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2019-04-23 08:54付晓可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预见性瓣膜置换术

付晓可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可引起下肢肿胀、疼痛甚至坏死,明显影响术后恢复效果及日后劳动能力,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若血栓脱落还会引起肺动脉栓塞,大大增加患者死亡概率[1]。一项研究资料表明外科手术后DVT发生率高达80.00%,而且即使在发生后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也难以弥补给患者造成的伤害,因此实施预见性护理十分必要[2]。该研究2017年3月—2018年2月基于预见性护理理念,构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为今后临床护理提供借鉴参考,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第一次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2)年龄>18岁;(3)病情稳定、意识清楚,术后能够配合护理;(4)临床资料完整、清晰,患者同意签署《知情协议书》,通过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标准:(1)既往有DVT病史;(2)近期有重度创伤性疾病或手术史;(3)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肺功能不全者;(4)血浆 D-二聚体>0.5 mg/L。

1.3 分组方法

根据选择标准,最终有78例患者入选,将符合条件的患者按照住院号进行编号,编号奇数者纳入观察组,偶数者纳入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 19例,年龄范围32~75岁,平均年龄(56.39±8.74)岁,手术类型:机械瓣膜置换术31例,生物瓣膜置换术8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7例,初中以上12例,8例合并静脉曲张。对照组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范围 34~77 岁,平均年龄(54.81±9.22)岁,手术类型:机械瓣膜置换术33例,生物瓣膜置换术6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5例,初中以上14例,10例合并静脉曲张。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4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具体内容包括:术前向患者详细介绍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完善检查,对患者进行简单健康宣教,提高其手术依从性。术中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体位指导与饮食指导,发现DVT需要立即采取相应对策以控制恶化,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发生DVT的原因,安抚患者情绪。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具体内容包括:

1.4.1 成立预见性护理小组 预见性护理小组成员由护士长、责任护士、质控员组成,小组成员选择条件为:护理基础好,经验丰富,有5年以上本科工作经验,基本掌握预见性护理实践方法,具备风险意识,责任心强,能够及时发现护理问题。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负责对入选组员进行预见性护理培训,介绍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措施,重点讲解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DVT的高危因素、危害后果等。

1.4.2 分析DVT危险因素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DVT的高危因素,公认的危险因素包括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血液成分改变等,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静脉血液回流缓慢,加之麻醉深度、血管内膜损伤、长期卧床等因素的影响,术后极易发生DVT。而且围手术期禁食、失血还会出现血液高凝状态。这些都是DVT的危险因素。

1.4.3 DVT危险评估 结合当前针对DVT的预防护理措施,针对患者特点制定个体化预见性护理方案,基本措施包括:(1)开展健康宣教,普及DVT相关知识,让患者正确认识DVT病因、预防及危害,提高患者依从性,主动自觉去预防。(2)鼓励术后早日下床活动,进行功能锻炼。(3)穿加压弹力袜或使用充气加压装置,增加血液流速。(4)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素等抗凝药物,疗程长短结合患者病情确定。为确保护理方案的可行性,需要对患者进行DVT危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适当调整护理内容,增加针对性护理措施。制定《DVT危险因素评估与护理记录单》,评分项目包括年龄、体质指数、活动能力、高风险疾病等,将各项目评分相加得到总分,≤6分为极低危险,无须采取特殊措施,尽早活动即可。7~10分为低危险,发生DVT的概率<10%,需要重视基础护理。11~14分为中等危险,发生DVT概率为10%~40%,需要基础预防+弹力袜+下肢气压泵。15分以上为高危险,发生DVT概率>40%,需要在中等危险措施的前提下增加药物预防措施。在评估时间上,为入院时、病情变化时、术后2 h,<6分无须再次评估,6分以上需要每3~7 d评估一次。

1.5 观察指标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静脉造影术诊断DVT[3],统计两组DVT发生率。

1.6 统计方法

建立Excel数据库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DVT发生率采用[n(%)]表示,以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DVT发生率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DVT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全球每年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患者数以万计,我国近年来手术患者数量也有了明显上升,其在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但该手术并非完美无缺,除术后康复缓慢、并发症多以外,术后DVT以及潜在的危害也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受到广大医师的关注[4]。DVT指深静脉内血液不正常凝结、造成管腔阻塞的静脉回流障碍,它是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由DVT引发的肺栓塞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很多因素都有可能导致DVT,目前关于其形成原因的研究尚不完善,临床缺乏足够认识,同时也未给予相关预防[5-6]。由于心脏瓣膜置换术手术时间长、手术过程复杂,因此术后极易发生DVT,而且高龄患者、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患病风险更高,临床应当认识到预防重于治疗,它是降低疾病损害的重要途径[7]。

预见性指一个人对事物发展的预判和前瞻,预见性的强弱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同时,预见性也是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在临床实践中,预见性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注重启发自身思维,对护理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合理预判,从而在生理、心理、社会等层面上评估患者的风险等级,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加以干预,切实保证护理质量[8]。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与护理理念的更新,现代护理更要遵循科学性,以科学的思维指导决策和行动,满足患者需求。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所面临的风险较高,护理人员则需要面对高风险服务,需要护理人员准确、及时地预见患者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预见性思维是现代护理人员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通过预见性护理,能够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综合观察,分析和预测存在的问题,提出防范措施,达到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该次研究发现,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后,术后未发生DVT,对照组有7例发生DVT,观察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体会到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实施预见性护理,有助于减轻DVT相关症状降低发生率。由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众多,因此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早期活动、使用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药物预防等,多种措施联合应用效果要优于单项措施。远端静脉血栓形成缓慢,症状隐匿,不易被察觉,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下肢温度、肿胀程度、肤色的对比,提高早期检出率,从而指导临床治疗[9]。

综上所述,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及时发现患者危险因素,积极采取相应防范措施,从而降低术后DVT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建议在今后继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预见性瓣膜置换术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心瓣瓣膜区流场中湍流剪切应力对瓣膜损害的研究进展
“烂”在心里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减少胸腰椎术后腹胀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及其成效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尿酸与CHADS2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喉炎患儿中的应用分析
预见性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