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短距离校区间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9-04-23 09:48黄剑飞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4期
关键词:多校区短距离问题与对策

黄剑飞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普遍存在,这已成为高校新的发展态势。多校区办学尤其是短距离分校区办学是一项漫长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文章以F大和Q校区之间的办学为例,分析了Q校区的办学特点,指出高校短距离校区间办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多校区;短距离;问题与对策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整合办学资源,在较大范围内实行了高校合并重组。同时,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主义向大众主义转变,全国高校实现大规模招生,许多大学原有的办学空间和办学资源已无法满足发展需求,于是大量兴建新校区,这也是高校进行多校区办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多校区办学的类型及管理模式

目前,多校区高校类型有三种:合并型高校、拓展型高校和混合型高校。合并型高校是指两个或者多个高校之间进行整合而形成的高校;拓展型高校是指由于原有高校受办学空间和办学资源的限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数量而在其他地理位置建立的新校区;混合型高校是指通过合并后仍然无法满足发展需要,而另外又建立了新校区。

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式主要也是三种:“以条为主”模式、“以块为主”模式、“条块结合”模式,“以条为主”是指学校领导的纵向管理,权利高度集中的模式;“以块为主”是指学校权利下放、各校区相对独立和自主;“条块结合”是学校领导集权与分权的有机统一,主校区和各分校区之间既相互独立有紧密联系。

二、F大与Q校区之间办学特点

F大属于合并型兼拓展型高校,除本部外还有3个校区,其中Q校区于2016年下半年正式使用,離本部的距离最短,仅有大约7公里,目前只有两个学院入驻,具有办学时间短、校区小、资源少、管理不完善等特点。基于Q校区与本部之间的距离特点,其不能采用较为合适的“条块结合”模式,而应采用“以条为主”模式。但又不完全是“以条为主”模式,由于办学时间短、校区学院入驻少,学校并没有派驻完整的部门系统到Q校区,同时学校对Q校区学院的管理与对本部其它学院的管理无太大差异,这就产生了很多问题和矛盾。

三、短距离校区间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不便降低工作效率

多校区办学的突出问题是地理位置上的距离带来的工作、学习、生活上的极大不便。目前,本部和Q校区之间校车的往返次数为每天4趟,详细如表1所示。

对教师而言,如果要去本部办事,只能坐中午12:40的校车,13:10到达本部,此时本部老师还未上班,Q校区教师无处可待,等办完事后又无车返回Q校区,教师们无法通过校车往返校区间办事,只能坐公交车或私家车,这样不仅花费时间、还花费金钱;对学生而言,有些课需要回本部上课或回本部办事,在等车、路上花去大量时间,同时还让学生产生疲惫心理。短距离校区间办学产生校区间取送材料不及时、工作程序复杂、工作量增大、疲惫心理增强等问题,一件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就能办成的事往往要花费一天甚至更多的时间,增加Q校区师生的工作量,明显降低工作效率。Q校区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一座“孤岛”。

(二)分校区办学降低师生归属感

现如今校园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包括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学校节日活动等,由于Q校区的短距离特点,在Q校区没有设立活动分会场,想要参加还需回校本部,难以充分调动Q校区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减少了师生参加活动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条件相对较差校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高校的多校区办学,尤其像Q校区这种新建立的短距离的校区,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会造成一定影响,比如降低校区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不仅影响在校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状态,还会影响报考生的志愿填报,影响校区招生。在教育领域,心理资本不仅可以降低大学生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投入度,还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和生活质量等。因此,提高师生学校归属感,强化师生的心理资本显得非常重要。

(三)新建校区资源匮乏又无法共享学校资源

F大创办于1936年,是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校园占地4 800余亩,另有科教基地1178亩,教学林场4.59万亩。校园环境优美,鸟语花香,先后荣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称号。学校有悠久的校园历史、和谐的校园文化、美丽的校园环境以及丰富的校园软硬件资源,完善的条件为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愉悦的心情和强烈的校园荣誉感。

Q校区目前还属于边使用边建设状态,建造时间短、地址位置相对独立,与本部的历史、文化、环境、资源缺乏联系和传承。Q校区的许多软硬件设施还没建设完全,如缺乏体育馆和体育场,除了篮球场,其他的运动场地均没有建成;缺乏丰富的馆藏图书,虽然建有图书馆,但馆藏图书不如本部的丰富多样;缺乏活动场地,学生活动只能去教学楼;缺乏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环境比较简单,没有能体现校园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物;缺乏丰富的校园活动,师生生活难免有些枯燥。这些主要是由于校区新建立,资源匮乏而又无法共享学校资源。历史传统和学科文化在高校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上发挥着巨大作用,而对于通过扩建校区形成的新大学来说,这已成为融合中天然无形的屏障。

四、提高多校区间工作效率的措施

(一)建设“互联网+”校园,突破时间空间障碍

近年来,“互联网+”开始步入大众视野,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校园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互联网+”校园,突破时间空间障碍,实现校区间的无纸化办学、资源共享以及交流沟通。

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一个覆盖面广、涵盖点细、落脚点深的校园信息平台,大到学校的方针政策、小到学生的失物招领都能在平台上获取。“互联网+”校园实现了自动化与无纸化办公,不仅缩短往返校区间的办事时间、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开放视频会议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设备,让全校师生都能接收不同校区的讲座与活动;淡化了实体课堂的概念,突破时间、空间及人数的限制,学生能依靠互联网获取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如慕课(MOOC)、智慧教育、翻转课堂等,同时可以借助在线课程,向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新校区传送、分享优质的主校区资源 ;设置活动互动版块,增加校区间师生活动的交流与互动,让Q校区师生积极参与到本部师生活动中,也让本部师生能更了解Q校区师生的活动动态,加深校区间师生的彼此感情,增强学校凝聚力。

(二)增加分校区师生活动,加强校区间交流

增加分校区师生活动,共同享受学校活动成果,感受来自本部的热情与关爱,提高师生的学校归属感。同时加强校区间的信息、文化、人员交流,淡化空间阻隔,有利于加快新校区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分散的校区融合成一个统一整体 。如加强校区间文体活动交流,多举办校区间文艺汇演和学术交流等活动,增加校区间的互动往来;在大型的重要的学校活动中能安排车辆接送,或者能在分校区直接设置分会场,促进师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尊重分校区发展,事关两校区发展的决策应该要与分校区师生多交流、商討,征求分校区师生的意见和建议。

(三)加快分校区软硬件设施建设,形成完整的校园环境

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宽敞明亮的上课教室、设施齐全的体育馆、绿草如茵的体育场、青春活力的活动中心、干净整洁的学生宿舍、商品齐全的校内超市、和谐融洽的校园文化、错落有致的校园景色、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这是每个新生心里所想象和期许的,也是每所高水平大学所必须配备的。我们要加快分校区软硬件设施建设,形成完整的校园环境,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分校区学生的招生就业率,增加师生的学校归属感。对多校区大学而言,和谐融洽的校园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由多校区地域分散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保证多校区大学健康、稳定的发展。

总之,高校多校区办学尤其是短距离分校区办学是一项漫长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加快建立“互联网+”校园、加强校区间的交流、建立校区软硬件设施,打造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和谐发展的校园。

参考文献:

[1]张雪莹.多校区办学格局下我国高校管理的困境与对策[J].科教文汇,2018.

[2]杨国亮,王志华.“双一流”背景下多校区大学生社会比较倾向与心理资本[J].西部素质教育,2018,7.

[3]胡燕娜.“互联网+”环境下多校区高校办学效能提升探究[J].科教文汇,2016.

[4]黄政,颜伟韬,汤志斌.多校区办学背景下的医学生跨校区适应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6,17.

[5]曹小静,丁洁云,李芳,等.“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4.

编辑∕杨波

猜你喜欢
多校区短距离问题与对策
轴对称与最短距离
短距离加速跑
浅谈多校区高校图书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多校区办学格局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静力性拉伸对少儿短距离自由泳打腿急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