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mart外语智能学习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2019-05-09 11:48贾巍巍
中国大学教学 2019年3期

摘 要: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连接主义的iSmart外语智能学习平台的开发与应用,重点探讨了基于数字化生态系统的数字化内容资源建设、混合式教学模式、PBL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以结构化内容为主要资源、iSmart平台为生态系统、PBL为教学方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出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习有效性五原则。

关键词:连接主义;iSmart;学习有效性;PBL

一、网络连接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生态系统建构

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在2000年出生的学生已经占据大学新生大多数(如北京大学2018级新生中,2000年出生的学生占80%)的今天,这些网络“原住民”的学习行为、学习工具、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知识分布与存储方式以及知识的流通管道等诸多要素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外语教育和教学要适应这些改变,需要重构学习理论。

连接主义(Connectivism)学习理论是George Siemens于2004年首先提出,在2006年著作Knowing Knowledge中得到充实和发展,是“描述数字时代学习如何发生的理论”(Siemens,2006,转引自王菲,2008)。连接主义将学习看作是网络的创建,强调人的学习活动类似于网络,其基本概念是节点和连接,个体是网络中的节点,通过连接不同节点形成信息流,这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共享了网络内部其他节点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习效能(陈芙蓉,2018)。连接主义认为,在数字化空间中,知识的分布式存储使得教师、学生和学习内容处于不同节点的非中心位置,个体将通过各种节点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学习不再只是课堂内的个人活动,不局限于班级、校园,也不局限于教师和课本,学习活动就发生在构建由大量节点构成的错综复杂关系网络的过程中。在这种语境下,知识流通管道(渠道)、网络平台和学习内容同等重要,学习工具的应用更加大众化乃至全球共享(黄静茹,2015)。连接主义的学习具有混沌性、连续性、共同创建性、复杂性、体验性、开放性等特征(胡壮麟,2008;王菲,2008)。这些特征呈现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是一种社会化的结构性调整(李霄翔、鲍敏,2009)。

建立一个基于连接主义的外语教学生态系统,就要进行基于开放性网络平台的教学设计,创建以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为依据、符合外语学科发展趋势的非线性、动态“知识网络”。

(1)基于连接主义的智能平台设计

在基于连接主义的外语教学设计中,重要的是“创建环境、网络和获得资源的通道”,创建一个互动、变化和多维的外语教学生态系统.该系统内拥有“供教师和学习者连接的空间、自我表达的空間、辩论与对话的空间、按有结构的方式学习的空间(如课程)、交流新信息与新知识的空间”(Siemens,2005,转引自王菲,2008)。连接主义的学习强调学习者个体与内容关系的同时,也认为社会、社区和同学对学习有重大作用(胡壮麟,2008)。

为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开发了全新的数字化平台——

iSmart①。该平台的定位是:立足学校教育,面向社会学习,即在为广大院校师生提供优质资源和服务基础上,面向社会学习者开放。其核心理念是“建立连接,帮助学习有效发生”。在平台上,有高教社多年积累的丰富外语教学资源和多样化交流渠道,平台自身高质量大型英语素材库和题库与DIY自主建课功能无缝对接,便于院校建设校本在线课程,同时支持多校优秀团队跨校协作建课,支持区域外语在线课程联盟开展课程建设与应用。通过建立院校与院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连接,以联盟的协作形式构建共建、共享的外语教学大生态。交互性是连接主义学习的灵魂,在平台上,学习者可以与平台多终端界面交互、与丰富的学习内容交互,可以通过作品展示模块(可提交自己的作业或创作作品)、讨论(答疑)模块与教师及同伴交互。

(2)基于连接主义的学习内容建设

连接主义的学习特征之一是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可变性、相关性和现时性等。学习内容的可变性是指当学习者在与学习内容建立联系后,他实际上创建了一个包括不同观点的网络,这种联系或连接改变了内容,使得网络中的内容被赋予新的意义。学习内容的相关性是指其与人们关注的相关程度,一种资源或活动符合个体不同时期需要的相关性越大,其潜在价值就越大。学习者需要现时的、相关的、切合语境的内容,连接主义解决了学习内容的现时性,使学习内容更有用途(胡壮麟,2008)。

为了实现学习内容的可变性、相关性和现时性,iSmart平台须提供“海量资源与个性化定制”,形成一个“开放性闭环生态系统”。

海量资源与个性化定制是网络环境下保障学习有效性的基础。网络学习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结构化内容(structured content)与非结构化内容。下面我们主要讨论结构的内容。结构化内容是指在创建学习内容时,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样式以保证每种类型的内容看起来相似,如内容描述要有标题、描述、图像等。结构化内容是一种可多次利用、具有一定内在一致性的内容块(chunk),意味着可以通过多种工具进行搜索、重新加工和使用。iSmart平台本身具有丰富的题库资源、独具特色的听说课程,设计者对这些内容作了结构化处理,可以帮助学生开展听力、阅读、语法、词汇单项技能训练以及专门语音和口语训练。这些学习内容和训练随时可以进行更新。iSmart平台是一个支撑建设MOOC + SPOC的平台,既支持单独学校、教师利用平台已有结构化内容开展独立的课程建设,也支持多校跨区域联合建设性质类似同一门课程,还支持不同层面的课程建设共同体建设专业方向的课程群,即支持学校自建及在线课程联盟共建课程及课程群,并开发相应新形态教材。出版社的数字资源建设和学校对数字资源的教学应用相互结合,才能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使出版社与学校形成紧密的教与学“共同体”,各施所长,融合发展。教师既是数字资源的作者,同时也是使用者。这种用户原创内容(users generate content)的资源建设模式体现了互联网下的众筹思维,也有利于出版社和学校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贾巍巍、秦彬彬,2017)。

iSmart平台可以依托高教社教材开展基于主干教材的在线课程建设,此类课程基于教材但大于教材,丰富的学习内容为教材使用院校实践混合式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创造可能,提升教材使用黏着度。以《英语:基础模块1》的作者资源和策划步骤为例,该教学团队以原纸质教材主编为主体,增加通过比赛遴选的优秀微课作者,在各区域形成新的数字资源作者团队,与编辑共同设计纸质教材的配套数字资源。在纸质教材的资源基础上,首先,梳理和利用比赛作品,在每个单元的导入、听说、语言应用模块插入了与教材配套的微课比赛作品,包括微课比赛作品的视频节选和配套练习题。其次,除了已有作品外,教学团队还根据单元主题设计新的微课以及音频、练习等形式的数字资源。这些内容共同组成了与原纸质教材配套的数字课程资源。

在建设好与教材配套、学校和学生急需的优质在线课程基础上,尚需重点研究好教材、在线课程、平台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方案,注重打造基于iSmart平台的“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品牌活动。同时尝试开展大学生英语微视频创意大赛,结合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关注点,形成教师微课作品、学生创意作品等学习内容,探索内容生产方式变革,实施UGC资源建设模式,坚持内容选择依靠教师、用于教师,依靠学生、用于学生。

再进一步,形成一个包含“内容+工具”的开放性闭环生态系统。iSmart平台为微课、在线课程(MOOC + SPOC)等教学、学习内容建设提供了支持。教师可以基于学校具体情况,通过DIY模块,同时利用平台已有结构化内容,增加自己的资源、教学活动和测试等设计,形成基于校本的SPOC数字课程资源,并进行教学应用。学生可以利用针对外语听说读写技能训练设计的各种人机互动、人人互动功能,如语言输入型的互动模式有看视频、听音频,在线阅读,在线实时交互。有针对基于语音识别的口语技能训练的跟读打分、PK,针对写作训练的作文自动批改、智能诊断评分和反馈等,开展基于手机、PAD等移动终端的学习(贾巍巍、秦彬彬,2017)。总之,iSmart平台为教学、学习内容的建设和数字化教学应用提供了整体环境和工具,形成一个具备开放性的闭环生态系统。

二、PBL与混合式教学,提升学习有效性

前文提及的在线课程、微课等教学内容以及可以支撑学科专属的教学学习平台环境成为教学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但是仅有内容和平台环境的生态是不完全的,为提升学习效果,须以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为教学方法,实施混合式教学,将实体课堂和学习平台等建立有机连接,形成课外和课内互动、线上与线下互动的模式,才是提升学习者学习有效性的可行途径。

传统学习主要发生在课堂,而在数字化时代,学生的学习在课前就开始发生(在iSmart在线课程平台上自学)课堂时间主要用来设计学生学习的任务,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为主要特点,课后学生会被要求利用在线课程平台通过一定的训练进行巩固、通过社区参与讨论进行知识的进一步交流,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模式被称为混合式学习。从教的角度看,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课前线上预置学习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内的任务操练与讨论、引导、组织并考查学生课后线下的讨论与巩固。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将英语学习置入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解决或项目研发过程,实现课堂教学向真实应用的有效过度,强调语言学习与自我体验的结合,注重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学習过程的反思,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充分体现掌握语言技能所必需的“做中学、学中做”的认知和体验范式,使得英语学习不再是填鸭式的被动应付,而是一个多维的智力和情感发展的体验和实践过程。借助在线学习平台,重构信息化背景下学习流程,通过课前信息和知识传递、课堂任务和项目活动引导内化吸收,课后线上练习巩固提高学习成效。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在课堂中和课外主动探索、挖掘、吸收完成项目所需的知识,会在过程中积极与项目同伴协作、沟通,以完成项目。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更能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之外的合作精神、信息选择与整理、观点表达、沟通协调能力,使学生的语言技能、非语言能力等和素质协调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贾巍巍,2017)。

北京科技大学基于SPOC的大学英语教学就是一个成功的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实践。该教学模式由“SPOC学习”“小课堂”和“综合应

用”三个核心构成,以主题为核心,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线下社团实践与移动微学习,构建了英语学习丰富的情景与应用的语境,促进了学生语言知识的内化与建构、语言能力的建构与正向情感的获得(王娜等,2016)。

三、英语学习有效性五原则

信息化时代的英语学习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学习资源的利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早已被以学生为中心的做法所替代,但是要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发生,离不开环境等多种因素。在连接主义指导下,新的外语学习的生态已经逐渐形成,这种生态对于有效学习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开展以结构化内容为资源、iSmart平台为生态系统(环境)、PBL为教学方法,形成以学习发生为核心的外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务实做法,进而基于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实践和高教社长期以来数字化平台与内容开发的探索,我们提出以下英语学习有效性五原则:

(1)语境性。传统课堂+互联网空间形成面对面交流与网上创设的在线交流两种空间和语境,两种语境通过翻转课堂建立连接,使得线上的网络语境具有了真实性,具有真实性的语境环境已经突破传统课堂。

(2)互动性。语言知识的习得与语言技能的掌握离不开互动。语言学习本身需要大量频繁的交互活动,同时在交互中也产生了新的知识,训练了语言技能,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信息选择与整理、沟通协调能力等,促进了学生个体间情感的交流。

(3)共建性。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交流的过程,不仅是“内容的消化”(胡壮麟,2008),教师和学生、高校和出版社等都是学习内容的共建者。

(4)社会性。网络时代的网络社群成为学习的重要空间,是当代学习者的另一个真实世界。社群放大了课堂的社会性交往,基于网络平台的项目式学习通过协作使这种交往进一步紧密。

(5)智能性。在推进智慧教育、智能教育中,语音识别、智能批改等学习工具,以及聚合器、智能推送工具对于帮助学生自我调适学习内容、学习进度等有极大作用,对于单位时间内高效、有效完成学习非常重要。

注释:

① iSmart外语智能平台于2016年入选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十三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参考文献:

[1] 陈芙蓉.基于连接主义学习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3).

[2] 贾巍巍. 新时期大学英语生态建构[J]. 中国外语,2017(3).

[3] 贾巍巍,秦彬彬. 外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出版思路研究[J]. 出版参考,2017(10).

[4] 胡壮麟. 谈Siemens的连接主义[J].外语电化教学,2008(5).

[5] 黄静茹. 连接、探究与泛在学习——基于连接主义的高职英语学习模式建构[J]. 海外英语,2015(9).

[6] 李霄翔,鲍敏. 大学英语教材中多维信息流建构研究——一个基于连接主义和体验哲学的视角[J]. 中国外语,2009(5).

[7] 王菲. 基于网络连接主义的商务英语教学设计及评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1).

[8] 王海啸,余渭深. 新大学英语教案手册·志学篇[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9] 王娜等. 大学英语SPOC翻转课堂:一种有效学习模式建构[J]. 外语电化教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