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师的情绪性工作分析

2019-05-05 08:07张鹏鹂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职教职业院校情绪

张鹏鹂

一、情绪性工作要义

美国社会学家Hochschild在1979年提出了情绪性工作理论(emotional work or emotional labor),她在对空姐等人际工作行业的工作进行研究时,发现员工在对客服务中,为了给客户留下某种良好印象,必须遵循情绪表达规则、标准化地表现合适的情绪。Hochschild提出三种情绪性工作策略:(1)被动深层扮演(passive deep acting),员工自然、真实地体验到所要求表达的情绪,不需任何努力。(2)表面扮演(surface acting):指员工控制情绪的可见部分(表现在外部且会引起交往对象注意)以达到组织的情绪表达要求,但个体的内部情绪感受并不改变。(3)主动深层扮演(active deep acting),指主动改变自己的情绪体验以“进入”要求表现的角色,需付出努力。

而后,随着西方社会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的“新经济时代”的兴起,近年来,情绪性工作研究领域已扩大到教师等职业领域。情绪具有感染性,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的情绪状态不再纯粹是“个人的事情”,教师的情绪表现会通过对学生的感染而产生一种“感染效果”。在教育行业中,教师为了满足教育要求而表现出的特定情绪状态,进行情绪性工作。Isenbarger(2006)对教师工作的研究发现,情绪性工作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自尊和认同感。

二、职教老师情绪性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职业教育正经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回应学生需求,为学生服务,对学生负责。教师情绪性反应的直接外在表现就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情绪表现等。于是,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情绪表达成为教师的重要工作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付出体力和智力的同时还被要求付出情绪。但是,目前职教老师对情绪性工作的认识有些不足,职教老师所付出的情绪性努力和所消耗的心理资源、付出的心理成本不能得到有效补偿,造成职教老师在情绪性工作的观念上不明确、行为上不积极,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职业院校师生关系紧张,要求情绪性工作水平较高

教育行业是一个情绪密集型的行业,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发生的直接交往与联系,称为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积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因素。相较于普通中学,职业院校师生关系矛盾诸多。职业院校大多数学生自控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业基础差、行为习惯不佳,学生普遍因自身非智力因素的不足而焦虑、迷茫。职业院校学生不佳的学习状态造成师生冲突频发,师生关系趋于紧张。职教老师的情绪性工作策略选择、情绪表现对师生关系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职教教师需要通过良好的情绪性工作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二)职业院校学生复杂,要求老师的情绪性工作更为复杂

职业教育是师生情感高交互的行业,职校学生成分复杂,单亲、留守家庭较多,学生一般都难以管理,职教老师往往会采取多种情緒性工作策略应对学生,情绪性工作压力较大,情绪性工作的强度远远高于普教老师。

一般情况下,教师是要求表示出温和而坚定的积极情绪。教师如果有正确的情绪表现,即使教师别的什么事情都还没有做,已经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引导,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教学活动的复杂性也要求教师因事而异的表达情绪,例如,当学生犯错时,教师要表现出严肃的表情,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得到教师的重视;当学生意外生病而迟到时,教师要表现出同情,安抚学生。在某些时候,由于学生的复杂性(如复杂的家庭情况等等)所限,学生的需要与实际可能满足的现实之间会存在一定差距,需要教师通过情绪性工作补偿学生不安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有些学生来自单亲家庭,学生与家长的期望有差距等情况,导致学生心情郁闷,甚至滋生厌学等消极情绪,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出现补偿心理,对教师精神性的引导要求会更高,要求老师尤其班主任提供像妈妈一样的情感补偿。教师通过情绪性工作可以安抚学生、补偿学生不安情绪,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同感。

(三)从新课程改革角度来看:新课程改革要求情绪性工作

当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逐步突出并强调了教师情绪情感因素的作用,如提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目标的有机结合,积极提倡认知与情绪的统一、体验教学等教学观念等。情绪情感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课程改革的情感态度目标应运而生,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情绪性工作效果等也有了明确的文件规定和理论界定。例如,大多数学校制定了明确的情绪表达规则以规范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情绪行为,如,“教态”等。

(四)从教师角度来看:情绪性工作影响工作满意度

目前的职业教育现状困难重重,某些人对职业教育不屑一顾,职业教育被“边缘化”时有发生,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增加了职教老师情绪性工作的压力。情绪性工作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情绪性工作增强了教学过程的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给教师身心健康带来积极影响。有效的情绪性工作可提高教学效果,赢得学生赞誉,进而得到学校的肯定和认同,使教师得到较多的肯定、奖励、尊重和提升机会。这会增加教师的自我成就感和工作满意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即更努力地工作、取得更好的业绩。

情绪性工作可能给老师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后果。情绪性工作,如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一样,需要消耗心理和生理资源。资源的消耗可以通过获得工资、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及社会性称许或支持的获得等方式获得补偿。如果教师的资源消耗得不到弥补,教师可能会减少情绪投入,不合适的外部情绪行为可能会对本人和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并且导致教师产生情绪衰竭,幸福感降低。Truta提出情绪性工作是导致教师职业产生倦怠的重要因素。职教老师强度较大的情绪性工作会给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带来消极影响。

三、提高职教老师情绪性工作的建议

职业教育老师不仅承受着传道解惑的压力,而且情绪性工作压力更为严重。本文期望从学校等层面加强对职教老师情绪性工作问题的关注和管理,同时推进和完善以情绪性工作管理为核心的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嵌入情绪性工作的管理策略,具体如下:

(一)对职教老师的表层扮演进行干预

在推崇教育、强调教育的社会氛围下,存在着职教老师工作量大、待遇不高,发展空间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上的反差、高精力投入与低成就感的矛盾,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职教老师工作的热情,容易使职教老师对自我劳动所实现的价值产生置疑,客观上导致某些情况下,职教老师使用表层扮演策略,而使心理矛盾加剧恶化。

研究表明,个体的情绪性工作水平是可以通过培训提高的。职业学校可以将情绪性工作培训纳入到学校培训计划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来帮助教师提高监控和管理情绪的能力,可以促使教师内化教学中的情绪规则,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調整自己的角色,减少教师表层扮演行为。职业学校在进行情绪性工作培训时,需要更多地关心新进教师的情绪性工作问题,引导他们更多地使用深层扮演或真实情绪表现。例如,进行教师情绪管理类的测评和培训,提高新进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认同。

(二)情绪性工作科学纳入绩效考核

职业院校在进行教学流程和管理措施设计时,需突出对教师情绪性工作的积极评价和主动关怀;在绩效考核中,突出教师情绪要素的价值。

1.将情绪性工作纳入绩效考核

目前,各职业院校仅仅将相关教学任务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唯一标准,忽视了教师的情绪性工作对完成教学目标的价值和影响。建立有效的情绪性工作组织支持可以帮助教师化解一些诸如师生冲突和信任减少之类的负面情绪问题。

2.根据岗位不同,设置不同的情绪性工作考核重点

例如,班主任和专职教师应该因岗而异,形成完整、科学、全面的考核办法。考核过程应针对教师情绪性工作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三)通过薪酬管理激励教师进行深层扮演

深层扮演能缓解压力、积累积极情绪,从而减轻了心理矛盾的产生。职业院校可采取有效的薪酬管理策略激发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情绪性工作策略。另外,教师在情绪性工作中需要不断消耗内心的情绪与心理资源,职业院校需重视对教师资源损失的补偿,采取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有助于对教师情绪资源损失的补偿,使情绪资本效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是师生情感高交互的组织,教师的情绪性工作水平不仅与个体心理情感因素和个体人格特质因素有关,更与学校对教师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和社会心理环境的塑造有关。职业院校要加大对其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新进老师的组织支持,建立基于组织支持的教师情绪性工作管理制度。

猜你喜欢
职教职业院校情绪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