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几个问题

2019-05-09 11:48张兴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概论教学体系转化

张兴华

摘 要:全面把握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若干矛盾,厘清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容易发生的几个问题,重点落实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几个原则及其若干重大关切等,是提升“概论”课教学实效、打造思政精品课的关键。

关键词: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若干问题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安排,提出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落实好这一问题,有赖于思政课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整体布局和优化,有赖于思政课教师群体知识结构的提升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近年来,党和国家在教材体系建设方面可谓成绩斐然,在教师教育培训和学历提升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构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但在实践中,思政课课堂的亲和力不足、抬头率不高、学生获得感不强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扭转这一现象,打造思政课精品,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关注度,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必须从学理上弄清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若干问题,包括转化的内在矛盾问题、不易厘清且容易漂移的问题、转化必须遵循的原则、重点关注的问题等。

一、“概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几个矛盾问题

1.教材内容的广博性与课时的有限性问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简称“概论”课)教材虽然呈现出教材体系逻辑严谨,层次清晰,章节均衡,前后呼应,具有内容的全面覆盖性、学术的权威性、理论的科学性和表述的准确性等特点[1]。但问题在于,教材内容多且多是纯理论性的纲领、原则。具体而言,“概论”课教材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重点阐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大理论”板块包含十四章内容,理论讲授大体为72学时。很明显,如果按照教材逐章逐节的讲授肯定讲不完,如果要删减,删减什么、删减多少是一个深入研究的重大

课题。

2.教材理论结构的整体性与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问题

“概论”课教材不仅内容多,而且时间跨度长,“五大理论”板块揭示了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等各方面理论,每一方面都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宝库。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求教师统筹整个内容体系,把每一个方面都讲实、讲透,对个别教师来讲可能游刃有余,但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讲既不现实也不公平。因为教师专业背景不同,研究领域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知识储备有异,必然造成对教材的关注点不同。比如:新版2018“概论”课教材第十章第一节内容中,增加了诸如“僵尸企业”“去杠杆”“补短板”“新动能”等专属名词,如何把这些概念讲透,没有一定经济学背景是很难做到的。凡此种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接受效果和认知效果必将不同,当然学生的理论认知和获得感就会大打折扣。

3.教材理论的抽象性不能有效解释现实的问题

“概论”课教材所讲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都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真理性认识,但这些真理性认识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有效解释现实,势必在学生中间形成理论的高大上与现实脱节的矛盾。比如,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社会诚信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还有,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盛行,特别是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对当代大学生的冲击,现实中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学生对理论的自信,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如何有效化解这一难题,不仅需要教师自身具有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还必须具备精良的业务素质和宽广的国际视野,把理论讲彻底、把问题讲清楚,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教材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与教学的针对性问题

“概论”课教材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给教学提供了比较全面、准确、严谨的逻辑和知识体系,成为教学所遵循的蓝本。如此庞大的理论体系虽然表现出逻辑的严谨,但同时也表现出理论的抽象及其对社会热点解释不力、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因此,选择教学内容时,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不能囿于教材,要着眼于学生的具体实际和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选择教学内容。比如,在讲解新民主主义道路这一主题时,就要事先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道路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当今中国还需要不需要再来一次道路的选择问题。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时必须围绕问题进行设计。由于新版2018“概论”课教材与2015教材結构有着很大不同,目前来讲这是一个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概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几个问题的厘清

1.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绝不是改变教材内容,而是要重视改善讲述方式和方法

新版2018“概论”课教材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推广使用教材,是中宣部、教育部集中全国知名专家精心编写,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照本宣科。那样的话,不仅讲不透,而且学生往往形成逆反心理。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就要突破“条块分割”的思维定式和授课习惯,在深刻领会教材基本要义的基础上,把握好教材主线和各章的重难点,重新布局谋划,灵活使用教材。就“概论”课教材来讲,其理论主题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一主题,教师就应在深刻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着力在改善讲述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根据社会热点问题,合理选择“配方”,完善教学内容,把教材的文本话语转换成教学话语,以此增强思政课的解释力和宣传力。

2.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应建立在学生的需求和成长的期待上,而不是泛“娱乐化”

“有的教师为了获得一时的教学效果,安排课程一味地追求让学生‘轻松愉快,过度采用了讲花边、谈野史、看电影、实践式的教学方法,以至于整个学期下来,学生对课程的基本框架、逻辑、主旨内容难以系统把握,最终学习结果仍是流于形式”[2]。实质上,这是一种“泛娱乐化”的倾向,这种做法显然脱离了课程标准,背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要求[3],

起不到价值引领的作用。正确的做法是从学生的需求和成长出发,“通过‘主义与‘问题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建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解释力,拨开学生思想认识中的迷雾,引领学生在历史比较与现实比较中读懂中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坚定的理想信念”[4]。基于此,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就要在坚持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切入口,用问题揭示理论,以理论解释现实。

3.教学方法创新要立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教学目标

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选取一定的案例教学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但问题是,如何处理和“把握逻辑推理与使用案例的关系”[2],有些教师做得并不好。一方面,教师本身受知识结构所限,选取的案例与理论脱节,不能有效解释理论,即所谓的“配方”失效。有些教师过多的罗列案例,占用了过多教学时间,压缩了理论讲解时间,甚至点到为止,理论看起来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变得软弱无力。因此,“概论”课教师在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同时,一定要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一总体目标,结合“概论”课的实际,选取具有一定影响力、大家共识的案例,以理论事、以事助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5]。

三、“概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

1.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

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思政课教师的必备素质,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获得感的关键所在。大量事实表明,没有问题导向的教学只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诠释,势必会把思政课教学引向衰落。因此,“概论”课教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把握教材主题和主线的基础上,提炼出每一章每一节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避免从概念出发,结论先行。比如,在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节时,就要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干、干什么”来进行问题式教学设计,避免“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结论式教学设计。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设计能不断触发学生内在的思考和探求精神,对于提高思政课的引领力和感染力就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2.正面引导和反面案例相结合的原则

“概论”课较之于“基础”“纲要”“原理”课而言,其理论性、政治性更强,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增强四个自信,在日常生活中更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此,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和材料的选择上应多选用一些正面材料。当然,这些材料在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塑造学生心灵方面能起到积极的正面影响。但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视负面材料的价值作用,负面材料有时亦能起到警示作用。比如,我们在讲新时代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诸如贫富分化、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等;在讲从严治党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腐败屡禁不止的问题。只有正反结合,才能让学生分辨是非,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为国家、为民族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勇于、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历史使命。

3.学生参与性原则

目前,思政课教学最大的短板是“大班”教学,学生参与度不足,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获得感。因此,教师就要针对“00后”大学生的特点,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转变传统一言堂“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学生参与式讲解和参与式讨论。参与式讲解,比如,在讲解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會历史条件时,教师可以以听者的身份听学生讲,而不是自己事必躬亲。参与式讨论是一种随机使用的方法,方便快捷。但需要注意的是,“概论”课教学是认知、价值、态度、思维、意识的综合体,落脚点是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因此,教师让学生参与教学和讨论的同时,要明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理论知识,以及运用理论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单纯为了追求课堂的活泼而丧失了理论课的功能,使课堂教学沦为故事会、聊天室[6]。

4.活用教材和用活教材相结合的原则

“概论”课教材的设计有着鲜明的主题、主线和重点。其主题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版2018教材在教学内容和章节布局上有较大调整,最大特点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别独立成章,给整体性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因此,就新版本的教学而言活用教材优显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以“主题、主线和重点”来安排教学,遵循“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什么、两大理论成果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问题讲深讲透,才能在后面的章节中有所侧重。同理,用活教材亦同等重要。教材虽然是教学的基本依托,但教材内容毕竟都是“纲领政策”类文本内容,要有效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认同感,必须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在每次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针对教材内容事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质疑,使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比如,社会道德现状与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台海局势与祖国统一战略问题、中国梦与中国的现代化问题等,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和讲解,既澄清了学生的思想困惑,又体现了教材的授课重点,达成以活用教材和用活教材的统一。

四、“概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1.关注学生的个体意识差异,变理论“灌输”式为“沟通”交流式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由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相信可以通过科学知识的教育培养出人的价值观念”[7]。但现实情况是,由于思政课面对的是不同的个体,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会在不受教育的情况下形成个体意识,这种个体意识有的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同向同行,有的则逆向而行。因此,思政课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意识,实现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统一。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对话,因此,思想认同必须要有心灵交流,所谓“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原因在于师生共同话语的缺失。欲改变这种困境,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关注学生个体意识,“根据不同学生差异化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思想困惑和成长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8],改理论“灌输”式教学为沟通“交流”式,变独白为对话。具体来讲,就是把“理论”话语转化成“生活”话语,避免空洞说教。为此,教师要精准备课,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最为关注的问题,以问题为出发点,依据问题与理论的关照度,提炼出一系列专题,让学生自由组合和选择某一专题展开小组讨论,使讨论结果在班级交流,教师最后给予引导性点拨、导向性分析,廓清学生思想上的困惑。

2.关注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着力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

为提高思政课的有效性,自05方案实施以来,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效益的措施,但总体来讲,思政课的吸引力、引领力与党和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如何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进一步彰显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引领力,教师就要深入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在满足学生新期待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思政课堂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教育,它的主要目标是“立德树人”,教育层面更多关注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发展志向,目标的达成依赖于“施教者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恰当对接受教者的期待视野”[9]。新时代的大学生由于生活比较安逸、受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较之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更为活跃,自我意识强烈,崇尚“我的地盘我做主”,理论认知具有很强的主体性、不盲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强,在意识形态方面容易漂移,比较排斥抽象的理论说教。针对这一特点,思政课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避免不加选择的照搬教材内容,要精选反映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能表征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重要内容。选取学生易于接受、贴近生活的大众话语开展教学,避免定义化、概念化。

3.关注学科前沿问题研究,把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

思政课教师要想站得住讲台,吸引住学生,除具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广播的知识和驾驭课堂的本领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传统观念认为,思政课是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而言,学与不学、学得如何几无影响。对教师而言,教与不教、教的如何无关紧要。教师只要照本宣科,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灌输”给学生即可。本来应该属于学生的课堂成为理论宣讲的舞台,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作为施教者的教师,要紧跟理论前沿,用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成果解释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历久不衰,关键在于其理论的逻辑演绎和解释现实的深刻性。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讲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0]作为思政课教师,就要紧跟学科前沿,积极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在教学中运用新思想、新经验阐释现实问题,关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自洽性,避免“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尴尬局面。

4.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业务素养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坚定信仰的、正确价值判断的教师能够讲好“概论”课。现实情况是,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对此充满怀疑和不自信。因此,要有效提高思政课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就要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使之成为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学科知识丰富、结构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

实质上,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广博的教育学知识,更需要宽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基于此,作为主管部门,就要在教育教学培训上着力,给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和交流机会。作为施教者自身,就要进一步夯实自身的知识结构,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提高自己与马克思对话的能力。如果不读原著,或者只读一些导读,就达不到对马克思本意的深刻理解,容易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中左右摇摆。具体到教材本身,教师不能只是把教材文本作为加工的客体,而应把它作为一种能对话的历史存在,在对话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理解文本的深远意义及睿智思想[11]。因此,教师只有通过与马克思文本的对话,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才能有定力、有底气讲出自信,从而最大可能地引起学生共鸣。

总之,要有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必须研究当前“概论”课教材本身的理论体系,转化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关照学生重大关切,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开展教学;研究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在对话交流中逐步渗透基本理论,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把理论体系变成学生的信仰体系;同时,要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拓宽教师知识结构,不断增强自身与马克思对话的能力,夯实信仰根基。

参考文献:

[1] 周向军. 正确认识和处理“原理”课教学中的八大关系[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9).

[2]崔朝东. 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一体”[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1).

[3]陈秉公. 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性[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4]刘伟,陈锡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建设论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8(2).

[5]吴潜涛. 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9).

[6]肖贵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J]. 思想理论教育,2015(09).

[7]李辉.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理论难题[J]. 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8]高宁,张梦.对“课程思政”建设若干理论问题地“课程论”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8(10).

[9]汤玲. 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个着力点[J]. 红旗文稿,2017(9).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11]李穎. 基于哲学解释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J].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2017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项目“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研究”(17JDSZK021)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概论教学体系转化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艺术概论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