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理论下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研究

2019-04-27 01:43肖华汪玥程夏敏
青年与社会 2019年8期
关键词:心理资本

肖华 汪玥 程夏敏

摘 要:运用心理资本理论,对我国东西部10所高校的农村籍毕业生进行分析。研究调查显示:受调查的东西部地区的农村籍大学生对到农村就业信心不足,心理资本较低。因此,高校要重視和构建职业心理教育体系,家庭要引导农村籍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资本,农村籍大学生要全方位开拓心理资本和综合素质,企业与社会等要营造关爱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心理资本;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满意度

一、农村籍大学生心理资本、就业心理、就业满意度的理论梳理

关于心理资本,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定论,普遍共识是:首先,心理资本是人格特征的集合,心理资本既具有特质性,每个个体都具有自身的心理资本,其次,还具有可塑性,即心理资本是可以在后天被开发的;最后,心理资本还具有促动性,即其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等互相结合,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由此可见,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心理资本,并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表现为各种状态,如学业心理、就业心理、团队心理等。就业心理主要是指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人的心理所产生的种种变化,及其通过择业动机、求职行为、就业期望等以影响就业结果。就业满意度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心理资本、就业心理和就业满意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资本可作为中介变量、调节变量、前因变量,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心理状况和行为。就业心理更是对人和团队的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等产生影响。因此,就业满意度是就业心理的结果,就业心理则是心理资本的一种表征。励骅、曹杏田(2011)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农村籍大学生主要是指户籍出身在农村的大学生群体,农村籍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群体,占大学生总数的70%以上,其能否高质量就业以及表现出良好的就业心理,对于企业持续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人才培养都有着重要意义。农村籍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与城市大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其就业心理和就业满意度也有着特殊性。对此,较多学者通过将其与城市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的对比,并发现: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表现出了更多的抑郁、焦虑、人际敏感、敌意、偏执等心理问题。然而,对于不同地区高校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则研究较少。

二、东西部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根据就业心理和就业满意度的关联性,围绕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结合目前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尝试提出了农村及大学心理资本的模型。主要从三部分进行实证调查分析:首先,围绕心理资本的维度,调研农村及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及其主要维度;其次,围绕心理资本和就业状态的关系,重点考量心理资本对农村及大学生就业过程和结果的影响;最后,围绕心理资本与其他变量的关系,提炼影响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因素。参照杜晓静(2014)等人的研究思路,提出大学生就业心理、行为与结果的模型(图1)如下:

(一)调查基本数据分析

本文选取东部地区(主要是广州、南昌地区5所本科高校)和西部地区(主要是成都、西安地区5所本科高校)2017和2018届的农村籍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充分考虑了调查对象的广泛性、代表性、生源性、性别和专业门类,采取网上发布问卷,二次筛选有效数据的方式。共设置32个题目,其中量表题23个,选择题9个,涉及到就业心理、就业现状、就业满意度等内容。共发放500 份问卷,回收485份,回收率为 97%,其中有效问卷475 份,有效率达到 97.93%。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是:调查样本相对单一,调查总量较少,题量也不够多。此外,人的心理状况是动态的,这可能会影响到调查的准确性。基本信息如表1。

由表1所示,第一,目前大部分农村籍学生处于就业状况(82.31%),表明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率还较好,但低于同时期的全国大学生平均就业率(91.4%),相对还是较低。其中,东部地区的在岗率76.24低于89.71%,这说明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就业率没有密切联系,也可能东部地区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面较多,因而处于待业观察状态的相对多。第二,东西部农村籍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市(71.27%),占比分别是东部的75.1%和西部的67.2%,而在农村就业的仅2.31%,目前从事第一产业(农业)的学生仅为6.9%。由此推之,在全部的农林类专业学生(占受访总人数的12%)中,大部分选择就业地不是农村地区,并且较多不愿意从事农业领域,这表明目前农村籍大学生到农村和基层就业仍然较少,农林类专业的农村籍毕业生返乡就业率更低,大学生进行农业相关的工作人数较少。乡村振兴的人才缺口,本应由农村籍大学生和农林类大学生来充实,数据表明农村就业大学生就业意愿还有待理性引导,这除了与就业市场等因素有关,还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等有关,东西部农村籍大学生对到农村就业信心不足。

(二)农村籍毕业生心理资本总体状况

根据心理资本的内容,对农村籍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希望”、“自我效能”等积极心理和“焦虑”、“自负”等消极心理的内容出发,由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见表2。

一方面,东部地区农村籍大学生自认积极心理表征分别是:韧性(89.65%)、希望(82.37%)、乐观(47.5%)、自信(41.37%),西部地区的就业积极心理依次是:韧性(96.26%)、希望(87.38%)、乐观(40.65%)、自信(25.23%)。由此可见,东西部地区农村籍大学生的积极心理都较为相似,共性较高,程度上有所差异,但不明显。尤其是这一群体的韧性最高,94.52%。农村籍毕业生来自农村,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秉性造就其在就业中的韧性,同时也对“鱼跃农门”、“读书改变命运”的希冀(84.63%)和乐观(44.42%)。但另一方面,农村籍大学生消极就业心理也较为明显,依次是:自卑(74.73%)、迷茫(70.73%)、焦虑(70.1%)、自负(45.89%),其中,东部地区学生最大的消极心理是迷茫(77%),西部地区毕业生最大的消极就业心理是自卑(87.38%),由此可见,农村籍大学生在不同地区就读大学和工作,由于环境的影响,其就业心理也会产生较大变化,因而有的表现为更迷茫,有的则是更自卑。但在自负上占比最低,这表明,相对其他就业心理,不同地区的农村籍大学生的自负心理均不常见。通过以上调查发现,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心理资本都有待提升和开发。

(三)农村籍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状况

就业满意度是衡量就业心理的重要指标,因此,从“内在满意度”、“外部满意度”、“自身满意度”、“总体满意度”四个维度,对农村籍毕业生目前的工作满意状况进行总体调查,具体见表3。

在内在满意度上,东部地区农村籍毕业生最为满意的是工作特性(满意度48.66%),最不满意的是晋升机会(满意度仅为8.81%);而西部地区农村籍毕业生将工作酬劳放在首位(48.13%),其最不满意的也是晋升机会(满意度仅为20.09%),由此可见,“晋升机会”成为影响农村籍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普遍因素。而在外在满意上,东部地区学生最满意“工作环境”(42.9%),西部地区学生最满意则是“工作时间”(45.79%);东部学生满意度最低的选择了“工作时间”,西部学生则选择“工作环境”,两者有较大差异性,究其根源,可能与学生的职业环境以及职业追求有着较密切的关联性。此外,在自身满意度上,东西部学生均把“职业兴趣”作为衡量就业满意度的首要因素,其中,东部学生占比为46.36%,西部学生占比49.53%,但与此同时,他们也一致把“职业价值”放在末位(8.63%),反映了他们职业价值观迷茫。最后,从总体满意度上也可以看出目前东西部农村籍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评价尚可,59.4%选择了“满意”,由此可见,农村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相对不高,或更为理性,这也可能与这一群体的职业心理特征有关。

(四)农村籍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

就业满意度是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征,其受到的影响不仅仅是自身心理因素,还包括社会因素、工作因素、物质因素,因此重点调查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见表4。

影响东部农村籍应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首要因素是物质待遇(占比33.33%),其次分别是:自身因素(25.67%)、社会因素(20.68%)和工作情境(20.3%)。而影响西部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首要因素是自身选择(41.59%),其他依次是:物质待遇、工作情境和社会因素。由此推之,影响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因素主要自身心理因素和目前物质待遇,体现了农村籍毕业生对理想与现实都有较高的追求,希望就业期望和物质上都得到满足。此外,在“就业心理与就业结果的关联度”上,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地区的农村籍毕业生,都认为两者存在关系,“较为相关”(占比51.79%)、“密切相关”(占比25.48%)累计77.27%。由此推之,毕业生对就业心理重要性有较清醒的认识,这对于引导其加强心理资本是一个非常好的導向。

三、加强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思路与对策

(一)高校要重视和构建职业心理教育体系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在情感教育、学业教育上的引导,对应届生的就业心理关注较少,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未能紧密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就业存在各种困惑,最终就业率低和就业满意度不如人意。高校要将职业心理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将其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一批能适应学生求职心理、职业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挫折教育、自强教育等,让更多学生系统接受到良好的心理知识。另一方面,还要给予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心理实践平台与机会。通过组织学生尽早参加勤工助学、实习、专业竞赛和观摩招聘会等,让学生更全面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市场,在实践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针对农村籍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要给予正确的思想引导、心理辅导,尤其是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要加强师生互动,从学校角度与企业联系,帮助学生度过适应期,引导学生合理调适职业心理和发展定位。

(二)家庭要引导农村籍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资本

家庭对个体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塑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对于农村籍大学生而言,其心理素质有优秀的一面,也存在一些弱点,关键是从家庭角度,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不断提升其心理资本,确保农村籍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自信、自强、进取。因此,父母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的身心素质,做好子女榜样,引导子女重视学业,形成良好积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正确的行为习惯与方式。另一方面,父母要与学校加强联系,时刻动态关注子女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在子女受到挫败的时候,要给予及时引导与帮扶,帮助其度过难关。

(三)农村籍大学生要全方位开拓心理资本和综合素质

职业心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与就业能力密不可分。因此,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形成良好职业心理,找到满意度较高的职业的关键和前提。因此,农村及大学生要抓住良好机遇,全方位提高与改善自身的人力资本、心理资本、社会资本和知识资本。农村籍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的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注重针对自身的心理弱点进行修正。此外,还要以谦虚、好学的心态,与优秀的同辈交流。最后,农村籍大学生还要加强专业教育,提高创新创业素质,确保自己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这是确保其获得持久心理资本的保障。

(四)企业与社会等营造关爱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财富,农村籍大学生更是肩负着家庭的未来,因此,对于初出茅庐的毕业生,要给予足够的宽容与关爱。首先,政府要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作用,从政策上给予大学生安全求职和维护就业权利的保障,确保大学生顺利就业、安心工作。企业要坚持人岗匹配原理,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社会媒体要多传播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对于建功立业的农村籍大学生,要持续宣传,鼓舞人心。

参考文献

[1] 李斌.试谈基于就业满意度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40-141.

[2] 杜晓静等,心理资本视角下“90 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4(13):160.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17GXSZ013)“心理资本理论下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研究——基于东西部10所高校的实证调研”(负责人:肖华)。

作者简介:肖华(1980- ),男,广东梅州人,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汪玥(1994- ),女,湖北鄂州人,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辅导员,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程夏敏(1992- ),女,广东河源人,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辅导员,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

猜你喜欢
心理资本
大学生智能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测量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校长领导行为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分析
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