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凭借 促进诗歌阅读共生

2019-05-09 03:28徐林娟
考试周刊 2019年34期
关键词:阅读诗歌

摘 要:教学凭借就是支撑并推进课堂教学与学习的教学设计,它是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共生理论是黄厚江老师本色语文的教学主张,可以卸掉课堂教学的各种矛盾,改善课堂教学的状态,指导我们的一些教学行为。适度的巧用凭借,能有效地促进诗歌阅读的共生。巧用凭借激活课堂,达到文本、教师、学生间共生共长。

关键词:凭借;阅读;诗歌

一、 凭借朗读感受,诱发情感共生

新课标要求:诵读优秀古诗文,注意诵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并对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加以鼓励。凭借自身体验和知识储备,和文本对话,从而生成对文本的初步体验和理解。笔者在教学南宋词人《破阵子》一词时,从学生的朗读初感切入,实现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生。

首先,同学们自由朗读《破阵子》,老师提出具体的指导和要求。同学们自由地此起彼伏地朗读。然后老师提问:同学们都认真地朗读了诗歌,请同学们说说朗读的感受。许多同学都由题目“赋壮词”,回答了“雄壮”一词。也有人回答“悲壮”。老师没有肯定哪个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在下面的课堂进程中,自己找答案。

在初读诗歌时,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是为了让学生交流阅读初感。这时,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是肤浅、不全面的,是学生对诗歌认知的初步体现,从阅读感受步步深入,尊重了学生的阅读初感,吸引学生进入诗歌情境,唤醒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以及由外而内的感动,然后外化为对文本的研读。而研读文本的感受又能内化为内心情感的理解。这样阅读感受、文本阅读双向串行,让学生自由地穿行在诗歌中,实现了文本、读者和诗人的情感共生。

二、 凭借图画艺术,产生言意共生

诗歌是文字的艺术,是作者情感的结晶。诗歌是由一个个物象组成,从而构成美妙的意境。在阅读诗歌时,巧妙地凭借图画艺术,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在文字和图画间穿行,用图画的桥梁将诗歌的言与意连接起来,从而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作者的感情,因言品意,因意悟言。

当学生已经初感受到诗歌中的雄壮或悲壮时,教师就和学生一起走进文字深处,品读壮词,让同学们找出雄壮之处:分麾下炙、翻塞外声、沙场点兵、战马疾驰、弓如霹雳。这些画面可见雄壮。此时筆者用PPT投影一组塞外战场图,让学生从图片中深入领略雄壮之景。接着让同学们品读悲壮之处,同学们找出了:醉里看剑、梦回战场两个画面,并分析说:刚才的雄壮之景只是作者的想象,实际作者在上饶赋闲,无法施展抱负,却又渴望驰骋沙场、杀敌立功。笔者问同学们,如果把诗人画入刚才的图画,你会怎么设置。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有人说:让诗人正在战场杀敌,一圆他的梦想:有人说:让诗人遥望上面的图画,暗指遥不可及:有人说:把上面的图画作为背景,把白发诗人作为主角,就是想杀敌立功却早生华发,壮志难酬。

最后总结板书时,又是以宝剑形状进行板书设计,既总结了诗歌内容,又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借助宝剑这一图片引导学生把握诗人醉时宝剑出鞘、驰骋沙场、杀敌立功,现实却是早生华发。在这强烈的对比中,学生更能深入地体会流淌在文字间烈士暮年的悲愤和英雄壮志未酬的悲痛。巧妙地实现学生、文本、诗人之间的言意共生。

在课堂上进行组合图片、图形板书等借用图画凭借的课中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内容,感受文本意蕴、理解作者情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实现了言意共生。

三、 凭借背景资料,实现生本共生

诗歌的语言凝练蕴含深意,阅读诗歌时,适当地凭借一些背景资料,有助于引领学生从文本表层的认知逐步走向深层的理解。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决不能在语言表达层次就戛然而止,应该是适当通过补充写作背景、作者资料,去探究诗歌深层的意蕴,透过文字的表层,找寻隐含其后的作者的心灵密码,从而感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笔者在教学《破阵子》时,在引导学生品读“壮”时,穿插介绍了“铁血将军辛弃疾”的背景资料:

少年时:目睹金人恶行,立下了报国雪耻、恢复中原的志向。

21岁时:投笔从戎,从军杀敌。

23岁时:集合突入军营,生擒叛将,智勇双全,气吞山河。

背景资料介绍了辛弃疾“壮”行,与《破阵子》中战争场面相照应,从而更能品读出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但这仅仅是字面的意思,如果诗歌只读到这儿,那么隐藏文字下的深情就被读者忽略了。因此笔者就穿插了“失意词人辛弃疾”的背景资料:

南归以后:受压抑排斥,不被重用,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报国之心无处施展。

42岁~68岁:江西上饶的农村中度过,忧国忧民的热忱,寄托在词里。

一生:“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一代王佐之才,以爱国词人终老。

两则背景资料,在把“铁血将军”和“失意词人”;理想和现实巧妙地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明白“醉里梦中”渴望驰骋沙场的雄心,以及曾经驰骋沙场的快意;与“可怜白发生”的岁月蹉跎,白发丛生的失意形成对比,从而让学生解读了作者的心灵密码,作者借此回忆了叱咤风云的战场生活,是雄壮的。但现实却只能在醉里梦中才能宝剑出鞘,战马奔腾,但又白发丛生。是何等的悲愤,何等的悲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品悟了诗歌的内涵。实现了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共生。当然,这儿如果再插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及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资料。学生们更能明白,这不仅是辛弃疾的悲剧,同时也是廉颇、陆游的有识之士的悲剧,是这些有识之士在封建时代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四、 凭借音乐作品,深化情意共生

在古代,音乐和诗歌密不可分。配乐朗诵是文学和音乐的巧妙融合,给人愉悦和共鸣,更能熏陶课堂的意境,使学生沉浸诗歌的意境中,与课堂水乳交融,如闲庭信步般进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

当学生已经很好地把握了诗歌的内涵,品味作者情感,品读出在广阔的背景中蕴含的凄凉,雄壮的气氛中饱含的悲伤。此时PPT播放音频《古筝 十面埋伏》激昂带着悲壮。学生跟着音乐背景再次品读《破阵子》,学生沉浸在音乐中感悟悲壮之情,徜徉在文字的魅力中体验作者的满腔悲愤,完全走进作者的心灵,实现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情感和意蕴的共生。

在诗歌学习的课堂中,巧妙地使用有价值的教学凭借,能够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作者与文本等方面的言意共生、情感共生,从而灵动学生的思维,拓展课堂的宽度,提升学生阅读深度。

参考文献:

[1]朱斌.阅读教学凭借设计的基本原则——教学凭借的设计和运用之三[J].中学语文教学,2012(6):18-21.

[2]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徐林娟,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

猜你喜欢
阅读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