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如何教育问题学生

2019-05-10 03:31李佳瑜
湖南教育·A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子贡子路论语

李佳瑜

似乎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位问题学生,让老师头疼不已。初为教师,我的内心是喜悦的。孩子们稚嫩的脸庞和回答问题时高高举起的小手都让我对这份职业的喜爱更加坚定。可渐渐地,当最初的喜悦与热情散去,班上层出不穷的问题,又让我开始怀疑。该如何处理班里的问题学生?

闲时翻看《论语》,觉得颇有启发。在我看来,《论语》不只是一部简单的学术著作,更是一个千古名师工作生活的侧写。孔子也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历史人物,《论语》中时常能看到他作为师者的智慧。

毋庸置疑,孔子的学生中,有不少问题学生——而孔子的偉大之处正在于他能将问题学生培养成君子。孔子为师,面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学技巧。比如,面对爱钻牛角尖的宰我,他是严格的;面对有些鲁莽的子路,他会更注重引导;面对如“瑚琏”的子贡则更强调“行”的培养……又一次重读《论语》,我得到了许多启发,并从中总结出处理问题学生之道:一为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二为避其戾气,因势利导;三为抓住机会,适时惩戒;四为宽容以待,促其自省。

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论语》中,孔子这样评价他的学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意思是说: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不能说孔子的这四位学生都是问题学生,但可以肯定地说,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在《论语》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对于学生的了解非常深入。他形容子路是“片言可以折狱”,即子路这个人是相对单纯,甚至鲁莽的,听到一方的证词就可以直接断案。

孔子对学生的品行和习性更是了如指掌。如子贡,利口巧辞,善于雄辩。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论语·宪问》)

子贡议论别人。孔子说:“端木赐啊,你很贤良吗?要是我就没有这种闲工夫去议论别人。”子贡的口才极佳,但他有时说话不大注意,有招惹口舌是非之嫌。所以孔子才对他提出批评,希望他改进。

曾子的父亲对他很严苛,甚至有“暴力倾向”,有时会将他揍得遍体鳞伤。孔子对曾子又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小杖则待过,大杖则逃走”。他对于学生的要求并不是一言以概之,而是认真思考过每个学生不同的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导。

在德润园小学,我发现不仅班主任细心对待学生,学校还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对于不同情况的孩子,可以进行不同的心理咨询,着重于对孩子个性的保护和培养。每个班都设置属于自己的家委会,增强家校互联。尤其是在节假日,还会开展家校互联的班级活动。比如今年的元宵节,我所在的三·二班就进行了有趣的元宵喜乐会活动。首先通过玩“飞花令”游戏,引导孩子们进行古诗词学习。然后是猜灯谜,每个孩子都能拿到奖品,回答问题,还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内向的孩子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下也能勇于举手发言。最后是美食品鉴会,有的带了奶奶家的泡菜,有的带了妈妈做的雪花酥。其实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流活动,更可以看出学生的个性,看出他们对于外界的交流欲望。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之后就变得外向了些。遇到老师也不再是躲避的眼神,因为他们知道,老师也是爱笑爱闹的。同时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们也可以更好地达到了解、沟通的效果。

我认为解决问题学生,首先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细微处发现学生的特质、个性,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避其戾气,因势利导

无疑,当前社会充斥着浮躁之气。就拿走红的“抖音”APP来说,重复几句歌词,几个动作,十几秒钟就可以很快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孩子们很容易受其影响。在课间,我时常能听到各种“抖音”歌曲,在孩子们稚嫩的口中传唱。他们甚至都不知道歌词是什么意思,但却被洗脑。

除了抖音,现在有些孩子还喜欢玩一个叫“第五人格”的游戏。它原是一个手机游戏,却被孩子们“发动脑筋”改成了一个你追我赶、撞来撞去的实体危险游戏。老师常规的劝导并不能起作用,只有在他们摔伤了、哭哭啼啼跑来告状时,才能勉强听进去一两句。

除此之外,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甚至能见到打群架、偷窃等现象。有的孩子受电视剧的影响,从小就有一个“江湖大哥”梦;有的孩子被父母影响,自暴自弃认为读书无用;还有的干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从不交作业,还每天迟到早退。

那么,孔子有这样的学生吗?答案是,有的。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焉?”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有益乎?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益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孔子家语》)

子路这个问题学生一开始问题大着呢!孔子初见他时,他就是一喜欢动粗的“古惑仔”,和孔子的对话充满了火药味。对于这样的学生,孔子能怎么样?因势利导!孔子发现他崇尚武力,就将学习巧妙地比喻为南山之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引导他爱上学习。

我们并非圣人,但又何妨效法古人!比如在和学生沟通的时候实在不应该采取过于简单粗暴的办法。在看完这个故事后,我深受启发,班上其实也有不写作文的“潜能生”。但我之前的处理手段,都只是在课间叫来补上,小惩大戒一番,无法根治。

那天下了课,我叫来了孩子,轻言细语地问他:“你平时都爱干啥呀?”

“画画……”他小声极了,也知道自己不写作文有些心虚。

“除了画画呢?”我尽量和蔼地与他说。

“散步。”他更小声了。

“你看,写作文是不是和画画很像呀……”我润了润嗓子,“写作就是在描述你心中眼中的东西,比如我们昨天的作业,是要你写植物对不对?就是叫你动笔去描述植物,画画的第一笔和写作文的第一句是不是特别像呢?”

他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我摸了摸他的小手:“你先回去吧,老师期待明天看到你的作品好不好?”

“好。”他轻轻走出办公室。

第二天我拿到的作业虽然字迹有些歪歪扭扭,但终究是交了上来。细细读来,其实文章也是极有意思的。在这样的鼓励下,其实不止孩子的信心增强了,我们的教育也省力了许多。

抓住机会,适时惩戒

许多人或许都会疑惑,孔子会骂人吗?其实是骂的。孔子骂人甚至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厉害。你看——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雍也》)

宰我这个学生,在《论语》中时常展现他顽劣的一面。而孔子作为一个老师,惩戒、处罚也是很及时的。在宰我大白天睡觉的时候,孔子居然骂出了“烂泥扶不上墙”这样的千古名句。孔子是有大爱的老师,但此爱不是溺爱是严爱,他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而不是一味地放纵和赏识。夸美纽斯曾经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专章论述过纪律问题,他说:“我们可以从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开始,就是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因为做了的事情不能变成没有做),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

新加坡的学校(尤其是中学)都有惩戒制度,教室里放着一把戒尺,对于严重违纪的男生还可能被打屁股。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一味的赏识赏识再赏识,许多时候单纯的赏识解决不了问题。他们或许应该从小就培养规则意识,明白犯错就要被惩戒的道理。这样到了社会上,才能避免更多的犯错甚至犯法。

当然,所谓惩罚也不是一棒子打死,而应该注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孔子教育之道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非常注重对批评对象的心灵维护。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

爱乱弹琴的子路,居然一大早跑到孔子的家门口去弹“杀伐之声”。大概孔子的老婆孩子都受到了惊吓。孔子当然不高兴了,他倡导的乐可是尽美更尽善的。所以他就带着批评与质问的语气说:“子路怎么跑到我的家门口乱弹琴?”同学们听了孔子这话,就对子路不尊重了——你不是老師的大弟子吗?你不是会武功吗?老师都说你没文化、乱弹琴。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反思自己,觉得话说重了,所以又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了,只是还不是很深入。”这算是扶了子路一把!

宽容以待,促其自省

教育不是万能的,静待花开是常态。作为教育者,更多的是需要宽容以待你的学生。问题学生肯定存在问题,但我们要相信,花终究会绽放,只是“他”可能是这样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因此,对于问题学生来说,在努力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给孩子留下时间和空间,让他反省。要知道,儒家教育是非常注重“内省”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我反省才是真的教育!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

子贡问如何对待朋友。孔子给的答案是:尽心尽力地劝告,好好地引导,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这是一种宽容。要知道,不只是对朋友,其实对你的学生和家长也是一样的。不论何时,都不应该用偏执的方式将孩子或家长变成我们希望的样子。要知道,在他们的人生里,我们只是一道风景。我们能陪伴他们的日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或许我们能改变他们,或许他们能自己改变自己。

你看孔子如何对待令他头痛的问题学生。

宰我除了爱上课睡大觉,其实还喜欢抬杠,有时让孔子下不了台。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在这里,宰我和孔子争论的是三年守孝这样的礼是不是太久了、要不要改一改。这对于终身倡导礼乐的孔子来说,简直是离经叛道。孔子已经忍无可忍了,但又能怎么样呢?他说的是:“你要是觉得心安,你就这样子做吧。”保留各自的意见,留待时间去改变。这就是宽容。唯有宽容,才能更好地引起反思。

《论语》这部经典中关于教书育人的道理实在太多了,文中所列不过冰山一角。教育好问题学生,亦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除了学习前人经验,我们还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总结提升,才能找到解决不同问题学生的最佳方式。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猜你喜欢
子贡子路论语
孔子“教训”子路
子贡如何花钱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