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芍药汤保留灌肠应用于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2019-05-06 02:41刘艳红
广西中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湿热型芍药溃疡性

刘艳红

(浚县人民医院,河南 浚县 456250)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炎症性肠病,腹痛、腹泻伴里急后重等是主要临床表现,其中以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最为常见。目前西医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因此在临床采用西药治疗时存在诸多缺陷。中医药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已成为目前临床的主要方式之一,不仅对病情恢复具有一定的疗效,且副作用及医疗费用较少,得到了患者及家属认可[1]。本文采用加味芍药汤保留灌肠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旨在分析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 12月在浚县人民医院治疗的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共8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3~55(39.46±6.38)岁;病程 2~4(3.17±1.02)年。观察组 41 例,男 24例,女 17 例;年龄 22~56(40.15±5.27)岁;病程 2~5(3.46±1.3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西医诊断: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出现黏液脓血便,经过病理学检查及结肠镜检查符合《内科学》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2]。②中医诊断符合《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2009)》中湿热内蕴证型:腹痛,腹泻,小便短赤,里急后重,舌苔黄,脉弦数[3]。③患者年龄20~60岁。④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药物禁忌证患者。②患有结肠癌、细菌性痢疾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④心肝肾功能异常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美沙拉嗪肠溶片(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H19980148)口服治疗,每次 0.5 g(2片),每天3次,连续治疗30 d。观察组加用加味芍药汤保留灌肠治疗,处方组成:白芍20 g,黄连15 g,黄芩10 g,苦参 10 g,黄芪 10 g,当归 10 g,肉桂 5 g,大黄 12 g,木香9 g,槟榔10 g,炙甘草6 g。每天1剂,加水煎至药液150 ml,过滤药液装入输液瓶中,在灌肠前,将大便排空,将灌肠管插入肛门,控制后药液温度在37~38℃,灌肠后卧床休息2 h,每次1次,连续30 d。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根据《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4]。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结肠镜检查中未见溃疡面且结肠黏膜无异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但经过结肠镜检查发现有假性息肉或结肠黏膜有炎症。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查未见好转。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②炎性因子: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空腹抽取静脉血约5 ml,离心分离血清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查;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TNF-α、IL-6、IL-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但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6、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ng/L,±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ng/L,±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TNF-α IL-6 IL-8组别 n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1 135.28±14.02 45.33±7.26①② 169.34±15.20 68.52±6.11①② 270.37±14.27 168.48±10.17①②对照组 40 135.77±12.36 62.15±8.03① 168.19±18.88 123.49±16.78① 271.61±19.05 214.10±13.54①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可以发病于任何年龄段,其中中医证型以湿热型最常见。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异常与发病密切相关,体内炎症反应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进展密切相关,炎性细胞产生的TNF-α、IL-6、IL-8等炎性因子会促使患者机体内环境出现波动,并能引起机体组织产生炎性浸润,出现肠黏膜的炎性损伤,如肠壁溃疡等。因此在临床上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首要目的是抗炎,中药灌肠治疗已在临床有所应用,此治疗方式不良反应少,且可以促进药效的直接吸收,有利于临床效果最大化[5]。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西医病名,在中医学上并无此病名,但中医按其临床症状归为“休息痢”“痢疾”“泄泻”等范畴。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本研究患者均为湿热内蕴之象,中医认为此证型因饮食不当,致脾胃失衡,脾胃运化不畅,引湿热浊气壅滞于肠内,湿热下流大肠,损伤血络,搏结气血,脓血而生;情志不调,郁结于内,致肠道气机阻滞,血流不畅,致使肠炎生成。芍药汤最早出自刘完素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此方功效为清热燥湿、气血兼治、行气调血,是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经典方之一,笔者在经典方的基础上根据辨证进行适当加减。方中黄连、黄芩及苦参性味苦寒,归大肠经,清热解毒燥湿,苦寒止痢,可除其病因,三者合为君药。白芍养血敛阴,调和营卫,缓急止痛,辅以当归活血补血,不仅可行血自愈,且避免湿热邪气损阴耗血、热毒灼于肠络;黄芪为补中益气之药,以健脾补中,益气固表,提升元气;加之槟榔、木香行气导滞,使气血通畅,可达到“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效果,五药相配不仅可补气营卫,又能使气血舒畅,合为臣药。方中加肉桂以其温通属性,不仅防止呕逆,且利于芍药、当归行气、活血;而大黄可引火归元,增加君药的清热燥湿功效,以泻下通腑的作用,调畅肠道气机,排畅湿热,二者共为佐药。炙甘草可止痛缓急,调和药性,是为使药。诸药共用可达到去湿解热、调气行血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芍药含有大量牡丹酚等物质,槟榔中主要成分为槟榔碱,这两种物质能够对抗体内炎症反应,具有减轻疼痛、炎症等作用[6-7];黄芩的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解热的作用,有利于肠道恢复[8];苦参不仅能够清热解毒,其中所含的苦参碱对肠道炎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9];大黄能够清热解毒、抗菌,消除局部炎症,可直接作用于病灶[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加味芍药汤可提升本病治疗效果。另外对比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发现,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6、IL-8水平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以加味芍药汤保留灌肠可以使药液直接作用于肠道,发挥抗菌消炎的作用,从而降低患者体内的炎性因子水平。

综上所述,加味芍药汤保留灌肠治疗可促进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恢复,改善其炎性因子水平,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湿热型芍药溃疡性
芍药鲜切花 美景变“钱”景
陆抑非《芍药》
美丽芍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
芍药为谁生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理中汤加味寒温组方治疗虚寒兼湿热型胃痛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湿热型脂溢性脱发50例
不同温度退黄灌肠液治疗肝胆湿热型黄疸9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