中之贼”,他坚信“本心之明,皎如白日”,随时都可能大放异彩。只不过因为人的私意杂念过多,像灰尘一样落满明镜,破坏了其“照物”的功能,故不得不勤加拂拭,日日擦洗。

猜你喜欢
阳明心私欲王阳明
“知行合一”的当代价值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大数据视域下阳明心学主题挖掘及作者发现研究
阳明心学的现代性意蕴
回声
希腊神话的内在文化精神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人类智慧与共同命运”首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