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亲身实践

2019-05-09 03:28徐玉燕
考试周刊 2019年34期
关键词:真知自信心数学课堂

摘 要:《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等学习数学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能从中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经历失败的磨练,获得真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了独立思维的意识与创新的能力,升华了个人的数学品质。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愉快自由地亲身实践,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数学课堂;亲身实践;兴趣;真知;自信心;创新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的意思是实践是获取认知的必经途径,只有实践方能出真知。整句话突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里实践和认知的关系,强调了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在一项关于“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查中显示,有50.8%的中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是有较多的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的课堂,他们普遍认为:“如果你告诉我,我会很快忘记,如果你演示给我看,我会暂时记得,但如果由我亲身实践,我将深刻理解并学会。”通过亲身实践、动手操作,学生才会学得更好。实践证明,舍得放手,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亲身实践,远远胜过老师喋喋不休地讲解,这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也是学生走向乐学、善学、会学的康庄大道。

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都应将学生的亲自动手实践确定为主旋律,让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构建出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教学氛围,方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本人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亲身实践的几点体会。

一、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神奇、激发兴趣

很多人都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特别到了高中,数学内容太多,难度加大,很多学生都觉得“想说爱你不容易”。而数学在高考中的地位又不可撼动,在此窘境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数学,显得尤为重要。而只有让学生亲身实践,才能让他们切身体会数学之神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举个例子,人教A版必修5课本《数列》这一章的内容中,“复杂数列求和”是数学高考的高频考点和必考知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在讲“裂项相消法”求和时,并不亲自操作示范给学生看,而是让学生亲身实践,我让他们亲身经历通过“裂项”以后,整串式子起了连锁反应,一项一项“互相抵消”,最终达到“求和”目的的过程,学生独自完成以后,都深深感叹数学之神奇,为其中那不可思议的魔力惊叹不已,学生一改过去对数学的错误认识,发现数学原来这般有趣,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在亲身实践与自主探究中体验了数学方法的形成,摸索出解题规律,突破了难点,感受到了数学的对称美,学习数学的兴趣才会大大提高。

二、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反复试错、获得真知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为了追求教学进度,节省更多的时间讲授更多的内容,总是在让学生练习之前就先强调易错点,以为这样就能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特别是一些具有较丰富的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总是不自觉地把新课当作复习课上,将自己多年来的解题经验归纳成一条条的注意事项千方百计地传授给学生,以为这样一定能万无一失,仿佛学生从此也能像老师一样把题目完成得天衣无缝。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教师的苦口婆心并不能换来学生对题目的完美演绎,没有让学生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终将导致学生可能碰到和解决的各种疑问、障碍和困难被隐蔽起来,学生看似都听懂了,其实是一知半解,拿到习题就手足无措。我认为,要让学生避免犯错,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触碰错误,反复尝试,最终获得真知。

同样是“复杂数列求和”这一节课,我在讲“错位相减法”求和时,虽然我心里明白,放手让学生亲自操作的后果是很难有学生能一次就准确解答,有的学生会因为没有“错项排列”而导致不会相减,有的学生相减后会漏掉最后一项,有的是最后一项的符号会弄错等等。然而,我并不着急呈现这些易错点,我让学生先亲身实践,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会碰到棘手的难题,会出错,我不明示,而是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其实是我意料之中的),移除障碍,解决困难,然后由学生归纳注意事项,学生在反复试错的过程中经历了几番思维混战,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获得了真知,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密的思维,不知不觉中,生成了一节精彩纷呈而又高效的课堂。

对于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的知识,学生往往理解得更深刻,更接近数学原理的本质。心理学家盖耶就曾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谁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状态下亲身实践、自主探究,给学生出差错的时间和空间,欣然接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点拨,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演绎动态生成的课堂,有效强化学生的印象,深化学生的体验,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三、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成功、增強自信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建立在数量关系基础上的学科,有数量关系就必然有运算,有运算就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运算能力,运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然而,目前高中生由于思想不够重视,畏难心理等原因,运算能力普遍较差,严重影响了高中数学的学习。比如,在解答“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综合问题”时,学生都知道一般情况下使用“联立——消元——判别式——韦达定理”这样的代数法再结合题目条件的转化与化归便可以解决,然而他们往往知道怎么做却无法完成,究其原因,说是“看起来运算很难,不敢轻易尝试。”为了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我鼓励学生亲身操作,我让学生有耐心地算下去,一开始式子确实复杂,往往运算到最后就变得很简单,一切水到渠成、豁然开朗。我让学生亲自体会了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学生在运算出准确的结果后,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再遇上复杂的运算题他们也不再躲避,而是跃跃欲试了。成为“成功的学习者”,是每个学生的共同愿望。在我们的数学课上,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经历数学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习的毅力,完善学生的性格,从而又带动数学的学习,是新理念教育下的一个崭新的思想,同时也是我们教师所要追求的目标。

四、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独立思维、学会创新

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创新人才,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更应注重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传统的讲授法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而轻学。久而久之,教師容易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形成思维定势,习惯单一的解题方法,而学生呢?也不知不觉地对老师产生了依赖心理,你说我听,你问我答,一切活动围绕着老师这个轴心转,逐步失去主动探寻知识的意识和习惯,更谈不上灵活多变、创新思维了。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进取,独立思维,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在人教A版必修2课本《立体几何》这一章的教学中,我对这点深有体会。有一次,我让学生做一道证明题,证明正方体中某直线和某平面平行。我备课时所想的思路是添加辅助线,构造平行四边形,证明线线平行,进一步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出线面平行。当然,我并没有这样简单粗暴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在自己的课堂练习本上动手操作。过了一会儿,我惊喜地发现,我班的李同学作了不一样的辅助线,他提出了先由两次的线面平行证得面面平行,再由其中一个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证出线面平行的思路,还有一位陈同学提供了利用中位线证明的思路,他作的辅助线更为巧妙,使同学们耳目一新。惊喜之余,我不禁感慨,如果当时我简单地将自己的思路和盘托出,学生只被动听讲而不积极思考,那学生怎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呢?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亲身实践,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给学生展示的舞台,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看到自己创新的成果,体会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积极思维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甚至刻骨铭心的东西,那一定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提供亲身经历数学过程的机会,为学生创造亲身实践的条件,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亲身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个人的数学品质,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且富有个性。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教育委员会,2001.

作者简介:

徐玉燕,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启悟中学。

猜你喜欢
真知自信心数学课堂
实验出真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熟知非真知——其庸先生周年祭
分类求难题 讨论得真知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培养初中学生自信心与英语教学的相关性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