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与激励:校长如何实施课程管理

2019-05-10 03:31赵腾达
湖南教育·A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程管理指向校服

赵腾达

当代美国教育家Allan A.Glatthom 在《校长的课程领导》中说:“校长必须发挥主动而积极的课程领导角色。而此角色过去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如果我们要让师生能精熟某项高品质的课程,那么,校长就必须在各个层次和全部的过程中扮演积极的管理和领导调控的角色。”

所以,校长应该对学校课程管理有系统思考和整体把握,既关注学校课程目标、课程推进策略的制定,也重视课程推进机制以及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和课程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基于此,校长应提高两种能力。一是整合课程资源与开发课程,实现课程校本化的能力;二是保障课程有效实施的能力。校长既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更要具有合理调配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师资力量,合理组织教学、教研活动,合理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能力。

一般认为,校长课程管理中的调控激励有以下路径:一是以深刻的洞察力为课程的实施设定合理的目标值;二是以热忱的感染力激发教师对课程实施和调控的情感认同;三是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以有效的激发力促进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达成度。

基于以上认知,我认为,校长有效课程管理的调控激励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课程管理激励目标指向的人本化;二是课程管理调控方法指向的实效化;三是课程管理调控手段指向的多元化。

一、课程管理激励目标指向的人本化

“立德树人”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我觉得,课程管理的调控和激励,一定要向人本主义回归。我们不能再延续工业时代的工具化思维,要让课程真正为人的成长服务。这种成长,不仅是个体认知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丰盈、人格的健全、身心的成长、个性的张扬。可以说,课程的作用是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有助于个体完善的自由和发展的知识与经验,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更是以尊重学生自由发展为前提的师生交互、家校交互作用的过程。校长、教师、家长、学生对决策、参与权的共享是新时期课程管理目标认同的新趋势。

以我校家校合育课程“校服改革”为例予以说明。

近10年来,我校学生一直按上级要求,订着50元一套的夏装和70元一套的春秋装。2015年底,学校向全体家长征求发展意见时,家长反映最为强烈的是校服要改进。有家长留言:“‘八达校服丑不可耐,实在与学校的发展不相符合。”我校虽为国有民办体制,但是,由政府提供学位采购,担负着所在社区几百个孩子的义务教育。校服要升级,我们如何照顾到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在我们身边,面向全体家长进行课程和管理改革,因极少数家长的反对而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2016年,我就此事向华中师大教授吴伦敦请教。吴教授认为:“买单的人应有点菜权。”家校合作的育人课程,一定要以人为本,要用结构改变性质。他指出,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80后家长进入学校,要的就是话语权和育人的参与权。

怎么办?在听取了各方建议和意见后,我校首先將学校家委会由“他组织”变为“自组织”。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说:“不存在外部的指令,系统能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明确了家委会自组织的性质,学校就赋予了家委会自组织的责、权、利。2016年,我校校服改革主要由家委会操盘。家长、学生投票海选,校服招标、查看厂家、校服付款、售后服务等,皆由学校家委会下属的校服委员会完成。历时一年,最后我校校服改革取得了圆满成功。

以多元化和去中心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交互式的沟通、以尊重为前提的管理和课程目标共建显得日益重要。校长要学会激发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热情,并给予各方真正参与学校共建的平台。李镇西先生在其《民主与教育》一书中写到:校园必须充满选择,选择就是民主,民主蕴含选择,校长有很强的人本主义思想,要学会和师生、家长互动,校长要在与师生与家长的互动和共建中完成学校课程和文化的建设。

李希贵校长说,我们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就能防止将方法论的经“念歪”。“让买单者点菜”的思维,其实质是学校治理思维和结构的现代化转型,是将我们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和师生真正的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它高扬的是主体性、人本化的精神,获得的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和服务对象的真正满意。

二、课程管理调控方法指向的实效化

领导和调控只是实现团队目标的一个因素,团队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卓有成效的领导者,同时也取决于改革者、开拓者、思考者,取决于可利用的资源、民心所向和社会合力等因素。除了那些在不同层次被称为领导的人外,在每个重要组织或社团中都有许许多多的成员,他们为了团体利益,本能地分担着领导者的职责。实际上被领导和调控研究领域忽视了的这些人,对领导者和团体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在课程管理和实施中,一方面要强调学校课程不仅指向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课程也得关注教师接受的可能性,以及课程的实施与达成是否在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学校不仅要关注教师个体的课程实施力,更应关注教师群体成长共同体的建设。我们体会到,如果课程的改革只是美好的蓝图,而不会转化为每一位教师的实际行动;那么,一切只是空谈。所以,从方法论的角度,必须看重实操性、更注重调控实效化。

以我校推进“教师成长课程”为例,看学校如何应用“动车思维方式”,让调控实效化。

学习共同体课堂??

猜你喜欢
课程管理指向校服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备考新指向
我的校服我做主
锐角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
记忆深处的校服
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完善小学课程管理
新形势下的课程管理
构建五年制高职数学小组的可行性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