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师生职业态度的差异性调研分析

2019-05-09 11:48李俊晓陈天勇王静诗赵文涛
中国大学教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技术类维度态度

李俊晓 陈天勇 王静诗 赵文涛

摘 要:采用职业态度问卷和内隐联想测验,从外显和内隐两个角度,以及职业整体和职业属性分维度两个层面,探讨应用型高校师生对专业技术类和服务类职业的态度。研究表明:高校师生对服务类职业的外显职业态度整体上均存在显著的职业偏见;高校师生对服务类职业的内隐职业态度存在差异,学生在整体上有显著的内隐职业偏见,而教师在整体上没有内隐职业偏见,仅在“收入性”维度上存在内隐职业偏见。基于此,在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养成高校师生正确的职业态度,高校和教师都应做出必要的调整,以问题为导向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

关键词:职业态度;职业偏见;外显-内隐;地方高校

一、问题提出

职业态度指个人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1],会影响个体对职业的选择以及职业感受,对职业活动有着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通过个体对于职业岗位和用人单位的态度可以预测其在之后工作中的实际表现[2]。与一般态度相同,依据是否被个体内省意识到这一标准,职业态度也可以分为外显的职业态度和内隐的职业态度。内隐职业态度是基于无意识的自动化加工过程而形成的,是个体“真实的”态度,而外显态度是在个体意识控制下受到社会动机、环境等因素干扰之后的表达[3]。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地方本科高校建设应重点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而中国的传统思想,一直都是“重理论轻应用,重学术轻职业”[4],大学生在读期间是形成职业态度的重要时期,学生的职业态度将直接影响其毕业后职业岗位的选择,是否存在职业偏见也会对其工作的积极性以及责任感等产生影响。而以往职业态度的研究多数仅针对学生或教师分别进行研究[5],鲜有研究对师生的职业态度同时进行研究,而且目前尚未有针对地方高校外显-内隐职业偏见问题的研究。此外,研究者对职业态度的测量,多将职业属性词汇简单的设置成积极和消极两类[6]。而现实中,人们对职业的评价却是多维度的,在职业选择和评价上,往往会关注相应职业的社会声望、地位、稳定性、收入水平、学识水平、情绪情感等方面的表现。某一职业可能在一些方面有较好评价,但在另一方面却相对较低,因此,职业态度的测量应从多维度入手,才能深入揭示其不同方面的积极或消极态度。

本研究以地方高校的学生和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职业态度的外显调查问卷和内隐联想测验,探讨地方高校师生对专业技术类和服务类两类职业在受尊敬程度、收入性、稳定性、愉快性、知识性五个方面的外显-内隐职业

态度。

二、研究1:地方高校师生的外显职业态度

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山西某地方高校学生316名(男114、女202),平均年龄为19.75岁;教师148名(男45、女103),平均年龄为40.14岁。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研究材料与程序

自编《职业观念调查问卷》,参照前人研究 以及专家评定的方式确定职业词汇12个。其中专业技术类职业包括医生、建筑师、工程师、教师、法官、律师,服务类职业包括园艺工、汽修工、物业员、导游、文秘、厨师。关于职业属性词汇的筛选,采用访谈的方式,根据被试主观评定的结果,获取了受尊敬程度、稳定性、愉快性、知识性、收入性五个职业属性。正式问卷采取likert 7级评分,评分越高,代表在该职业属性上越优异。调查问卷整体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52,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3.研究结果

(1)地方高校师生对不同职业的外显态度

比较地方高校师生对专业技术类职业和服务类职业的评价总分。结果显示,学生组对专业技术类职业的评分(M=173.64,SD=15.27)显著高于服务类职业的评分(M=129.34,SD=26.14),t(315)=22.58,p<0.001。教师组对专业技术类职业的评分(M=166.93,SD=22.87)也显著高于服务类职业(M=130.65,SD=24.60),t(147)=10.66,p<0.001。结果表明地方高校师生对服务类职业整体上均存在显著的外显职业

偏见。

(2)地方高校师生在各职业属性上的外显职业态度

从五个职业属性上,分别比较学生与教师对专业技术类职业和服务类职业的评分。结果显示:学生组,在五个职业属性维度上,对专业技术类职业的评分都显著高于服务类职业,均存在外显职业偏见;教师组,在四个职业属性维度(受尊敬程度、稳定性、知识性、收入性)上对专业技术类职业的评分显著高于服务类职业,存在外显职业偏见,但在愉快性维度上评分无显著差异,不存在外显职业偏见(详见表1)。

三、研究2:地方高校师生的内隐职业态度

1.研究对象

隨机选取山西某地方高校60名师生作为被试,其中学生30名,平均年龄为19.25岁;教师30名,平均年龄为43.76岁。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研究材料与程序

实验材料包括12个职业词汇作为概念词(同研究1),60个职业属性词汇作为属性词(五个维度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各6个)。属性词选自《形容词应用词典》中与职业相关的形容词,经由20名教师和专家评定选出。

采用E-prime2.0 编辑实验程序,按职业属性分为五个维度(受尊敬程度、稳定性、愉快性、知识性、收入性)进行,每个维度均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实验范式完成。

3.研究结果

(1)地方高校师生对不同职业的内隐态度

参照Greenwald对数据处理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整理,并分别计算学生和教师的内隐实验数据。结果显示,学生组:当专业技术类/服务类职业分别与积极/消极词汇相联结时,其平均反应时(M=927ms,SD=106ms)显著快于专业技术类/服务类职业分别与消极/积极词汇相联结时的反应时(M=1038ms,SD=131ms),t(29)=4.63,p<0.001。教师组:当专业技术类/

服務类职业分别与积极/消极词汇相联结时的反应时(M=800ms,SD=140ms)与专业技术类/

服务类职业分别与消极/积极词汇相联结时的反应时(M=849ms,SD=172ms)差异不显著,t(29)=1.91,p=0.073。结果表明地方高校学生对服务类职业整体上存在显著的内隐职业偏见,而教师则不存在。

(2)地方高校师生在各职业属性上的内隐职业态度

对地方高校师生在受尊敬程度、稳定性、愉快性、知识性、收入性五个职业属性上的相容任务数据和不相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学生组,仅在三个职业属性维度(受尊敬程度、愉快性、收入性)上,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显著快于不相容任务,存在内隐职业偏见,而在其他两个职业属性维度(知识性、稳定性)上不存在内隐职业偏见;教师组,在四个职业属性维度(受尊敬程度、稳定性、愉快性、知识性)上不存在内隐职业偏见,仅在收入性维度上,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显著快于不相容任务,存在内隐职业偏见(详见表2)。

四、讨论分析

1.地方高校师生的外显职业态度分析

从外显态度来看,地方高校师生一致认为专业技术类职业要好于服务类职业。外显态度是在个体意识控制下受到社会环境等因素干扰之后的表达 ,所以这种结果可能受到我国传统主流思想“学而优则仕”等因素影响,因而对服务类职业存在一定的偏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服务类职业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已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社会上仍有很多人认为服务类职业不如专业技术类职业,对服务类职业持有不受他人尊敬、工作易变不够稳定、工作中愉快体验较少、知识水平和学历较低,以及收入水平不高的刻板印象。人们整体的认知和偏见会在社会范围内播散,从而影响到应用型高校师生的职业态度。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外显职业偏见将不利于我国政府倡导的地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也不利于地方高校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价值实现。因此,在地方高校建设过程中要转变社会传统职业观念,改变社会职业氛围,消除职业偏见。一方面,大力宣扬新时代平等职业价值观。另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调整分配制度,提升服务类职业的相关待遇,缩小与技术类职业的收入差距。

从职业属性维度上分析,学生在各维度上对专业技术类职业的评价均高于服务类职业,说明学生对服务类职业的偏见普遍存在于各职业属性维度上。而教师在愉快性维度上,认为这两类职业在愉快性体验上没有差别。一般而言,与不熟悉的事物相比较,人们往往会对相对熟悉的事物有更加积极的认知和情绪体验。此外,地方高校的教师相比于学生,其自身具有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通过学校的各种平台和渠道接触到不同职业类别的工作者,了解到更多有关服务类职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深刻体会到各种职业都存在能让从业者享有愉快体验的一面,认识到工作中的积极性情绪体验更多受到从业者自身兴趣的影响,与职业类别无关。值得注意的是,在五个职业属性维度中,与其他外控性维度(受尊敬程度、稳定性、知识性、收入性)不同,愉快性属于内控性维度,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提升地方高校学生对其将从事职业的兴趣和愉快性体验,可能是消除外显职业偏见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对于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一方面,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体验乐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实际心理状态,将学生关注的热点内容、感兴趣的问题融入课程设计中;注重采用项目驱动、探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职业知识的过程中激发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对服务类职业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和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体验乐趣,走进企业,感受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乐趣;走近“大国工匠”,感受工匠精神和工作乐趣。总之,要使地方高校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进一步由内到外激发其对服务类职业的认同,消除外显职业偏见。

2.地方高校师生的内隐职业态度分析

内隐联想测验的结果显示,对于地方高校的学生,整体来看存在明显的内隐职业偏见,即相比专业技术类职业,将服务类职业更多地与消极情感联系在一起。依据社会认同理论,个体对内群体的评价会更高些,会通过对内群体的认同来提升自尊水平。研究发现接受典型专业技术类职业教育的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专业技术类职业。但本研究地方高校的学生没有表现出群体效应,这可能与地方高校学生的内隐社会认知有关,认为职业岗位标志着人生的成败,专业技术类职业意味着拥有高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人的尊敬,高收入的工作带来更多的愉悦感和幸福感,而服务类职业则相反。进一步的职业属性维度分析显示,地方高校的学生主要在受尊敬程度、愉快性、收入性三个维度上存在内隐职业偏见;然而,地方高校的学生在知识性和稳定性两个维度不存在职业偏见,这反映出学生经过对服务类职业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了解,对服务类职业的知识性和稳定性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从而消除了这两方面的内隐职业偏见。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地方高校的教师,整体来看不存在内隐职业偏见。内隐职业态度是基于无意识的自动化加工过程而形成的,是个体“真实的”态度[3]。地方高校教师对服务类职业有系统深入的认识,他们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一职业类型,因而在整体上消除了对服务类职业的内隐职业偏见。值得关注的是,地方高校的教师对服务类职业存在外显职业偏见,但不存在内隐职业偏见,出现了外显和内隐态度不一致的现象。根据双重态度模型,个体意识到的外显态度与意识不到但可以自动激活的内隐态度共同存在,且个体感觉不到冲突与矛盾。以往的实证研究对双重态度模型也提供了相关证据,发现了类似的外显和内隐态度不一致的现象[6,7]。在各职业属性维度上,教师唯独在收入性维度对服务类职业存在内隐职业偏见,这可能是现实生活中服务类职业待遇确实较低的如实反应。

综上所述,在地方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养成高校师生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除了在社会层面积极宣扬新时代平等职业价值观,作为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主体,高校和教师都应做出必要的调整,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有针对性的切实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按照新时代三全育人教育发展战略,培养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明.关于中职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1(05):72-73.

[2]Leavitt,K.,Fong,C.T.,&Greenwald,A.G.Asking about well-being gets you half answer: Intra-individual processes of implicit job attitude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1,32:672-687.

[3]刘俊升, 桑标. 内隐-外显态度的关系及其行为预测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2):59-66.

[4]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01):10-11.

[5]佐斌,温芳芳.职业刻板印象:自我卷入与评价偏向[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02):149-153.

[6]焦瑞超,李晔,袁晶,龚少英.教师的内隐职业认同与外显职业认同比较[J].教师教育研究,2015,27(01):39-44+59.

[7]于泳红.大学生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心理科学,2003(04):672-675.

[8]Wilson T D,LindseyS,Schooler T Y. A model of dual attitudes.[J]. Psychological Review,2000,107(1),101-126.

猜你喜欢
技术类维度态度
调查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中技术类课程教学探讨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位设置、职务升降规定出台
高职院校农业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研究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