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培养中“学生授课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04-23 09:48赵玉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育硕士教学方法

赵玉

摘要: “学生授课法”是一种兼顾知识掌握与教学实践提升的教学方法,其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在当前教育硕士培养中的 “学生授课法”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端正个人学习态度、积极准备课题、完成角色转换;教师发挥导向作用,统筹兼顾、把控全局等对策。

关键词:教育硕士;教学方法;学生授课法

《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在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5万名”。此后,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部分地区专业硕士的报考人数已经超过学术硕士。扩招的风潮与较短的学制使得专业硕士的教育质量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教育方法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只通过理论学习与老师的经验传授不能得到实质性提高。我们应该明确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局限于进入课堂教学这一种类型,诸如教育实习、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等等都属于实践教学。而“学生授课法”对于授课学生是教育实习,对于听课学生是教育见习,对于课后分析是案例教学。

一、“学生授课法”的界定

“学生授课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师生的角色,有选择地由学生进行部分或全部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可行性在于学生已具备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能完成内容不是很多的讲授任务。

二、教育硕士培养中使用“学生授课法”的必要性

(一)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研究生之所以称为研究生,其首要的特点就是具有研究性,不论是从教师教育还是学生学习的角度,都要求具有研究性。研究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它要求在深度拓展知识的同时,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与方式对知识进行生产、加工与运用。其次,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阶段侧重于基础理论学习,也不同于博士教育阶段侧重培养专业领域的高端人才,其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社会实践性。

(二)教育硕士的专业特殊性

教育部2009年发布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分类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确定全日制的教育硕士培养目标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学生授课法”可以作为提高教育硕士教学实践能力的有益补充。首先,其在课堂中进行,兼顾了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升。其次,学生授课的对象为有着丰富教学理论以及实践经验的教师及诸多“同行”,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对授课者进行多方位的指导与评价,有利于授课者及时反馈信息,不断改进。

三、“学生授课法”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角度

1.过于关注任务本身,忽略了任务的具体内容

学生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急于完成任务,对问题的分析与研究浮于表面,不够深入,不够全面;讲解后也没有积极的总结反思。同时,过于注重老师的评价,依从于老师的权威,一味地寻求老师的认可,忽略了学习知识与分享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生在讲解时自身是在一个成长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只关注个人课题,忽视其他同学的讲解。

2.学生未能适应新角色

由于长时间作为一个学习者,学生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学生授课法”实施中不能较好地转换角色。在教学中依然觉得自己是个学习者,面对老师与同学表现得唯唯诺诺,不够自信。即使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也不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以及个人的见解清晰完整地分享给其他同学。

3.小组合作效果不佳

课时的有限性以及合作学习的高效性使得大部分的“学生授课法”都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但在很多学习小组里,并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有的小组不分情况直接进行任务分配,各自完成各自的部分,知识与知识之间是断裂的,没有形成一个网络。有的小组“能者多劳”,大部分工作由少数学习积极性高或者成绩优异的同学完成,使“搭便车”者原地踏步,优秀者更加优秀,学生间差距增大。

(二)教师角度

让学生来进行授课,表面看来教师任务减轻,授课时间减少。实质上,相对于传统的教师授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总体来说,教师要起到一个统筹全局的主导作用,很多教师在实施中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的布置方式不合理

很多教师在布置课题时采取“分配”的模式,譬如第1小组完成第1课题,以此类推。这样的方式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动机,对任务的完成流于形式。在难易度的分配上也存在把握不当的情况。一方面,可能对基础差的学生布置了超过其能力范围的问题,对基础好的学生布置了过于轻松的课题,造成“资源失调”。另一方面,对于问题的难度应该控制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坚持量力性原则,制造“最近发展区”。

2.教学方法单一化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所在,也有其局限性,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有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在课堂中全程采用“学生授课法”,而学生又尚未具备很好地完成全部知识讲解的能力。从而导致学生任务繁重,压力过大,又达不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3.时间把控不当

对于时间把控的不恰当,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于整个课时的把控,课时有限加之有的教师没有合理规划,导致学生不能进行第二次的授课,从而没有一个纵向的比较;甚至导致部分小组或个体没有进行授课的机会。第二方面是对每个学生授课时间长度的把控。

4.没有及时地进行补充教学、总结评价

学生在讲解中,有所遗漏或者讲得不明白的地方,教师没有及时地对其进行补充,甚至重新讲解,这样在知识层面就有所缺失。学生讲解结束,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后,教师没有对每个学生的讲解进行一个总结,给出恰当的建议,甚至没有组织其他学生进行点评,直接开始下一个学生的讲解。

四、促进“学生授课法”更好地实施的对策

(一)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

1.端正学习态度

学生对自己专业是否有认同感,对自己专业的目标定位是否了解,以及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于教学实践的态度。作为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该明确大多数人毕业后会走向一线教师岗位。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储备与出色的教育实践能力,才能成为一名社会需要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

2.积极准备课题

学生的授课水平由内外因决定,但其准备情况是很关键的一个外部因素。学生授课中呈现出来的教学效果最能直观地反映其付出程度。大部分学生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都是想要进一步提升自我,实现更好的发展。

3.转换角色,配合教学

学生要协调好学习者与教学者的二重身份,在听老师和其他同学讲解以及自己准备工作的阶段是学习者,站上讲台,进行知识传授就是教学者。在两种身份下,要有不同的状态,结合个人特色,完成好学习与教学。

(二)老师要把握方向,统筹兼顾

1.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既能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又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在“学生授课法”的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问题的解决,另一个是课堂的讨论与评议。在问题解决中,需要教师先了解与研究学生,合理划分小组,并选择一个好的领导者(即小组长),再由小组长来发挥作用,进行恰当的角色分配。

2.以兴趣为导向,分模块布置任务

在研究生阶段,学生各方面发展已经趋于成熟,有自己的想法与偏好。在课题布置上,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而不是权威式的“分配”。另外,针对学生基础层次参差不齐的状况,教师应该分模块进行任务布置。在備课阶段对学生进行了解,对跨专业以及专升本的学生布置较为轻松的任务。

3.综合多种教学方法

将多种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进行结合,可以使教学效果得到大幅提高,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单一的使用“学生授课法”并不能实现教学最优化。可以以“学生授课法”为主体,结合教师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使其相互补充,扬长避短。

4.及时进行补充教学、总结评价

学生讲解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点以及教学技能的讨论,一方面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增加对知识的研究;一方面对学生的教学进行评价,在教学设计与教态、普通话、板书等教学基本功方面的细节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赵蒙成,朱苏.研究生学习力的特点与养成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39-44.

[2]施莉.教育实习中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8): 25-28.

[3]陈晋阳.研究生专业课的研讨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J].高教论坛,2010(6):105-107.

[4]母小勇,谢安邦.论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目标和取向[J].教育研究,2002(1): 19-23.

[5]段丽华,陈旭远,周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方式的探索性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6):48-51.

编辑/岳凤

猜你喜欢
教育硕士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基于参与式工作坊的模式: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硕士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课程案例库的构建研究
教育硕士开展案例学习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