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淡泊高远的精神写意

2019-04-23 00:52尹洁菊
牡丹 2019年9期
关键词:归隐东篱名利

尹洁菊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一组五言古诗,写于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借助“饮酒”这个话题来感慨人生世事。初中生在理解时还是颇有难度,难度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它的哲学审美意义。为什么这首诗广受评价,著名学者、诗歌评论家王国维将其评价为体现诗歌的最高境界——无我之境的代表作品呢?今天,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要理解此诗,还需从理解陶渊明这个人开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期,少有大才,亦怀大志,有着中国儒家学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追求,胸怀“大济苍生”之志。可惜生不逢时,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处于末世的有才有志之人,境遇基本上都是相似的,即遭遇官场的腐败黑暗,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改变社会无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本身才华不得施展,人生陷入苦闷困顿之中,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抑郁愤懑忧伤。陶渊明也是如此,无奈中他选择了归避田园这条路,于是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隐士之名。关于陶渊明在官场上的故事,最著名的当属“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他不愿迎合上司,不愿为了薪水而去巴结谄媚。在这一点上,他的精神和几百年之后的李白是相通的,都具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都不愿迎合权贵而失掉自己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

于是,陶渊明选择了辞官归隐这条路。陶渊明把世俗官场看得很透,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这样评价自己,说“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看官场富贵权势如牢笼,自己则是那关在笼子中的羁鸟。当把这一切都看破的时候,陶渊明就毅然决然冲破这黄金牢笼,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山水田园之中。他在山水中寻求自己精神上的契合点,把田园看作自己的精神归宿。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后世的一些装模作样、沽名钓誉、走曲线做官之路的假隐士,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上的归隐。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陶渊明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了精神归隐的第一隐士。

那么归隐之后,陶渊明的生活情景和心境又是怎样的呢?这在《饮酒》(其五)中得以具体的展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建造房屋。人境,人声扰攘的尘世。住在人声扰攘的尘世间,门前却异常清净,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作为影响甚大、名动一方的诗人,刚刚从官场隐退,怎能门前没有前来结交、为权势利益而来的官僚、同事、车马客?怎能保持门前清静幽僻?这让人想起刘禹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门前同样可罗雀,想来室内同样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身处名利滚滚的红尘俗世之中,陶渊明怎么就能做到独守门前一方清幽呢?“心远地自偏。”只见你狡黠一笑,道出了一段意味深长,让读者于无声处闻惊雷,心灵为之豁然,为之顿开。是啊,只有思想远离世俗官场,精神挣脱名利羁绊,看透官场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詐,鄙弃了尘世之荣辱得失、蝇营狗苟,将一切世情都看透,你的灵魂如脱钩之鱼,从此抛了尘俗,离了官场,淡泊了名利,自由了精神。所以,虽居住于俗世喧嚣之中,却依然能安守精神的清净与高远,而使门前少了多少车马名利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你虽居天下,却心远天下,精神超凡脱俗,红尘喧嚣岂能到得你的门前?你的心不在尘世,去哪里了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轻轻掀起隐居生活的一角,让读者惊瞥一个惊艳绝世的隐者世界。又是秋天了,那争奇斗艳的百花早在秋寒霜重中凋零无踪了,沉默一隅的菊花却傲霜凌寒,绽放于凛冽秋风中,用铮铮傲骨撑起了天地的精神,在灰暗凋零之中燃烧生命的色彩,释放灵魂的异香。李清照曾因菊花而“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宽袍大袖中笼满菊的芳香气息,一脸惊喜感受来自菊的精神之美。元代号东篱的马致远,他也是你的铁杆粉丝吧?东篱下的人,哪管千年后粉丝成群,只是徜徉于东篱之下,赏菊于心,采菊于怀,或饮菊花茶,或酿菊花酒,抑或做出菊花糕来,悦目赏心之余又美腹,这是你正在做和将要做的事吧?总之无关名利,无关生计,无关得失荣辱,有的只是纯粹的、自然的、淡雅如菊的陶渊明。

“菊,花之隐逸者也。”当菊人不分、菊人合一时,天地间便“惟留清气满乾坤”了。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受菊与人精神气质的感召、吸引,那悠远迷人的南山美景就不请自来。当诗人东篱之下采菊之时,不经意抬起头来,便与南山美景撞了个满怀,山与人相视一笑,互为知己。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将敬亭山引为心灵上的知己,苏轼“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与青山互相欣赏;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山的刚正伟岸无私无欲、浩然正气,屹立天地间的胸怀、气度,吸引着仁者来乐山。陶渊明这位仁者此时也吸引了这南山来乐人,山人为友,人菊合一。山,人,菊,有着相同的精神气质,有精神上的高度契合。说物我两忘也罢,说物我合一也好,这里没有世俗之人,只有完全沉醉于自然、与美景知音相携的悠然闲适与自在。

以物我合一之心灵来观照世间,此时诗人看到的是什么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已是傍晚时分,这里没有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的凄惶与悲凉,没有马致远“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绝望与哀伤,也没有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惆怅百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傍晚时牛羊归圈,倦鸟归林,是中国人观念里顺其自然的天人合一。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认为自己是“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鸟儿,为世俗名利官场的鸟笼尘网所羁绊,如今终于得以脱离羁绊,回归田园,得以心灵上远离一切名利世俗的污浊,返璞归真。繁华落尽见真谛,终于遇见那个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自己,这是一种真正的思想超脱,真正意义的精神上的回归,回归到自然山水中来,与山水花鸟融为一体,感受自然之理趣与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就是诗人所寻求热爱向往的生活,需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吗?庄子说“得意而忘言”,此种生活,不可言,不能言,何需言?语言的尽头是音乐,是舞蹈,是无声的沉默。此情此景如此复杂微妙,得自然之意趣而忘其言,诗人已经完全沉醉在自然之中,和自然美景相融合了。此情此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也不需要言传。

综观全诗,开头两句即叙述诗人身居闹市却门前冷清的现实。三四句自问自答,活泼跳脱,用议论道出人的思想精神与客观环境的关系,点出作者内在的思想精神状态。“心远”一词是全诗的诗眼,在此统摄之下,才有了下文中种种“悠然”闲适心态的表现。如果说“心远”是内在思想之根苗,“悠然”則为外在行为心境之花朵,二者一内一外,互为表里,呼应唱和,使全诗笼罩在清雅无尘、淡泊高远的意境里,令读者随诗人一同沉醉在恬淡清远的自然之中。一幅极淡雅极高远、又活泼精致的山水写意画,就这样惊艳了岁月,流芳了时光,成为陶渊明最具艺术代表性的诗篇。

与此相对应,也有不少归隐诗可与陶渊明的这首诗形成比较阅读,人们在阅读中会发现不同的隐者心态,从而对归隐诗有进一步的了解。

例如,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与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相比较,《野望》中归隐只是人生无奈的选择。虽然选择了归隐,但归隐后生活中感受到的不是轻松与惬意,不是心灵的自由与畅快,而是带着浓重的悲伤迷惘情绪,孤独、寂寞、忧伤、失意与彷徨。虽然选择了归隐的生活道路,但并没有找到心灵与精神上的归宿,因此全诗就带着苦涩与怅然,不像《饮酒》(其五)所散发的温暖、恬淡与惬意沉醉。

再如陈抟的《归隐》:“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紫陌纵容争及谁,朱门虽贵不如贫。愁闻剑戟扶危主,闷见笙歌聒醉人。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这首归隐诗又与上面两首不同,如果说陶渊明是因出仕初衷受阻,追求“兼济天下”的梦想失败,对现实彻底失望,最后才主动去“爱丘山”归田园,并且安享田园的话,那么陈抟的出仕则是不得已的选择,因为“愁闻剑戟扶危主”而离开田园自然,才有了“十年踪迹走红尘”的经历,但让作者魂牵梦绕的从未间断地爱着的,始终是“野花啼鸟一般春”的田园。在《对御歌》中,陈抟认为:“闲思张良,闷想范蠡,说甚孟德,休言刘备。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争如臣向青山顶头,白云堆裹,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但一觉睡。管什玉兔东升,红轮西坠。”这更是将自己不慕红尘乱世、笙歌欢娱,而向往青山净地,清贫高睡、野花啼鸟的态度,表现得鲜明而决绝。因此,出仕只是陈抟不得已的选择,归隐才是他生命中的必然选择,这与王绩的归隐是不得已的选择完全不同。这也与陶渊明归隐不是生命的起点,是终点,是精神最终的安居之

所不同。

一言以蔽之,诗言志,诗歌意境的不同,与诗人的经历和人生追求、精神境界有关系。同样是归隐诗,人们却从中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情趣,这就是读诗的乐趣所在吧!

(郑州市第47中学)

猜你喜欢
归隐东篱名利
李久香
深秋
草堂归隐
天宫院
修心
阎戈 名利对我没有吸引力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归隐情结比较研究
世间每一朵菊花,都有东篱的香气
何不采菊东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