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创建国家基地的实践研究

2019-05-09 03:36健,熊焰,陈
四川体育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体校无锡市后备

张 健,熊 焰,陈 立



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创建国家基地的实践研究

张 健1,熊 焰2,陈 立3

1.江南大学体育部,江苏 无锡,214122;2.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3.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江苏 无锡,214072。

“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称号是国家体育总局对全国业余体校等训练单位授予的最高荣誉。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创建国家基地的实践工作进行研究,认为通过创建国家基地的迎评工作和整改实践,无锡市体校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学校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发展,为我国优秀运动队培养和输送了高质量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

国家基地;基地创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体育运动学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实施国家奥运战略后备人才精品工程,全面提升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适应新时期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国家体育总局以奥运为周期,在全国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中开展一轮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以下简称“国家基地”)的认定工作[1]。在4年的周期内,国家体育总局每年给予国家基地学校适当的资金投入,这些学校所在的省、市、区体育行政部门也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进行配套投入,并且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学校改善训练、科研、教学等条件。

在近三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体育健儿中,有90%以上的运动员是来自国家基地的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2]。实践证明,我国竞技体育长期以来实行金字塔型的“三级训练体制”,而作为“塔基”的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是为国家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来源,国家基地学校已经成为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和输送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渠道,成为“举国体制”培养精英体育人才的重要场所,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

国家基地的认定工作有效激励和调动了各省市开展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已经成为全国业余训练工作的重要抓手[4]。在最近两轮的国家基地认定工作中,江苏省被命名为国家基地体校的数量均居于全国首位。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以下简称“无锡体校”)先后于2008年和2012年,连续参加了这两轮的国家基地的创建和认定工作,并且2008年第一次参加即以总评98分的成绩被命名为国家基地,2012年再次参加则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免检单位而直接获批国家基地称号(自评得分为99.5分);另外,还多次被江苏省体育局评为江苏省羽毛球、田径(短跨、跳高)、体操、足球和篮球单项基地。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无锡体校创建国家基地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示范性。

为此,对无锡体校进行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并将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以期通过对其创建国家基地的经验进行总结,探索提高基地学校日常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以学术研究成果的形式向全省乃至全国各级各类体校推广应用,为其他地级市、县级市业余体校创建国家基地的实践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参考,为每一轮国家基地认定办法的改进及提高其合理性和操作性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国家基地体校-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调查对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工作的有关专家,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的教练员、管理干部等人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国家体育总局、江苏省体育局、无锡市体育局、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以及江南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和网络期刊等,查阅国家基地的认定、建设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1.2.2 专家访谈法 编制“无锡体校创建国家基地的实践研究访谈提纲”,对国家基地的创建和认定工作的相关领导和专家进行访谈。

1.2.3 问卷调查法 编制“无锡体校创建国家基地的实践研究调查问卷”,采取现场发放、直接回收问卷的方式,对无锡体校的训练管理人员、教练员、文化教师等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

1.2.4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和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并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

1.2.5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分析的方法对以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依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无锡体校的概况和基地创建目标

2.1.1 学校概况 无锡市政府于1956年创建了无锡市业余体校,1979年创建了无锡市梁溪中学,1987年创办了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坐落在无锡市体育中心内,学校占地面积55 312m2,建筑面积35 360m2,专项训练器材及辅助器材齐备、充足、先进,教学配备了51台计算机,以及音乐室和实验室等专用教室与设施设备,从而形成了体育运动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一体化的训练教学管理体制,肩负着代表无锡地区参加省运会、各项目年度竞技体育比赛,以及为国家和各高校培养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和优秀运动员的任务的体育中等专业学校。

几十年来,在无锡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下,在无锡市体育局、无锡市体育场馆与训练管理中心的监管下,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无锡体校在文化教育、训练竞赛、术课教学、科研和后勤等方面的管理水平、软件和硬件的建设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校的办学经验不断丰富,办学条件日臻完善,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先后培养出了乒乓球世界冠军蔡振华、惠钧,羽毛球奥运会冠军顾俊,体操世界冠军吕博,跳水世界冠军石磊,射击世界冠军孟刚、徐忆敏、丁峰、袁静、吴潇、杨曾、吴艳、万翔燕,短道速滑世界冠军孟晓雪,击剑世界冠军蒋科律,散打世界冠军钟妍等16名世界冠军,以及女篮运动员卞兰,田径运动员李高波、林向前,女足运动员翁晓洁、翁新芝,现代五项运动员刘周,体操运动员吕博等一批著名国手。学校先后向省体校、省优秀运动队、解放军队及全国各大院校输送了大量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了运动健将180多人,一级运动员近2000人。学校为无锡竞技体育争得了荣誉,也为江苏省和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树立全新的训练和教学理念,确定科学的奋斗目标,是办好一所体育运动学校的关键[5]。无锡体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根,选材育人、育人夺标”的办学理念,“创办体育特色,打造竞技品牌,注重教育质效,造就复合人才”的办学方向,以“实学、开放、合作、争先”为学校校训,以“学练为中心、德育为先导、科管为支撑”的指导思想,坚持把学校的发展作为“兴校育人”的第一要求,坚持以《2008年奥运会争光行动计划》、《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及《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育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以“竞技体育和社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做强优势项目,打造项目品牌”为重点,实施“品牌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全方位优化和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近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些政策制度有力地推动了体育后备人才效益工作的开展。

2.1.2 创建目标 无锡体校以建设“国家基地”的标准为准则,以争创全国一流体育运动学校、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和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根据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关于开展“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体竞字[2006]7号)、《关于印发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的通知》(体青字[2012]8号)的精神,结合“国家基地”认定工作具体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分别对2005-2008年、2009-2012年两个奥运周期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资料整理和自我剖析,对申报“国家基地”的相关资料,以及对迎接国家体育总局检查认定的必备资料做了详细分析和认真准备,依据“国家基地”的认定办法、认定条件、认定实施细则进行了对照和自评,在确认已经达到了申报的必备条件(即:认定满分分值为100分,总分值必须达到优秀标准90分;大赛成绩分值必须达到40分;基本条件和训练过程的得分超过权重90%以上;学校符合分类定位标准,符合规定开设的奥运项目数和运动员,符合教练员和运动员人数的比例标准;学校必须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应具有当地编委审批的行政人代码等)的前提下,决定首次(2008年)和再次(2012年)参加“国家基地”的创建和认定工作,并且分别以优异的成绩和免检的资格而获批“国家基地”称号。

2.2 基地创建的管理人员和教练员情况

2.2.1 管理人员 学校现任校级领导(校长、书记、副书记、副校长)有7人,其中仅1人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他都是本科学历;55岁以上的4人,40多岁的3人。其他管理人员还缺少硕士研究生学历(截止2016年1月),本科学历的居多(见表1)。(注:2008和2012表示奥运周期,以下同)

表1 管理人员的学历情况

调查发现,在104人的调查对象(教练员49人、教师35人、除校级领导之外的管理人员20人)中,有56.73%的对校级领导的管理水平持肯定的态度,有31.73%的认为校级领导的管理水平一般,但也有7.69%的认为较低(见表2)。访谈发现,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在任职前后的培训机会不多,主动学习的能力不够,是导致其在领导力和管理才能方面较薄弱,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系统开放和科学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

表2 校级领导管理水平的情况

2.2.2 教练员 教练员的学历层次、工作态度和综合能力是影响学校的后备人才培养效益和业余训练水平的重要因素。业余训练工作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业务水平高的教练员队伍。

无锡体校通过两轮的国家基地创建工作,教练员的学历层次明显得到提升(见表3);两轮职称比例变化虽然不大,但都满足了基地认定的要求(见表4)。

表3 教练员的学历情况

表4 教练员的职称情况

调查发现,教练员的科研介入训练(见表5)和发表论文(见表6)的比例都有所增加,但仍有半数以上的教练员存在靠经验训练的思想,通过身体机能、形态等测试手段来监控训练的意识不强,两个奥运周期未曾发表论文,仍然存在“重实践,轻科研”的情况。

表5 教练员的科研介入训练情况

表6 教练员的论文情况

教练员只有付出很大的心血,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竞技体育成材率低、运动员淘汰率高的现实,使得教练员付出的劳动与得到的回报不成比例[6]。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教练员认为目前的收入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相比较偏低(见表7)。

表7 教练员的收入与当地消费水平相比较的情况(N=49)

当前业余训练不考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周期长的规律,“重金牌,轻过程”“急功近利拿金牌”的思想给了教练员巨大的心理压力。教练员常年在高压下工作,生活紧张,身心疲劳,幸福感降低,不利于调动工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调查发现,有93%以上的教练员感觉工作压力很大(见表8),有65%以上的教练员自认为工作满意度一般、较低或很低(见表9)。

表8 教练员工作的压力情况(N=49)

表9 教练员工作满意度情况(N=49)

访谈发现,个别教练员为了完成领导下达的招生任务指标,采取了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选材方式,即凭教练员主观经验选材,从而达到不影响自己年终的工作绩效的不良现象。这种片面性、盲目性的思想的存在,既是一种生源匮乏所迫,也是一种现实利益驱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

2.3 基地创建工作的两个阶段

2.3.1 迎评阶段 国家基地的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了训练、教学、后勤、管理等方面的工作[7]。无锡体校把基地争创工作作为加强学校基础建设、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整体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增强自身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机遇。2007年初,无锡体校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有关国家基地认定工作的精神,对照认定条件,综合分析学校实际情况,决定首次参加国家基地的认定和创建工作。但是,作为首次参加国家基地创建的学校,无锡体校与上一轮已经成功创建基地的江苏省内其他学校相比,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是缺乏的。

学校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内部和外部系统间的信息资源的畅通和发展空间的拓宽是其提升办学层次的重要载体。无锡体校成立创建国家基地领导小组,将国家基地创建工作列入年度重要工作,在学校年度训练竞赛工作会议上积极动员;安排人员(甚至申请旁听名额)参加由江苏省体育局组织的各类有关国家基地创建工作的会议和培训,及时了解和学习创建工作的文件精神和认定要求;学校领导带领中层管理干部和基地创建小组成员向周边省市兄弟单位学习,邀请国家基地认定工作组专家成员(姚实等人)来学校指导工作,直接获取创建的思路和经验;通过多渠道、多人员、多方面的学习,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将国家基地创建工作层层分解,设计创建工作倒计时表,责任到人,确保落实。

以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青少年体育司的有关领导为组长的国家基地统评专家组对学校进行实地统评认定,在听取汇报、审阅材料、实地考察、抽查测试、走访座谈的基础上,形成认定工作反馈报告。无锡体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中一致认为,统评专家组在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对于学校随后的整改和完善工作,对于学校进一步提升训练、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都有着指导意义。

2.3.2 整改阶段 国家基地创建工作的最后阶段是整改工作。这一阶段往往是创建工作中容易被忽视或弱化的阶段,也是创建学校容易产生“重迎评、轻整改”不良倾向的阶段。无锡体校针对统评专家组的反馈意见,及时召开学校行政工作会议,逐条对照,反复讨论,统一思想,提高对基地认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认定文件的学习,加深对条目内涵的理解,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整改措施。

业余体校的发展和基地称号的取得是所有教职员工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无锡体校校级领导在加强自身多方面学习的同时,带动学校全体人员学习,注重提高教练员训练计划的撰写水平和实践能力,支持教练员在职函授或者进修,选派教练员参加国内外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学校先后安排游泳、足球、篮球、武术、柔道等队出访美国、日本,以及日本青少年体育代表团来学校访问等,这对教练员和运动员来说都是很好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为弥补一些项目教练员队伍和业务水平等不足,学校引进或返聘惠钧、陈钰萍、白连生等以及克劳斯(德国)等国内外高级教练员,聘请汪义顺等外单位的退休教练员。学校注重加强过程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秩序的规范化管理,重视运动员文化学习和思想教育及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制定奖励措施以激励运动员训练、学习两不误,把学生文化学习情况与领队、教练员、教师的工作实绩挂钩,纳入考核范围[8]。

无锡体校在充分发挥地市级体育科研所资源的同时,主动寻求本地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联合申报体育科研课题,共同举办各种体育培训项目;组建了由教练员经验选材和科研人员科学选材有机结合的选材小组,促使教练员采用经验目测与科学测试相结合的选材办法,严把运动员招生关;要求教练员把执教思想、人才输送和比赛任务完成的好的方法、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后备人才成长过程等内容做成电子文本存档,为后续的执教者和运动员留下史料和参考。

无锡体校和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与无锡海韵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私企)、无锡市体育局、无锡市新区教育局等多家单位合作,共办棒球、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和花样游泳等试点培训项目。利用体校运动队的优势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运动训练、人才培养、输送和就业等过程,借助新闻媒体加大对体校运动队的报道的力度,实现了多渠道资助和多方面宣传,实施传统项目学校与重点项目学校合作,与企业联合办赛,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

总之,无锡体校坚持以训练工作为核心,抓住机遇发展,坚持改革创新,拓宽发展渠道,激励全员参与,加强财务预算和使用管理,优化训练和教学条件,增加科研和管理等人员的配备,提高规范化管理和科学化训练的水平[9]。

3 结 语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训练、参赛、输送和管理等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是各基地体校的最高目标。通过两个奥运周期的国家基地创建工作,无锡体校提高了对培养和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更新了办学观念,开拓了办学思路,统一了思想,加大了投入,扩大了影响,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发展,以其创建实践成果验证了国家基地认定工作的重要性,体现了国家基地创建工作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中的一项“强化一流,扶强扶优”的系统改革和系统建设工程;以创建为契机,做到了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全员参与,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规范管理;通过组织学校自评和参加江苏省体育局复评,健全了目标管理机制,明确了创建目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项目协调发展,探索科学训练方法,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服务意识强的训练、教学和管理队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训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了训练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切实把国家基地创建工作的整改阶段作为巩固创建成果和发挥长效作用的重要阶段,坚持“以评促进、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工作原则,积极建立和完善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真正把整改工作落实到位,求得实效,使训练和教学质量跃上了新台阶,促进了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1] 张 健.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规范化建设长效机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2] 张 健,江海林,熊 焰,等.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1):139~144.

[3] 张 健,江海林,熊 焰,等.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规范化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09):41~44.

[4] 张 健,陈 立,熊 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长效机制运行对策研究[J].运动,2013,(21):1~3.

[5] 钟秉枢,张莉清,高 峰,等.我国竞技体校发展的SWOT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同,2012,35(06):6~13.

[6] 魏 烨. 教练员工作压力、社会支持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01):76~80.

[7] 樊启学,张 健.系统科学视域下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15,(02):33~35,50.

[8] 胡 惕,姚 蕾.当代我国学校运动训练发展路径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2):102~109.

[9] 王 芬,吴希林.借鉴经验、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中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比较及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04):1~6.

Research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Base for Sports school of Wuxi

ZHANG Jian1, XIONG Yan2, CHEN li3

1.Sports department of Jiangnan University, Jiangsu Wuxi, 214122, China; 2.P.E. Colleg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dong Guangzhou, 510006, China; 3.Sports school of Wuxi, Jiangsu Wuxi, 214072, China.

The title of “National High-level Sports Reserve Talents Base” is the highest honor awarded by the State Physical Culture Administration. The training of teenagers sports reserve talents is a long-term systematic project.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expert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Study the practice of the establishing national base for sports schools of Wuxi, Think that Wuxi sports school through greet assessment work and Rectification practi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base, has perfected rules and regulations, the long-term mechanism for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has been established, has promoted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have trained and delivered high-quality young sports reserve talents For the excellent sports teams of our country.

The national base; Base establish; Teenagers; Sports reserve talented person; Sports school

1007―6891(2019)02―0009―04

10.13932/j.cnki.sctykx.2019.02.03

G808.192

A

2019-01-10

2019-01-2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系统科学视域下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研究”系列成果(二),项目编号:14YJA890019;无锡市体育局2014年度体育科研课题“无锡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研究”,项目编号:WT1402。

猜你喜欢
体校无锡市后备
无锡市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清零行动”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无锡市刚柔并济治理重大事故隐患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业余体校击剑训练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