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04-29 01:50宋韶璐袁仕福周嘉文刘珊珊郑秋扬谢思琪
经营者 2019年4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品牌体验

宋韶璐 袁仕福 周嘉文 刘珊珊 郑秋扬 谢思琪

摘 要 作为党的诞生地,嘉兴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嘉兴市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红色旅游 品牌 体验

一、引言

近年来红色旅游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中国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嘉兴南湖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作为中国革命圣地,嘉兴红色旅游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上海—嘉兴—平阳”被列入国家红色旅游经典线路;《浙江省红色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也将嘉兴南湖定位为浙江省红色旅游核心景区。十九大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南湖红船,并发表重要讲话,掀起了全国学习“红船精神”的热潮,更为嘉兴市打造全国红色旅游标杆城市提供了重大机遇。因此,对嘉兴市红色旅游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能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嘉兴市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课题组分别利用十一黄金周、工作日、周末三个时间段对红色景区游客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十一黄金周之后对红色景区的工作人员和嘉兴市不同社区的居民分别进行访谈,以此确保获取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和代表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份。

(一)调查结果

1.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游客中普通群众为总体样本的48.47%;共青团员为总体样本的26.02%,党员为总体样本的22.45%;预备党员为总体样本的3.06%。数据显示,有半数游客是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开展党的教育成为红色旅游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半数前往嘉兴市红色旅游景点的游客是自发前往游览的群众,可以看出多数群众对党的认同感较强,红色旅游景点的发展潜力巨大。

2.存在的问题

第一,游客对红色旅游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入,对其价值认知不够全面。调查显示,对红色旅游完全了解的游客占比9.18%,基本了解的游客占比75%;完全不了解的占比15.82%。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对红色旅游的具体内涵宣传不够,游客旅游的目的还是以游玩观赏为主,红色旅游文化内涵还没有深入人心。在对红色旅游的价值认知方面(可多选),有80.81%的游客认为其价值在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发挥思想教育价值;69.7%的游客认为其价值在于缅怀先烈、牢记历史、砥砺前行;25.76%的游客认为其价值在于能提升地方知名度、为当地人提供就业岗位;19.7%的游客认为其具有商业价值,可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游客都比较认同红色旅游的文化教育价值,而却很少关心其带来的经济价值。

第二,受历史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嘉兴市各个红色旅游景区发展不平衡。调查数据显示,嘉兴各个红色景区的客流差异较大。去过南湖景区的游客占比为85.86%;去过南湖革命纪念馆的游客占比93.43%;去过嘉兴革命烈士陵园的游客占比31.82%;去过沈钧儒故居的游客占比30.81%;去过乍浦纪念馆的游客占比4.55%;去过青少年抗战历史宣教馆和新四军北撤司令部的游客比例相等,为4.04%。调查发现,游客选择嘉兴的原因大多是由于以下几点(可多选):党的诞生地(71.72%)、瞻仰红船精神(57.58%)、习总书记的莅临(34.34%),由此可以看出,嘉兴市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不平衡在所难免,南湖革命纪念馆和南湖景区有其历史优势和政策优势。但是统筹协调也是必不可少的,南湖景区和革命纪念馆可以作为“排头兵”,而对于位于平湖的乍浦纪念馆、青少年抗战历史宣教馆和新四军北撤司令部也需要政府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均衡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将嘉兴市红色旅游这张名片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第三,嘉兴市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不强,很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门票免费的情况下,游客在红色景区内的整体消费水平偏低。调查样本显示,花销在100元以下的游客占比56.85%;消费在100~200元的游客占比28.94%;消费在200~500元的游客占比8.12%,消费500元以上的游客只有6.09%。一半以上的样本游客消费在100元以下,对于旅游经济来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数字。嘉兴市红色旅游景区内消费场所较少、纪念品物价偏贵是限制游客们消费的重要原因。其次,景区内景点少,重复率高,游客逛完景区花费时间短,难以留住游客,没有很好地带动嘉兴市餐饮、购物、休闲等服务业的发展。

第四,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单一,缺乏参与性体验活动。调查结果显示,31.82%的游客认为参观的过程中方式单调、内容枯燥,缺乏参与性的体验活动,游客只能从简单的图片文字与壁画资料中了解党的革命发展史与新中国的诞生;南湖革命纪念馆所陈列的物品偏少,大量文字介绍很容易使游客产生视觉疲劳。还有30.3%的游客认为景区最大的问题是看点较少、重复率太高。红色旅游面向的群体是广大群众,革命纪念地、标志物等一般都比较简单、平实,长时间的重复游览极易使游客感到生硬乏味。因此适当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推出更多可参与性的体验活动、丰富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加大对红色文化的科学策划和包装显得尤为重要。

(二)调查结论

嘉兴市作为红色旅游革命圣地,在扩展旅游内容、塑造红色旅游品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一系列問题值得探讨:一是政府对红色文化的内涵宣传力度不够,游客对红色旅游了解程度不够深入,对其价值认知不够全面。二是从本市范围看,嘉兴市各红色旅游景区发展不平衡。从全国范围看,2016年起“上海—嘉兴—平阳”被列入国家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但是区域联动效果不明显。三是嘉兴市红色旅游的文化氛围浓厚,但在拉动景区消费、带动全市相关产业发展方面还有所欠缺。四是嘉兴市红色旅游景点建设规划与游客需求不对称,亟须改善。

三、推动嘉兴市红色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多方参与,共同推广,打造红色旅游

倡导多方参与、多主体参与,可以无形之中增强各个主体对于红色旅游的理解。[1]同时政府、景区、企业、广大人民群众等利用自身的优势,共同宣传红色文化,有利于扩大红色旅游的宣传面。如政府可以通过媒体、网络、举办活动、会议等机会,向外宣传嘉兴红色旅游文化;或者景区通过使游客收获满意的旅游体验吸引其再次游览,可以通过人际关系和口碑传播带来新的游客;广大人民群众也可以通过日常的社交,做嘉兴市红色文化的宣传者。多方参与、全民共同打造红色旅游,既有利于加深普通群众对红色旅游的内涵的了解,又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增强嘉兴市的红色旅游凝聚力,有利于嘉兴市早日成为红色旅游标杆城市。

(二)政府主导,联合开发,合作共赢

政府牵头进行科学规划,整合嘉兴市各红色旅游景点,打造更加丰富化、系统化的红色旅游路线,改变游客游览景点单一的现状。融合嘉兴江南水乡及盛产文人雅士的特色,打造多条精品旅游路线。红色旅游路线的建立有利于整合嘉兴市的红色旅游资源,带动目前游客量较少的红色景点,客源互送,打破嘉兴市各红色旅游景点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提高游客对嘉兴市全局的认识,树立嘉兴市红色旅游城市的形象。另外,嘉兴市红色景区也可以尝试与周边城市的其他红色景区开展区域合作,联合打造红色旅游路线,共同发展。例如可以借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上海、苏州等开展红色旅游合作,通过设计合理的旅游线,制定协调统一的发展策略,實现红色旅游全方位融合。[2]除了与周边城市联合,全国其他知名红色景区也是不错的合作对象,借助与其他景区合作举办流动展览,扩大嘉兴市红色旅游景区在全国的知名度。

(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注重品牌建设[3]

嘉兴历来就有“鱼米之乡” “丝绸之府”的美誉,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更有乌镇、西塘等江南名镇。因此嘉兴市红色旅游的发展可以考虑以自然环境为载体,“红”“绿”结合,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将红色文化与江南文化、民俗文化相融合,拓展红色旅游环境空间,扩充红色旅游活动内容。[4]同时嘉兴市也应结合地域特色,摆脱常规旅游纪念品的束缚,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纪念品,如南湖红船、南湖菱等纪念品,这些纪念品蕴含着丰富文化底蕴,同时寓意美好的祝福。政府可以以此为依托,打造嘉兴市南湖品牌,构建纪念品商店,推出具有地方特色、价格适中的纪念品,作为嘉兴的一张名片输出。

(四)丰富文化表现形式,走体验导向型红色旅游道路

红色旅游是传播爱国思想和新时代精神、具有政治教育意义的特殊旅游形式,但过分的严肃会减少对于游客的吸引力,因此红色文化应该在保持其原型的基础上,增加其表现力和展示效果、尽可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调动游客的兴趣。景区可以借助话剧表演、舞台情景剧、3D影像等方式,还原历史情景;举办研讨会、辩论赛、朗诵会等形式,让游客参与其中,激发游客了解红色历史、学习革命精神的积极性。丰富红色旅游的内容,使红色旅游不仅体现在纪念馆的参观、故地重游上,更多地体现在文化的表现形式上,如传统活动、红色歌曲、红船精神的学习等方面,增加游客认同感,让旅游者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通过亲自参与,感受红色旅游的魅力。

(五)引进社会资本,提高竞争能力

红色旅游具有开展革命教育、弘扬爱国精神的功能,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动红色景区的发展,使得红色旅游发展迅猛。但想要红色景区保持活力、持续发展,政府应适当放开对红色旅游的发展限制,推动红色旅游适当市场化。通过引进民间资本,提高社会参与度,推动竞争和创新发展,既为红色景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也可以通过市场竞争让其发展更有活力。乌镇就是通过适当市场化运作,使得景区发展更具活力的成功典例。政府可尝试创建以政府政策为主导、市场化运作为基础、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运作模式,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效结合,政府和企业各尽其能,共同推动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5]

(作者单位为嘉兴学院)

[作者简介:宋韶璐(1998—),女,河南登封人,嘉兴学院2016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在读。袁仕福(1971—),男,湖南邵阳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组织理论与创新。周嘉文(1998—),女,山东菏泽人,嘉兴学院2016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在读。刘珊珊(1997—),女,山东潍坊人,嘉兴学院2016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在读。郑秋扬(1997—),男,浙江绍兴人,嘉兴学院2016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在读。谢思琪(1997—),女,安徽亳州人,嘉兴学院2017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在读。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嘉兴学院校级重点SRT项目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谢秀华,林榕婷.福建省红色体验旅游探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0,01(4):33-37.

[2] 李春芳.甘肃省红色旅游产品开发问题探析[J].生产力研究,2013

(3):129-131.

[3] 蒋黎.打造红色旅游金字招牌——江西瑞金红色旅游业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J].时代经贸

(学术版),2007,5(7):123-124.

[4] 徐仁立.国外红色旅游发展的启示及其它[J].攀枝花学院学报

(综合版),2009,26(5):35-38.

[5] 周超,张娜,范斌.我省红色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初探[J].河北企业,2017(9):70-71.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品牌体验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年轻人渐成红色旅游主力人群
品牌包装设计中的色彩研究
从电影到品牌:看黄渤的“品牌化”之路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旅游经济
电子商务环境下品牌建立探讨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红色旅游市场营销与红色文化传承
信阳红色旅游带动6.5万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