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治疗对妊娠期易栓症患者凝血相关指标的临床研究

2019-04-23 06:48丽,刘
关键词:凝血酶原二聚体抗凝

王 丽,刘 璐

(1.河北省曲阳县人民医院,河北 保定 073100;2.安国市妇幼保健院,河北 保定 071200)

易栓症是对血栓形成的危险程度的描述,指的是发生血栓前的高凝病理状态[1]。研究表明易栓症的发生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产褥期或妊娠期肺栓塞、胎盘早剥、羊水过少等多种因素相关。妊娠期孕妇生化指标、病理生理状态会发生一系列改变[2],是易栓症的高发人群。本次研究旨在探究抗凝治疗对妊娠期易栓症患者的凝血相关指标的影响,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自2017年5月~2018年9月收治的妊娠期易栓症患者120例。孕次(3.05±0.42)次;产次(0.63±0.16)次;中位年龄(25.63±1.54)岁。随机将妊娠期易栓症孕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孕次、产次、年龄等均有均衡性(P>0.05)。

1.2 方法

研究组孕妇自诊断妊娠易栓症起开始接受抗凝治疗,对照组孕妇未接受抗凝治疗。对所有妊娠期易栓症患者的凝血酶原(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定期监测。

1.2.1 抗凝治疗

每日口服阿司匹林,20 mg/次,1次/d;皮下注射小分子肝素,4500 U/次,1次/d。

1.2.2 剂量调整方案

D-二聚体在0.25~0.50 mg/L范围内,正常剂量注射小分子肝素;低于0.25 mg/L时停用小分子肝素。

1.3 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两组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生化指标: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样本自身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用±s表示,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凝血指标

研究组与对照组妊娠期易栓症孕妇治疗后的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x±s)

2.2 生化指标

治疗后,研究组妊娠期易栓症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血小板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化指标比较(x±s)

3 讨 论

自妊娠期中期起,孕妇的纤溶酶原活剂会逐渐增多,凝血因子也会不同程度增多[3],纤溶活性会降低,抗凝血因子成分会减少,随着这些生理病理变化,孕妇会出现易栓状态[4]。目前预防性给予抗凝治疗对于妊娠期易栓症的价值仍需深入研究[5]。本次研究对于部分妊娠期易栓症患者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发现与未给予抗凝治疗的孕妇相比,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明显较低,血小板指标较高(P<0.05);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综上所述,妊娠期易栓症患者存在明显高凝状态,经抗凝治疗、未抗凝治疗的孕妇凝血功能无统计学意义,均处于正常低限,未增加产后出血危险。经抗凝治疗孕妇D-二聚体水平降低,血小板指标升高。

猜你喜欢
凝血酶原二聚体抗凝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Mutually Beneficial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