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要答好人民的“关切题”

2019-05-10 03:31彭佳景
湖南教育·A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资助工作教育

彭佳景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更好的教育”摆在人民对美好生活“十大期盼”之首,强调“要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多人民享有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思想最深刻、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和阐释,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和指南针。而学生资助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是人民的“关切题”,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答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或许我们不会忘记安徽省金寨县张湾小学一年级学生苏明娟的那双大眼睛。1991年5月,中国青年报记者到金寨县采访,苏明娟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被摄入记者的镜头。这张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被刊发后,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

或许我们还记得知名导演张艺谋1999年拍摄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电影中,13岁的代课教师魏敏芝寻找因贫辍学儿童张慧科的故事让不少观众热泪盈眶。当年,这部影片不仅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贫困孩子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深切关注。

或许我们还能想起2017年高考考生魏祥带母亲上大学的故事。甘肃省定西市考生魏祥以648分的成绩,位列清华大学在甘肃省23个贫困专项录取名額的第十名。可他由于身患疾病无法独立生活,需要带着母亲上学,希望学校为其解决一间住处。清华大学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回应,“不让任何一位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并妥善解决了魏祥母子的后顾之忧。

在苏明娟、张慧科的那个年代,因贫失学儿童一直是教育无法直面的伤痛,尤其在贫困地区,“有学上”对不少孩子来说,并不那么容易。而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听到或看到因贫辍学儿童的新闻,取而代之的,是像魏祥这样的贫困大学生不仅没有学费之忧,学校还帮助其解决后顾之忧的暖心故事。这些改变的背后,正是学生资助工作“忧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急”的最直接的体现,更是党和政府发展教育“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最生动的注脚。

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强、复杂程度高的工作,涉及面广,地区之间、学校之间、院系之间、班级之间情况各异,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更是千差万别。面对各种挑战,我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迎难而上,大胆作为,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紧扣“精准”二字,面向最需要关心的群体,抓住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奖、助、贷、勤、免、补”多位一体的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从2007年开始,我省累计资助了各学段学生3000多万人次,资助金额高达400多亿元……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打开的是贫困学子的梦想之门,托起的是贫困学子的未来。可以说,我省学生资助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正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一种回应、一种落地、一种实践。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治国如此,教育发展亦如此。只有以百姓之心为心,着力解决那些“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民生疾苦”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才能让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百姓,才能真正答好人民的“关切题”。

猜你喜欢
资助工作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不工作,爽飞了?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