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衔接 润泽历史课堂

2019-05-04 13:56张灵敏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设问过渡隐性知识

张灵敏

[摘   要]课堂衔接是教学有效开展的助推器。在历史教学中,用隐性知识做衔接,利于铺设宽阔的历史视野;巧用过渡,能不动声色地融入知识结构;用精心设问做链接,能打造知识点间的逻辑关联;衔接好课堂生成,能助推深度学习的实现。

[关键词]历史课堂;课堂衔接;隐性知识;过渡;设问;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0-0070-02

课堂衔接,是指从上节课到本节课,从一个教学内容向另一个教学内容,从一个教学主题向另一个教学主题的转换。每节课都离不开课堂各部分间的衔接:良好的开头可以吸引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恰当的过渡能够让教学顺畅而不突兀;不失时机的提问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导向历史的逻辑深处……优化课堂衔接,能使课堂如行云流水般推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试图通过课堂衔接设计的优化润泽历史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一、用隐性知识做衔接,铺设宽阔视野

隐性知识看不见、摸不着,但对学生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学习铺垫。人教版必修历史教材采用的是专题型编写体制,所选内容围绕主题展开,限于篇幅,所设主题、主题中所选内容主要是重大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事件,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衔接、社会层面的观念变迁很少涉及。但未涉猎的隐性知识不代表与学习无关,用隐性知识进行适当的衔接与补充,也许可以拓宽历史视野,打通历史的隧道,助推新知的理解。

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的《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中,“华夏中心论”下的天朝上国观念就属于这样的隐性知识。由于学生对当时中国的思想状况不了解,对“华夏中心论”下的天朝上国观念一无所知,所以很难理解“师夷长技”主张提出背后,士大夫在鸦片战争后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所产生的思想震动,所经历的心理煎熬和可喜转变。有教师以此作为课堂设计的线索,将课堂设计为:“华夏中心论”概念——“华夏中心论”下的“悉夷”“师夷”(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华夏中心论”受到挑战(早期维新派)——“华夏中心论”的破产(康梁维新变法思想)。这样的设计,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置于近代中国思想状况的宏观社会现实之中,化解了学生接受新知过程中的突兀,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并通过课堂体系的重构让学生体会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阵痛,从而更好地理解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清楚了这种思想转变对中国整体变革的积极影响,同时增强了课堂的历史感。

二、巧用过渡,潜移默化知识结构

单个的知识点是孤立、杂乱无章而松散的,只有在特定的知识框架下才能焕发出生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课堂设计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利用过渡等手段,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促进知识体系的形成。

宋明理学这节课的哲学意味较浓,思想家的主张相对抽象,这对学生来说已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更不要说理学本身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及其不同了。在课堂设计时,学习完程朱理学后,教师可以用下面这段话作为过渡:

在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理学家也对一些具体问题产生了异议。南宋时期,一些儒学家如陆九渊等,在认同理学主流观点的同时,也不满意于程朱理学对“理”的探究方式的烦琐。相对而言, 这批学者更受到佛、道教强调个体修养作用这一思想的影响,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理”就是内在的“心”,提出了“心即理也”的观点。

这样承上启下的过渡于不动声色中起到了宏观概括的效果,在知识结构上突出了理学的两个分支,在知识理解上直击两大分支在探究“理”途径上的不同,让学生在庞杂的知识点中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从而推动了知识体系的建构。

三、用精心设问做链接,打造知识点间的逻辑关联

提问对教师组织有效教学,深化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精心设问,发挥问题在提升课堂质量方面的作用。

设计问题时,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最近发展区,同时还要注意挖掘教材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助推学生对历史发展逻辑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走向,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如必修一《国共十年對峙》一课,时间跨度大,实际上隐含着国共关系变化的形势下中共革命策略的转变和革命道路的选择,因此学生很难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课堂容易出现散而乱的状况。教师如果能在关键点通过问题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那么整节课之间的逻辑性和理解性就会增强。通过研究和剖析教材,我们发现,本节课其实主要围绕以下三个子目展开:

1.从大革命失败到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2.由城市暴动到工农武装割据;

3.由“左”倾错误到重新确立实事求是路线。

在宏观构架上做出上述调整后,在三个子目下面适时设计如下三个问题,可冲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

1.南昌起义是如何吸取大革命的教训的?

2.中共既然已经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为什么还是连遭失败呢?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

3.农村包围城市策略是否得到很好的坚持?如何纠正出现的错误(“左”倾错误),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

通过以上由浅入深问题的驱动,该时期中共革命策略的选择和革命道路的探索这一隐含在课程背后的历史发展逻辑和联系不断被发掘,学生不断被引向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思维也在不断的冲击中逐渐被打开,课堂浑然一体,效果水到渠成。

四、衔接好课堂生成,助推深度学习

说到课堂衔接,我们想到的往往是可以预设的知识传授过程中的衔接,而忽视了课堂生成或作业生成该如何衔接或处理。但正如叶澜教授指出的:“课堂应是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学生有其独特的观察、思考视角,对于他们率真的见解,如果我们能好好地发掘、利用,往往会成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为教学打开另一扇窗户,相反,如果置之不理,很容易错失推进课堂或研究深入的良机。

某教师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后布置的书面作业是让学生解读教材插图《孔子讲学图》。某学生写道:“孔子所独坐的床榻比地面高起很多,而弟子们则坐在他周围。孔子与学生还没有完全平等。……整体看来,学习气氛压抑,没有争论,说教色彩浓重。” 面对如此迥异的看法,该教师没有嗤之以鼻,置之不理,而是仔细研究了图片,鼓励学生与自己一起将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探究。教师和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对比图片,融汇历史学、文学、美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终于弄清楚图片的作者生于明代,他将明代的社会现实赋予了图片中的孔子。“一定时期的思想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道理使参与该主题研究的学生永生难忘。而之后,学生又拓展到欧洲学院图片的研究上来,相信不久之后,一个与东西方讲学相关的专题研究将让我们耳目一新。

一次意外的作业生成,由于教师独具慧眼而不露声色的衔接和处理,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获得了新的生命力——研究性学习的主题。研究性学习的推进和深度学习的实现,不得不说,这是有效衔接给予我们的意外馈赠。

课堂衔接是润滑剂,让课堂层层推进,连贯紧凑;课堂衔接是黏合剂,让课堂各个环节成为有机的整体;课堂衔接是助推器,将课堂学习推向深化和升华。让我们重视和研究课堂衔接,更好地发挥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   參   考   文   献   ]

[1]  朱可.历史解释是历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历史解释的内涵诠释与教学实施策略研究[J] .历史教学,2017(9):16.

[2]  丹东尼奥.课堂提问的艺术[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设问过渡隐性知识
新课标下中小学语文教学过渡与衔接的思考
灰空间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历史课堂的双翼:设问和史料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本细读
馆员隐性知识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