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资源如何融入教学维度的“原理”课

2019-05-08 03:14王兆云
文教资料 2019年7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原理教学方法

王兆云

摘    要: 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直致力于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任何高明的教学方法都必须建立在对课程特点深度把握的基础上。“原理”课与其他公共基础课相比,体现为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与专业课相比,体现为特殊的教学内容、方法、目标和授课对象;与其他思政课相比,体现为较强的逻辑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关键词: 意识形态性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如何强化教学效果一直是高校思政课关注的核心问题。显而易见,身处信息化和网络化合流的现代社会,面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多面性,思政课已经不能再依靠单纯灌输了。强化教学效果需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实际,并结合大学生涉世未深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特点探究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多么高明的教学方法,首先必须研究本课程的特点。本文基于如何将影视资源融入教学维度,从“原理”课与其他公共基础课的对比、与专业课的对比、与其他思政课的对比等三个方面探析“原理”课作为普通高校公共必修课的鲜明特点。

一、与其他公共基础课相比,“原理”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按照普通高校课程设置,“原理”课与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课程一样,都是公共必修课,都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教学任务,具有公共性和基础性。具体而言,大学英语一方面帮助学生筑牢语言基础,掌握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国内各方面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而具备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学体育则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通过设置合理的锻炼项目,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升体育素养的目的。可见无论是大学英语还是大学体育,都通过知识教育提升个人素养。这是与“原理”课的相同之处。

“原理”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这是与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课程的最大不同之处。“原理”课是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浓缩与精华,已不是一门单纯的知识型课程,旨在通过详细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哲学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的思想变化,并发挥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详细讲,“原理”课在帮助学生把握自然发展规律的同时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把握认识发展规律的同时认识人与自身的辩证关系,在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认识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并逐步学会运用哲学辩证思维正确思考自己在学习、生活、思想中遇到的问题,并逐渐变得理性、智慧,特别是当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用哲学智慧确立自身的基本立场及确立自身在社会立体结构中的定位,并能够在恰当时机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在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不改初心。这是“原理”课对学生思想状态发挥导向功能的具体体现。我们需要理解,这种导向功能不能依靠外在力量强制进行,而要引导学生在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等哲学思想时,自主自觉认同与践行正确“三观”。这是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课程不具备也不能发挥的功能。

基于以上“原理”课与其他公共基础课相比的分析,在选择和运用影视资源时不仅要注重知识论,更要注重方向論。

二、与专业课相比,“原理”课具有特殊的教学内容、方法、目标和授课对象。

提高“原理”课的教学质量,还需要全面分析与专业课的区别。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及授课对象等方面。能否全面把握这些区别,直接关系到能否强化教学效果。

首先,从教学内容看,专业课的内容相对单一而“原理”课的内容复杂且跨度大。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基本属于相对固定的、相对单一的关于外在之物的知识。注重实际运用、注重解决具体问题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要求。如,学物流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物流的具体环节与实际运作等具体的可操作知识,而不思考人的本质等根本性问题。与专业课相比,“原理”课虽然章节较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共8章),但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学科领域,内容丰富且跨度较大。在实际教学中,两个方面的困难尤其明显:一是教学时间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二是不同内容间的衔接过渡的问题。

其次,从教学方法看,“原理”课强调抽象与“寻根式”的追问。理论课第一要求是任课教师将整个理论体系内容进行全面、详尽地传授。但由于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较多,再加上概念只能从哲学的语言框架中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会体现出较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这显然难于对一般理论课中理论的理解与把握,与学生的接受意趣有一定距离。尽管高校在教学中已全面采用多媒体,也开发了MOOC,也鼓励学生去中国慕课、超星等平台学习相关内容,教学内容的表现日益丰富多样,但因为内容的难以理解性,不可避免会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趋势。

再次,从学习效果看,专业课“立竿见影”而“原理”课则显现滞后性。如果学生结合实践认真学习,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可以说立竿见影。但是,“原理”课的学习效果往往表现出滞后性、差异性。在教学实效性的评价中,由于不懂得这一特点,往往给出实效性较差的结论。原因是一些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期间或刚结束不久,思想行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认为任课老师没有尽职尽责。但实际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现在大学生基本都是人生阅历相对单纯的“95后”“00后”,他们不明白人生就是不断把握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的历程,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自身、对社会、对世界的认识都在不断深化中。“原理”课不仅高度浓缩了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哲学家们的关于人与自身、自然和世界关系的一系列思考,更是众多哲学家人生阅历的浓缩。因此,具有前瞻性、超前性的思考难以和大学生的单纯人生阅历产生共振,当然会感到“原理”课空洞无用。

最后,从授课对象看,“原理”课授课对象人数众多且复杂多样。“原理”课作为公共必修课,授课对象是学校中同一年级中所有学生。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因此同一个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甚至在同一班级内文理兼有。专业课的授课对象相对单一。

综合以上“原理”课与专业课相比的分析,在选择和运用影视资源时不仅要概念化与通俗化相结合,而且要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三、与其他思政课相比,主要体现在“原理”课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原理”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学会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实现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质的提升,以此回归生活指导生活从而完成思想飞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国家解放而浴血奋战的艰难历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尽管都是理论课,“原理”课由于教学内容丰富、基本原理多等特点使其显示出不同于其他三门思政课的逻辑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就逻辑性而言,整个“原理”课的内容逻辑结构严密,是一块整钢。从内容上讲,“原理”课包括四大部分。绪论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产生条件、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着重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处于理论基础的地位。政治经济学是主要内容,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和纲领,在研究社会主义发展及规律的基础上,科学预测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之间推理清晰、脉络分明、结构严密,相互印证、相互贯通,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就层次性而言,“原理”课是有层次结构的系统整体。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看,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必须把握它的层次性。一方面,要更好地“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1]。另一方面,要分清基本原理存在的具体时空范围和条件。以此为标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致分为如下层次:第一层次,揭示整个客观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二层次,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原理,这里包括阶级社会和无阶级的社会形态;第三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诸多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和中国当前实际相比已大相径庭,我们的出发点是中国国情,因此,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必需且重要的。这些原理产生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长期坚持而不放弃、必须坚持发展而不固守。

综合“原理”课与其他思政课的分析,在选择和运用影视资源时要将部分论与整体论相结合。

概而言之,“原理”课是一门具有强烈意识形态性、鲜明通识基础性和突出邏辑性层次性系统性的课程。集政治性、公共性、基础性、理论性于一身,决定着“原理”课教学在选择影视资源时要注意知识论与方向论相结合、概念化与通俗化相结合、部分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54.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原理教学方法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