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立德树人在中学历史课堂落地生根

2019-05-04 13:56吴雪娟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落地生根中学历史立德树人

吴雪娟

[摘   要]十八大报告中,“立德树人”首次被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历史学科是“立德树人”工程中的重要学科。当前立德树人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处于缺位状态,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从加强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教育、全球视野下的公民教育三个方面进行路径探讨。

[关键词]中学历史;立德树人;落地生根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0-0066-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立德树人”首次被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即我们的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教育部筹划的“立德树人”工程特别把历史学科列入其中,可见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文科课程,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历史知识贯通古今、包罗万象,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浓缩,这就决定了利用历史学科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优势。

一、立德树人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缺位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或许是因为学校另有思想品德等课程承载着这方面的功能,因此其中并未明确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这是造成近年来德育在历史课堂中缺位的重要原因。

当今中学历史教材中涉及传统道德层面的内容很少,这就使得一些历史教师想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方面的引导时,往往苦于现有教材只注重知识的介绍而无从下手。这种情况,多少拉开了历史教育与现代人日常生活的距离。因为无论是爱国主义的激发,还是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关注的都是培养现代公民的大局观。这些固然十分重要,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历史人物在立身处世方面给后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事实上,这部分内容对普通的人伦日用,有着更为贴近实际的参考意义,也更易给人深刻的印象,并对当代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产生有益的教化。

清代学者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不管时代发展多快、社会变化多大,中华文明中的传统伦理道德永远具有教化意义。因为它反映的是人与人相处的智慧,如仁、义、信、廉、耻等道德理念,它更是维持社会几千年长期总体稳定与发展的内在法则。它虽然是某一时期的道德示范,但在今天社会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

習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他说:“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今天,肩负着立德树人重任的历史课堂更应该把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二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田慧生主任指出:“当前我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要抓好‘两个教育,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二是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核心的要求。”我们不妨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去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养分,实现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

漫漫历史长河中,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有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决心,有商鞅“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的觉悟,有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抗,有司马迁“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一言”的秉笔直书,有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志士风度……这些都是立德树人的生动材料,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只有认同、接纳、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热爱我们的祖国;只有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立德树人”。

(二)加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教育

回顾中国近代史,带给中国人的是屈辱、是血泪,更是觉醒和抗争。从一百多年前国门被撬开,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一寸又一寸的领土丧失,面对坚船利炮、山河破碎,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开始觉醒、开始探索、开始救亡。

在近代史的课堂中,最不缺的就是富有感染力的道德力量:邓世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悲壮,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黄埔军校里“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的觉悟,五四运动中“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热血……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加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以创新为导向,以过程和方法为载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历史教学还要担负起时代教学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也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教师不妨在一些重大节日或特殊日期,比如5月4日、7月7日、8月1日、9月18日、10月1日等,开展读书、讨论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加强全球视野下的公民教育

当前世界已经发展到全球化阶段,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是我们顺应时代要求的体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历史教育只是把“立德树人”局限为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传统的学校历史教育把本国历史的学习重点放在爱国主义方面,把世界历史的学习重点放在国际主义方面,这种做法显然是欠妥当的。

公民教育的对象是公民而非臣民,有学者提出公民教育至少满足三方面条件:“一是应以尊重人的主体人格为前提;二是应结合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来进行;三是应以唤醒人的公民意识、提升人的公民素质为目的。”全球视野下的公民教育要树立全球意识,拥有宽阔视野,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认识到各个文明都曾创造过属于它们的价值,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国家之间需要和平共处。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全球化的视角, 把中国史放到世界历史中考察。

总之,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新形势下的历史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更要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让历史教育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人类进步的艰辛伟大。在此过程中,如何使立德树人在历史教学中真正落地生根,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思索和实践。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田慧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5(1):3-8.

[3]  叶飞.公民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兼论公民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8(5):14-17.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落地生根中学历史立德树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风险均衡“落地生根”华夏睿磐受到热捧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顶层设计引项目“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