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思维写华章

2019-05-05 01:08张善存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盲从木心盲目

张善存

虽说作文的确是一门在可教与不可教之间的特殊学问,但是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翼,决不能不教,教“规范”而已;所“不可教”者,主要在于学以致用的能力,具体写作过程中到底会发生什么,谁都难以预料。因为作文是一篇合乎论说文写作规范而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常规写法的考场佳作。说它合乎规范,主要指它按照“引—议—联—结”的通常写法展开,而且审题准确,开篇引材料明观点,主体部分举例论证,不仅分析了为什么要“认清自我”,更重要的是阐释了该怎样做的道理,层层深入,行文流畅。说它有超越,是因为在合乎规范的同时,作者时有突破,多有一般考生不及之处,可圈可点之处甚多。概而言之,在考试的特定场合,能否打开思路,适度放开思维,不仅是考场作文成败的关键,更能看出一个同学写作水平的真实状貌。笔者相信,解读这样的作文无论是对老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写都有重要启示。毕竟,好作文是可遇不可求的。

下面笔者以前不久本地高三一次调考中老师们评选出的一篇考场优秀作文为例说明这一问题。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只青蛙听蚂蚁说高楼上有美食,就跟着蚂蚁蹦蹦跳跳上楼,爬到六楼,正好有一扇门开着,看到蚂蚁爬进去,青蛙也跟着进去,却大失所望:所谓美味的食物,只是地板上几粒可怜的剩饭。这时,一阵风吹来,门被关上了,蚂蚁叼起米粒,从容地顺着门缝爬走了,青蛙在黑暗中大喊大叫,却根本没办法出去。不知饿了几天几夜,门终于打开了,奄奄一息的青蛙赶快逃了下来,回头望望高楼,若有所悟地说:“一只聪明的青蛙,绝对不应该盲目上楼,我还是更擅长呆在池塘边捉虫子呀!”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思路点拨】

这是一则寓言类材料,作文自然不能就事论事,局限在蚂蚁和青蛙的故事里出不来,而不涉及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是写作该类文题的大忌。事实上,这类习作把握好材料的寓意是写对题的前提;否则,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作文难免偏题跑题,当然是出力不讨好的。

一般而言,不管何种类型的材料,抓住关键句关键词是审对题、立好意的第一步,把握寓言类材料自然也应遵循这一做法来思考。读这则材料可知,青蛙只是听说有美食就跟蚂蚁上楼而去,结果非但未能如己所愿,还差点丢了性命,这番遭际让它“若有所悟”:一只聪明的青蛙,绝对不应该盲目上楼,我还是更擅长呆在池塘边捉虫子呀!这句话无疑是写作本文的核心思考点,而其中的“盲目、擅长”则是该重点句中的重点词。围绕这一关键句,动笔前不妨思考:青蛙犯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为何盲从?怎样才能不盲从?它应该怎样去做?相应地,我们该如何理解人的盲从以及该如何避免盲从,那些不盲目的人和盲目的人有何不一样?……由此不难得出这样几个切合题意的写作角度:①做人做事不能盲从;②人应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③要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④认清自我,准确定位。

如此作文,才算审对了题、立好了意。然后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行文,既可写个人现象,也可写集体状态,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状貌,打开思路,写作者不难发现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生活中,“青蛙”现象多之又多。写作时,若能适当运用对比手法,从另一个方面再加以阐释,解剖现象,分析问题,自然更有深度,这就要看写作者的语文积累和思考能力了。

至于写“尝试、学会变通、口味不同追求不同、换个角度看问题、行动的力量、学会反省”等等主题的作文,应该说都是不合乎这道寓言材料写作题意的,也就是偏题或跑题之作。尽管这些角度多多少少都能和材料扯上点关系,但整体理解材料,不难感受到这些说法与材料的寓意隔了一层,隔靴搔痒,自然不能说到关键、击中要害。主要还是因为审题立意不能抓住重点,对材料的理解偏误而造成的。

【佳作展示】

认清自我,绽放精彩

杨 帆

青蛙没有认清自己所擅长的,而盲目跟从蚂蚁上楼,被关几天后恍然大悟:自己应该待在池塘里。在生命旅途中,我们应当认清自己而不盲从,把握好命运的缰索,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生命如水,有时平静,有时澎湃。认清自我,方能扬帆起航,开始新的旅程。

徐悲鸿幼时家贫,因想去“洋学堂”念书,向亲人借钱而无人援助,内心悲凉遂改名为“悲鸿”。他艰苦奋斗的一生恰如孤独的飞雁,却留给世人不尽的艺术财富。如果他就此打住,听从命运的安排,像大多数庸庸之辈一样随波逐流,中国画坛便不会有这样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但他变卖了自己所有的东西,毅然独自踏上了去北京的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梦在哪里,心在哪里,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并不属于那偏远的乡村。

赴京求学一举,正是他认清自我、把握命运的体现。非此,他不会取得这样百年千载的成功。

生命如茶,有浓酣的苦涩,也有沁人的甘甜。认清自己,方能鲲鹏展翅随风起,万里长城一梦遥。

木心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画家、诗人。文革期间,他受到迫害,折断了三根手指,文革后,他悄悄办理了出国手续,前往欧洲学习。本已五十多岁的他,尽可像大多数这个年龄的人一样在家尽享天伦之乐,安度晚年以度余生。他却不辍艺术追求,只因为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当为“美”而生,受艺术女神感召,他毅然离开故乡,从此开启了一段艺术人生。

杨丽萍说:“每个人生下来都有不同的意义,有人是为了生儿育女,有人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我是为了看看花朵怎样盛开,山泉怎样流动,云朵怎樣飘荡……”

木心老人不就是这样吗?劫后余生,甘心为艺术献身,为捕捉人世间最美的花朵,甘心像孩子一样将温情传遍整个世界。只有认清自己存在于世的意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实现自身价值,造福人间。

被誉为“学术超人”的于丹女士,盲目追捧大众口味,随波逐流,最终泛滥无味的心灵鸡汤招致人们的反感,落得自毁身价。这正是不能认清自我,盲从社会主流而迷失心性的体现。

碧云天,芳草地,让我们带着一颗澄净愉悦的心,认清自我吧。唯有如此,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才能绽放不一样的精彩。认清自我,心有所往,以清明之心敲击人生的黑白键,定能奏出人生的华美乐章。

这篇作文考场得分59分(内容20分+表达20分+发展19分),原文870字,书写漂亮,卷面整洁,因一处错别字被扣掉1分。它引起阅卷老师称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审题准确,表述精练

但凡材料作文,不管内容上理解的难易,总有个审题立意的问题。而本文作者在这一点上特别用心,不仅仅表现在作文题目上。单看第一段,似乎稀松平常,但若知本文是针对一则217字的寓言类材料进行的写作,便不能不为作者开篇便表现出的超强概括能力以及点题机智叫好。先用“青蛙没有认清自己所擅长的,而盲目跟从……在池塘里”一句42个字引述材料,再以“在生命旅途中,我们应当认清自己……精彩”39字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个开篇虽无“凤头”之美,但有实用之效,可谓精炼准确,干脆利索。比起那些照抄原材料,或者虽不照抄但引述偏离题旨、啰里啰嗦半天说不中要害的作法,这个开篇显见写作者的理解驾驭材料的能力,而后“在生命旅途中,我们……”之说,显然是点题之笔,转换自然,扣题巧妙,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深入论述拉开了架势。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写作者对自己要做什么心中有数,而不是像有些考生那样“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在考场上这一点最难能可贵。

二、分析得体,举例精当

一篇论说文的水准,主要表现在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但空口无据难以服人,所以恰当典型的事例必不可少。如果说本文中第一个事例——徐悲鸿的求艺经历——重在说明一个人怎样才能“认清自我,绽放精彩”的话,第二个事例——木心的艺术人生——则重在说明一个人为什么要“认清自我,绽放精彩”的道理所在。这主要体现了作者在分析问题上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这两层意思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文章没有生硬地讲大道理,也不是勉强地生拉硬拽,而是引述杨丽萍的说法巧妙穿针引线,这一做法不知要胜过多少长篇大论。而第8段的议论点题“木心老人不就是这样吗?……造福人间”,正与杨丽萍的说法一脉相承,同时又做到了自然引申,这种“借力打力”分析问题的作法无疑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值得学习。

至于文末第9段,援引于丹的事例从反面论述,成为正反对比的一个有力例证,作者完全是点到为止的。

一篇成功的论说文,必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顺序可以灵活安排,但是问题不容回避,那些隔靴搔痒或浅尝辄止,或者以例代议的作法,连最核心的问题都触及不到,“观点+例子”而已,很难说是议论文。

三、说理形象,议论精辟

说理文最忌生硬乏味,甚而至于强词夺理,即便所说再有道理,也难免令人生厌。作为论说文,本文在这一点上做得更为用心,不仅仅指第3段中叙述徐悲鸿名字的由来,第6段所讲木心文革期间折断三根手指的事,以细节传神,令人印象深刻;还有相应段落中“他知道自己的梦在哪里,心在哪里,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并不属于那偏远的乡村”和“他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当为‘美而生,受艺术女神感召,他毅然离开故乡,从此开启了一段艺术人生”这样的文字,夹叙夹议,不仅所写事例生动可感,而且文章主旨“认清自我,绽放精彩”由此得以具体化和形象化,不言题意而题意自明,不说观点而观点自见。

能够这样表述的文章其说服力和表现力自然不同一般,而这一点恰是很多考生忽视或不曾意识到的,自然也做不到,岂不知论说文之道正在这里。考场上那种只会“巷子里扛木头——直来直去”的说理方式,尤其要注意学习。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寓理于景,对人生深奥道理的哲思之所以亲切可感而非玄之又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说理的形象性和具体化,苏子自道其实也是写作之道。说理的形象性,说白了,其实是一个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四、情理交融,比喻生动

因为忙着赶时间,考场作文很难顾及许多。在考场上做到情理兼顾、手法多样,若非有意识而为之,殊为不易。请大家读一读本文的第2、5段便可看出作者的文字功底——

生命如水,有时平静,有时澎湃。认清自我,方能扬帆起航,开始新的旅程。

生命如茶,有浓酣的苦涩,也有沁人的甘甜。认清自己,方能鲲鹏展翅随风起,万里长城一梦遥。

尤其最后一段,“碧云天,芳草地,让我们带着一颗澄净愉悦的心,……定能奏出人生的华美乐章。”是总结,是点题,是深化,是号召,是升华,是鼓舞,是激励,是描绘,是比喻,也是抒情,是说理……

好文章,怎么说都不为过。而要写出好文章,离开平时的阅读积累和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固然是不可能的,但在考场上不能放开思维,不能做到“讀”以致用,置身其中,也是写不好的。本文作者杨帆同学在谈到自己的作文时,曾说到考前刚读过一篇徐悲鸿的文字,平时又比较关注文人墨客的故事,考试时一起聚于笔端,便按照我们平时强调的作文样式,一气呵成。大概这就是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吧。作文,并不是积累的越多写得越好,临场思维活跃和在场依题发挥至关重要。

[作者通联:山东滕州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盲从木心盲目
唱出她的新“声”
木心《从前慢》
张岪与木心
张岪与木心
盲目剃“满月头”可能对宝宝造成什么伤害
哲理思辨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作品推介
既不能崇洋媚外,也不能盲目排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