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思维品质的论述文教学实践研究

2019-04-24 04:18冯臻
新课程·下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强化思维品质

冯臻

摘 要:近年来,全国及浙江高考卷作文题都十分重视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而学生论述文最大问题是思维品质的欠缺。尝试进行强化思维品质的论述文教学,着力指导学生关注现实提升思想、理性考量精深立意,建构思维框架议事论理,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和思考,以提升学生论述文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论述文教学;思维品质;强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相互依存作为“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内容,写作与思维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一篇作文思维品质的高下是评判其优劣的主要依据。近年来,全国及浙江高考卷的作文题都十分重视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强化思维品质的论述文教学实践研究十分必要。

语文的学科特点是人文属性,所以作文的思维品质和做人品质密切相关。试想如果一个学生没有高远的人生境界、家国情怀,那么他对全国一卷作文题“中国梦”,浙江高考作文题“浙江精神”也一定不会有深刻的认识。笔者认为“有思维品质”的论述文是指立意健康深刻、情感真挚朴实、构思简约严密、表达自然清新、富含理性思维的作文。笔者强化思维品质的论述文教学以锤炼思想提升认识为起点,与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目标相一致。

笔者在教学中从关注现实提升思想、理性考量精深立意、建构思维框架议事论理几个方面来强化学生论述文思维品质,取得了一定实效。

一、关注现实,锤炼提升思想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指一个人的思想高度,即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学生对社会、人生有独立的思考、深度的探究,才能写出见解深刻的文章。

写论述文,首先得有思想。想到了,才能写出来,想得清楚深入,才能表达得深刻。那么,学生的思想从哪里来呢?不是凭空产生,也不是靠教师去“灌输”。学生投身生活、关注现实,积极思考,是其思想的源头活水。

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如“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有人说下车妇女不守规则,自己负全责;有人说,动物园未能尽到保护游客的责任和义务。你的看法呢?如对“商丘铁锅断货”的看法?对“北大校长不识鸿鹄”你的认识?对于“高铁霸座男博士”你怎么看?“瑞典曾先生住宿冲突”是歧视中国人问题吗?学生在对事件的评论中提炼思想,提升思维,形成正确价值观。

我每周都用一节自修课组织学生观看《新闻1+1》《国宝档案》等节目,如近期组织学生观看“重庆大巴坠江事件新闻”,我给学生出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网友激烈争论,有人说,女乘客素质低下,是罪魁祸首;有人说,司机缺少职业素养,应该预知危险,不该激烈还击;还有人说,悲剧令人悲痛,但这一车人没有一个无辜的人;有人说……对以上事件和讨论,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

学生习作片段:(309班楼××)

我认为公交车坠江,坠的不仅是人命,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这个事件中没有人是无辜者。

女乘客只顾玩手机,没有听清通知,后来却蛮横无理地要求在非站点地下车,女乘客素质太低,做事太任性,不计后果,不顾全大局,是造成这一惨剧的罪魁祸首。

司机强调了道路改行,但还有乘客没有听清,说明司机传达信息也没有到位,此外,当女乘客责骂时,司机也情绪冲动地予以回击,司机的情绪冲动也是悲剧的原因之一。

再说乘客目睹女乘客与司机的争执过程,却不加以劝阻,而是抱着一种围观心态,也有责任。

所以正如朋友圈的评论一样:当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即便从最利己的角度,也要使自己充满理性和良知、爱和正义感。

学生就在对新闻热点事件的讨论评判中促进自己的思维发展,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二、理性考量,精深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是一个理性思辨的过程,要从具体材料和现象中提炼出理性思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论述文的思维品质如何,核心就在于立意是否精准深刻。因此,由作文材料挖掘出精深论点来立意,是提升学生论述文思維的重要一环。

1.全面思考核心概念与非核心概念

学生要实现逻辑说理,首先要能概括和提炼作文材料,找到核心概念,精准地界定内涵和外延。概念把握得越精准,越深入,越能深刻全面地认识和评价,立意才能深刻有新意。

此外,还要全面分析题目中所有文字,分析核心概念之外的材料(非核心概念),与核心概念的逻辑关系?是否可以构成因果分析?非核心概念如何来印证核心概念?这一思考过程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

如2018浙江高考作文: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

学生认为“浙江精神”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对核心概念不加以界定和辨析,立意统笼浅表化。此外,题目分为三段,除“浙江精神”这一核心概念外,还有非核心概念,需要全面考量。我启发学生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段:核心概念“浙江精神”的内涵有哪几个要素?几个要素间的关系是怎样?并列的,还是有主次之分?从过去到现在,“浙江精神”有无发展?第二段:有哪些浙江故事,浙江传奇?它们如何诠释“浙江精神”?第三段:作为浙江学子,你有没有受到“浙江精神”的影响?你是不是“浙江精神”的传承者?你们这一代学子是否可以将“浙江精神”的内涵加以丰富和充实?

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材料全面辨析,精深立意。

2.精细思辨多个核心概念的关系

一些作文题目,会提供多个核心概念,多个思维角度的材料作文。尽管每个核心概念都比较明确,不难定义,但是要能对多个核心概念进行思辨,判断写作的方向和切入点,对学生来说,也并非易事。笔者对学生加以思维训练和指导,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思考材料,还可以综合运用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精细地“思”和“辨”,找到最佳立意。

如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让学生对作家“人生要读三本书”的观点加以评说。题中有三个核心“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这三个概念界定并不难,学生就是分别对“三本书”的内涵进行阐释,再穿插事例来论述,立意比较“平”。

笔者指导学生审题时应注意题目提供的思维角度比较多,要突破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除对“三本书”的内涵加以阐释外,还要对“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者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是并列的,还是有主次的?要关注到题目要求你去“評说”。你可以赞同作家观点,也可以部分赞同,还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加以质疑。学生思考得出以下立意:人生不同阶段对“三本书”的“阅读”应有所侧重,童年少年时期重在读“有字之书”;青年时期重在读“无字之书”,而“心灵之书”则是贯穿人的一生。还可立意为作家“三本书”说法是不严密的,因为“心灵之书”蕴含在前两本书当中,“三本书”不是并列关系。

这样精细化地对多项概念分析思考,可以更为个性化和深刻地立意。

三、思维框架,深入议事论理

精深立意后,就要进行谋篇布局,进行议事说理。学生往往在文章主体部分思维短路,不知如何建构思路,更不知如何深入论述。因此,有必要教会学生几种基本、实用的思维框架,给予学生直观的思维路径,有思维的模板,让学生在模仿运用中提升思维,先模仿再创造。

1.论述的基本思维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论述文是说服劝导读者同意作者观点的说理性文章,“说理”是核心价值。如何说理?可以运用逻辑思维最基本、最普遍的思维方式:因果分析法。因果联系普遍存在于事物,所以因果分析在每一篇论述文中都有用武之地,建构一种基本的论述文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自问“四个问题”:我的观点是什么?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把这“四个问题”回答到位,理顺思路,搭建框架。

笔者指导学生以此框架作文训练,题目:诗人余秀华离婚,她不想忍受苟且婚姻。有人认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余此举是对“诗和远方”最好证明;有人认为先正视苟且,才有诗和远方,余秀华无法面对现实,更别说诗和远方;还有人认为,生活不只眼前苟且,现实生活也能发现诗,余此举说明她不够强大。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习作:(308班陈×)

是什么:追求诗与远方,是不屈服于苦难生活的坚韧和追求理想的勇气。

余离婚是“诗与远方”最好证明,不苟活在污浊泥淖。

为什么:

分论点1:当面对失去尊严的绝境,苟且不可忍。例证:“刘禅乐不思蜀”“李煜绝命词”。李煜明知写下“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样的诗句会引来杀身之祸,但是他还义无反顾地写出心中呐喊,因为没有尊严的日子,他无法忍受生命的苟且。

分论点2:不忍苟且,是生活的勇气,理想主义。例证1:屈原“宁赴湘流”,为了理想,为了大楚命运,舍弃生命去追求他心中净土;例证2“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女教师,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

分论点3:追求远方,舍弃苟且,本身就是无功利的生活,诗意的生活。例证1诗人海子的生命抉择;例证2三毛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流浪远方。

怎么办:倘若眼前满是苟且,不如奋起,做一个决然的离别。

2.多角度的原因分析思维框架:分论点1—分论点2—分论点3

论述文的分析,需要以果溯因,探求问题的本质。学生在写作时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角度地分析,阐明几个并列或递进的因由,以增强说服力。针对学生作文中“一个理由撑起全文”的常见问题,笔者在教学中注重用此思路框架来强化多角度思维。

如上文“诗与远方”和“苟且”的作文,我指导学生用三个分论点并列的思路来架构和分析。

又如2017杭一模卷“仪式感”作文,学生习作初稿论述主体没有分论点,原因分析缺乏逻辑。笔者指导学生用多角度原因分析框架修改后,分析更透彻,更有逻辑性。

习作提纲:(308班谈××)

首先,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仪式对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华文化的呈现者,更是一个民族的积淀。

其次,在人生的每个节点,都会有仪式,仪式是我们人生的见证。

最后,生活中也有很多小小的仪式,这些小仪式给我们平淡乏味的生活增添了乐趣。

3.事例分析思维框架:概述事例—阐释分析

对事例的分析论述,体现思维深度。学生写论述文对事例运用,往往只举例不分析,写成“事例”加“观点”的简单叠加,成为 “举例文”非“论述文”。笔者教给学生深入论述的思路架构,对事例做有指向性的阐述:概述事例—阐释分析

当然,这个框架是给学生强化一种事例阐述的思维,如何具体阐述,还要整合在事例分析的具体指导中。

笔者教学实例,题目:“丧文化”在青年中流行。有人认为,“丧文化”与年轻人朝气蓬勃格格不入。有人认为,“丧文化”是缓解压力途径。对此,你有怎样思考?

学生习作:(308班袁××)

外卖小哥雷海击败北大硕士,成为新一届“中国诗词大会”的擂主。他在杭州打工,每天骑电瓶车风里来雨里去送外卖,利用下午换电瓶的一个小时来读诗。他的生活明明如此艰难,却拥有自己内心的“诗与远方”。(概述事例)

我们青年人与外卖小哥雷海为相比,缺少的是物质吗?我们缺少的是他那样丰盈的内心世界!因为读书太少,内心空虚,才会发出颓丧之声。多读书,多读经典,丰盈内心,就可以远离“丧文化”。(联系自身对比论证,阐释分析,凸显论点。)

4.横向拓展思维框架:个体(个人)—社会(人性)

思辨论述文是对某一话题、现象作判断,说理论证。因此要针对论题作“就事论事”分析,若要使论述进一步推进,需要将视野放大,联系社会同类事例,由“点”到“面”,由“这一个”到“这一类”分析阐释,增强论述广度。笔者教给学生横向拓展的论述思维框架:个体(个人)——社会(人性)

筆者教学实践,电影《芳华》热映,主人公刘峰非常善良,但他的善良不被人珍视。对此,有人提出“善良,是否需要回报”?你的看法?

学生习作:(308班朱××)

(1)善良是出于人的本性,无须回报。

(2)刘峰是善良的人,可是他的善良不被珍视。刘峰会不会感到心寒?

(3)(思维拓展)“善良不被珍视”不仅是“刘峰”的遭遇,成为社会问题。且不说震惊全国的“江歌刘鑫案”,江歌因为善良救助朋友刘鑫而身中数刀,惨死血泊;且不说杭州“蓝色钱江小区保姆纵火案”,善良的女主人及三个孩子被保姆放火害死;只说多次报道的新闻,善良的路人扶助摔倒老人而被讹巨款,就足以让人对“行善”望而却步。(由个体拓展到社会问题)

第(3)段,由“刘峰”,拓展到社会同类事例,由“个案”到“社会现象”,呈现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5.纵向深入思维框架: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要提高说理的深刻性,可以寻找话题冲突点,不断追问质疑,探究导致现象的先天性因素,从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分析,得出“原因背后的原因”,即社会原因、人性普遍性等,从而使论述深入。笔者教给学生纵向深入思维框架: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作文题:“王者荣耀”成为“国民游戏”,众多青少年沉迷其中,《人民日报》怒怼“王者”,称其不是“荣耀”而是“农药”。写阐述段来论述“王者荣耀”何以成为“农药”?

笔者启发学生以追问思考:为什么青少年面对“王者”毫无自控力?因为“王者”太好玩。为什么青少年在“王者”游戏中如此快乐?生活中还有让他们快乐的事吗?(没有)。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受阻,父母给予压力等。那么青少年沉迷“王者”,表面上是自制力问题,实质是什么?

学生习作:(309班孙×)

青少年为什么会沉迷游戏呢?他们到底想从中获得什么呢?是现实情感的发泄与补偿,是获得团队归属感,还是成就感?为什么青少年会缺失情感、归属感与成就感呢?为什么有人会将这些矛头指向家庭、学校甚至社会与时代呢?面对日渐功利和冷漠的社会,面对辛苦打拼的父母,面对周考、月考各种考试泛滥的学校,青少年或者学习竞争压力大,或者人际关系矛盾重重,或者处世哲学愤世嫉俗。如何化解?游戏自然成了最好的慰藉。

因此,“王者荣耀”成“毒药”背后折射出的是教育问题、亲子关系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

这一论述段以层层追问的写法,层层深入抓住问题实质,显出论述的深刻性。

笔者坚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锤炼思想、理性考量精深立意、建构思维框架议事论理几个方面来强化学生思维,取得了一定实效。强化思维品质的论述文教学是一个大话题,毕竟思维的锤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教者倘能积极整合与开发论述文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作文训练中提升与发展思维,学生写出有较高思维品质的论述文是完全可能的。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8).

[2]姜恒权.2017年高考作文题,满地尽带“思考力”[J].中学语文,2017(7).

[3]余党绪.批判性思维:推动语文教学的素养方向[J].语文学习,2017(5).

[4]王忠敏.从学生习作谈论证语段的写作[J].中学语文,2018(5).

编辑 冯志强

猜你喜欢
强化思维品质
英语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初探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
工程项目预算控制的完善及相关问题阐述
强化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思考
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纪检监察工作分析
强化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探讨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