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9-04-29 00:01赵春音
关键词:复杂性科学理论

【摘 要】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科学,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不仅引发了自然科学的变革,而且也日益渗透到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复杂性科学的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涌现性等特征以及协同学、混沌理论、突变论等分支性理论,为我们展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幅新图景。

【关键词】复杂性科学;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19)06-0002-01

自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首次作为一门学科建设以来,其在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作为新兴学科,学科基础薄弱、学科视野偏窄、思维方法单一等特点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的步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思想政治教育亟需吸取其他学科的概念、思想、方法乃至研究范式来为其注入灵感。在此方面,之前已有不少学者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如凌烨丽从生态学角度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1],刘钊从伦理学角度来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2],董雅华强调要重视交叉学科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文化社会学、哲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教育统计学等理论和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影响[3]。但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一些相对空白的领域——当代科学前沿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复杂性科学哪怕能有一些概念或方法的基本了解,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s),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不仅引发了自然科学界的变革,而且也日益渗透到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称“21世纪将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复杂性科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在研究方法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复杂性科学带来的首先是一场方法论或者思维方式的变革。虽然当代人们对复杂性科学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有学者认为尽管复杂性科学流派纷呈、观点多样,但是复杂性科学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可循:(1)它只能通过研究方法来界定,其度量标尺和框架是非还原的研究方法论。(2)它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分散在许多学科中,是学科互涉的。(3)它力图打破传统学科之间互不来往的界限,寻找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统一机制。(4)它力图打破从牛顿力学以来一直统治和主宰世界的线性理论,抛弃还原论适用于所用学科的梦想。(5)它要创立新的理论框架体系或范式,应用新的思维模式来理解自然界带给我们的问题。

一、复杂性科学的基本特征

概括而言,复杂性科学是指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超越还原论为方法论特征,以揭示和解释复杂系统运行规律为主要任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探究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科互涉”(inter—disciplinary)的新兴科学研究形态。其特征主要有:

1.非线性。

“非线性”与“线性”是一对数学概念,用于区分数学中不同变量之间两种性质不同的关系。苗东升教授认为,可以从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来认识和区分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从本体论角度来看,线性思维认为,现实世界本质上是线性的,非线性不过是对线性的偏离或干扰。非线性思维认为,现实世界本质上是非线性的,但非线性程度和表现形式千差万别,线性系统不过是在简单情况下对非线性系统的一种可以接受的近似描述。从方法论角度来看,线性思维认为,非线性一般都可以简化为线性来认识和处理。非线性思维认为,一般情况下都要把非线性当成非线性来处理,只有在某些简单情况下才允许把非线性简化为线性来处理。

非线性作用是系统无限多样性、不可预测性和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复杂性的主要根源。非线性思维是一种直面事物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复杂性、运用超越直线式的思维去力争更清晰的理解和把握认识对象的思维方式。不可否认,在认识简单的事物时,直线式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提高认识的效率,但是在认识比较复杂的事物时,如果单单为了追求一种简单性、便捷性、效率性、因果性,而抛却事物的复杂性,我们得到的会是一种“假象式”的认识结果。实际上随着我们的思维范式由线性(原子论、还原论)向非线性(系统论)的转变,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本来面目的认识就更加深刻。

2.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针对确定性而言的,是对确定性的否定。在近代科学发展史上,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自然科学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确定性的世界愿景,并且宣称在这幅愿景图中的空白之处或者不清晰之处只是暂时的,是等待人类去逐渐填充的领域。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系统科学中关于混沌现象的研究,却打破了传统科学中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截然分割的思想禁锢,并用大量客观事实和实验表明,正是由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事实上,许多学科领域关于“不确定性”的研究成果已经揭示了微观和宏观世界中不确定性的必然存在。如量子力学中的海森堡测不准原则等方法的提出,都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为“不确定性”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提供了准备条件。许多科学的成功正是由于科学家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利用不确定性。不确定性非但不是阻碍科学前行的障碍,而且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动力。科学是靠不确定性繁荣的。

3.自组织性。

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发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我们把这种无需外界控制和干扰、通过系统自身的调节和演化达到有序的特性称为自组织性,如达尔文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可以看成是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而达到的不同物种之间进化发展的自组织过程。

4.涌现性。

复杂性科学把系统整体具有而部分或者部分和所不具有的属性、特征、行为、功能等特性称为涌现性。也就是说,当我们把整体还原为各个部分时,整体所具有的这些属性、特征、行为、功能等便不可能体现在单个的部分上。

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有生于无”的论断,便是对涌现性古老而又深刻的理解和表达。复杂性科学家常借用“复杂来自简单”来表述涌现,认为复杂性是随着事物的演化从简单性中涌现出来的。虽然涌现性是整体的一种现象和特性,但是整体的现象和特性不一定都是涌现。由此可以得出,从部分本身的简单相加来推断、预测涌现现象是不可能的,涌现性是一个描述复杂系统层次所呈现的模式、结构或特征的科学概念。

二、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复杂性科学主要包括:早期研究阶段的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人工智能;后期研究阶段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等等。

早期研究阶段的一般系统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已有学者有所涉猎,如笔者就曾提出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造性教学系统”,[4]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如:课堂教学系统、学生实践系统、心理咨询与治疗系统、考核系统、信息反馈系统等等,各子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且系统与外界环境如社会文化环境、校园环境之间也存在着互动。该系统在使用过程中既可作为一个整体独立使用,也可作为一个子系统嵌套在其他教学系统中使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移植性、可分解性等特征。

近年来,“系统”的概念以及“系统”的思想与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尽管深度与广度还很不够。因此笔者在此进一步探讨一下复杂性科学的后期研究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影响,主要选取三个案例,即协同学、突变论、混沌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协同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协同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为共同工作。协同学是研究协同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协同系统是指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能以自组织方式形成宏观的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开放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主体、客体、环境等多要素或多个子系统之间的互动,是多个子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倾向于单个子系统的研究比较多,至于多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研究,由于缺少相关的研究机制,如对系统的自组织性、涌现性没有充分理解,因此往往只是流于表面的简单联系,缺少足够的解释性。

2.混沌理论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混沌理论(Chaos theory)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如:人口移动、化学反应、气象变化、社会行为等)无法用单一的数据关系,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之行为。混沌理论深切体现了系统的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涌现性等特征。

混沌理论是科学家在探索大自然规律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发现并提出的一种全新理论。混沌理论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以一种全新的不同于传统线性科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及人类自身。用混沌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心理复杂的现象,或将社会心理作为一种非线性系统去研究,诸如社会心理的内在随机性、初值敏感性、有序无序性等等,更能反映社会及群体心理的本质特征。因此,混沌理论作为一种具有普适性意义的理论,它不仅对自然科学而且对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教育主体、客体、途径与方法都无法用简单数据关系来描述,只能用非线性的模式来拟合,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心理、群体心理与学生心理。换句话说,受教育者的心理与行为方式与教育主体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在教育主体、客体与教育方法之间存在着多重反馈关系。在混沌理论视野下,非线性、随机性、涌现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途径与方法中都应有所体现。

3.突变论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突变论是研究客观世界非连续性突然变化现象的一门新兴学科,自本世纪70年代创立以来,十数年间获得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重视。“突变”一词,法文原意是“灾变”,是强调变化过程的间断或突然转换的意思。突变论的主要特点是用形象而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和预测事物的连续性中断的质变过程。突变论是一门着重应用的科学,它既可以用在“硬”科学方面,又可以用于“软”科学方面。

突变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依然在于社会心理、群体心理与学生心理方面,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对混沌理论的一种补充或混沌理论的一种极端情况,它为我们展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幅极限视野,即学生心理在外界环境或某种外缘下有可能发生某种突变,可能是往坏的方面也可能是往好的方面的突变,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而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确定性亦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将复杂性科学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些问题和难度,如复杂性科学往往是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往往对复杂的量化分析如非线性方程等十分头痛,难以深入涉猎,但这并不妨碍将复杂性科学的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另外,由于时间和研究深度的关系,笔者也许不能深入探讨复杂性科学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笔者只是想抛砖引玉,将复杂性科学这样一门前沿科学介绍给大家,以供大家了解并进一步深入分析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对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空间,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凌烨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2]刘钊.《伦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3]董雅华.“交叉学科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復旦教育论坛》,2014年2期.

[4]赵春音.“思想政治理论课创造性教学系统的构建”,《中国成人教育》,2009.24.

作者简介:赵春音(1973-),女,辽宁沈阳人,2001年获科技哲学博士学位,现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复杂性科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PFNA与DHS治疗股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应充分考虑医院管理的复杂性
直肠腔内超声和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