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西姜寨之变

2019-05-13 02:25王小川
时代报告 2019年1期
关键词:全乡服务队扫帚

王小川

西姜寨乡,隶属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在开封,西姜寨一直很有名。过去出名,是因为穷。穷到啥程度呢,乡政府院里的树都被拿去卖了。

现在的西姜寨,不仅一举摘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更是在“中国最美村镇”评选活动中,凭借村庄美、村风好、村民富斩获唯一一个“2016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奖”。

作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北方乡镇,“后进生”西姜寨乡每天都在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更多人在追问:这座昔日“脏乱差”出了名的乡镇,在短时间内逆袭成“绿富美”,靠的是一种什么力量?西姜寨在近几年的蝶变,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佐证了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然性,对其他地区是否有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近日,记者走进西姜寨一探究竟。

一把扫帚

2015年11月25日,一場大雪刚刚落下,祥符区委新选派的乡党委书记李恒志第一天上任。在乡政府食堂吃了一碗大锅熬菜,身穿军大衣的李恒志出现在乡政府大门前的街道上,挥动着铁锹铲移积雪,一铲一锹缓缓前挪,一举一动铿锵有力。

党委书记上任第一天上街扫雪?陪同的乡干部看愣了,转身跑回乡政府院内,拿把扫帚冲上街。

有老百姓见乡里这么多干部同时在大街上扫雪,好奇地问:“今天乡里怎么回事?是不是有什么大领导要来?”西姜寨乡里的一位老干部边扫雪边笑着回应村民:“你还不知道吧?咱们乡里今天来了一位新书记,他在扫雪,我们也就跟着一起扫了!”

很久之后,乡政府工作人员才知道,这位新来的党委书记10年前曾换过肝脏。

当天下午的情景也让李恒志心潮起伏。天气越来越冷,扫雪的队伍却不知不觉变为一条长龙,左邻右舍的群众纷纷涌上街头,接长了这支冒着热气的队伍。

李恒志不无感慨道:干部队伍憋着一股劲,只是未释放;群众心里掩着一团火,只是未拨开。干部有劲使不出,群众心里只“冒烟”。要“开闸”,要“拨火”,要把掉进“冰窟窿”的民心暖起来。

面对参与扫雪的群众,李恒志深深地鞠了一躬:“老乡们,我是来还债的。这些年西姜寨乡的民生欠账太多了。请大家监督我,作为共产党人,‘欠账要有羞愧感,‘还债也必须要有紧迫感!”

那一天,李恒志带领着全乡的党政干部在大街上扫雪,从中午13时一直扫到了下午18时,积雪一扫而光,西姜寨乡东西大街前所未有地干净。

不到三天,西姜寨群众之间就传开了:“李书记今天来我们村给我们鞠躬了!”“干部现在见面也给我们鞠躬了。”“我们村的干部不仅鞠躬,都是拿着扫帚给我们扫地!”“可不是,我们村也是。”

一传十,十传百,西姜寨乡全乡群众很快知道,乡里不仅有一位带头给群众鞠躬的书记,还带头拿着扫帚天天扫地。10天后,西姜寨全乡大街小巷到处是拿着扫帚扫地的群众。

有人不理解为什么向群众鞠躬时,李恒志说:“你把群众放在了心里,群众就会把你举过头顶。”

自此,一把扫帚,正式打开了西姜寨乡干部与群众关系的心门。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条扁担,一头担着绿水青山,一头担着金山银山。作为多年“脏乱差”的代表,西姜寨乡几乎年年在开封市综合环境检查中排名倒数第一,干部群众都习惯落后了。

为一举摘掉多年来西姜寨乡在市、区乡村建设垫底的“帽子”,西姜寨乡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攻坚战。

“乡村建设归根结底是人的建设,不光是要把街道上的垃圾清除,不作为、不敢为、不愿为的‘精神垃圾同样要清除。如果旧思想不去,新思想难进来,西姜寨的‘脏乱差就没人可以改变。”李恒志认为,一些领导干部至今对扫地、修路不感兴趣,看不到扫帚、镐头的作用,说到底是缺失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和情怀。

找到了病根,如何对症下药,成为了西姜寨乡发动群众的难题。

为了提升群众的参与积极性,除了干部带头干之外,西姜寨乡在乡镇建设道路上开始探索新的实践,首先创立了“四摸五进”“网格化管理”积分制、“十大战区区长”等管理体制,通过对全乡群众实现网格化排查摸底,真正了解群众诉求,从而挨家挨户做思想动员工作,之后参与西姜寨乡美丽乡村建设的群众也越来越多了。

多年的土路铺上了柏油路,房前屋后栽植的是名贵树种红豆杉。以前晚上黑灯瞎火群众不敢出门,如今条条街道安上了太阳能路灯,村村修建起文化广场。每到夜幕降临,村民敲起盘鼓、跳起广场舞,一派黄发垂髫其乐融融的富美乡村景象……

每一次扮靓西姜寨的“战役”,从退休党员干部、中小学师生、青年志愿者到家庭妇女,都可以见到西姜寨人舍小家为大家、不计报酬自发劳动的身影。从之前乡政府公车掉坑里都没人愿意帮忙推,到如今干部下乡入户随时会被老乡拉进家里喝水;从之前的“门前冷落鞍马稀”,到现在的投资项目纷纷落地;从往年村民疾病多发到如今发病率大幅下降……西姜寨就像“变了个人”,里里外外“焕然一新”。

一把扫帚,扫美了乡村,扫净了党员干部内心里“心无群众、不愿作为”的“垃圾山”,也扫净了多年来蒙在西姜寨干群关系上的灰尘。西姜寨乡这片热土的变化印证了一个道理: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发动群众,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条路

西姜寨乡素有“鸡鸣闻三区”之称,东临中国历史四大名镇之一朱仙镇,南接尉氏县,西临中牟县,北临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原是一个偏僻落后、无人问津的贫困乡镇。

路,曾经是西姜寨人心里长久的痛。

西姜寨的路有多差?“西姜寨人爱晃悠”—这句玩笑话因路而起。人在路上深一脚浅一脚,车在路上下摇上颠,不晃悠能行吗?玩笑话可能有夸张成分,但夸张背后见“路愁”。

车难走,乡里有车“出不去”,乡外车辆“进不来”;人难行,晴天“一脚踏得沙尘扬”,雨天“抬脚两腿满泥浆”。日常生活中的不便尚能够忍受,无法忍受的是“无路可走”,西姜寨乡的西瓜、大蒜、花生这“老三宝”等大批农副产品年年卖不上好价钱,总是比周边低三四成。

2015年,某位领导三进西姜寨都被气走了,随后怒批—西姜寨的路不是人走的!

西姜寨老百姓说,幸亏领导连来三次都是好天儿,要是赶上雨雪天气,估计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到西姜寨乡后我用了三天的时间,对西姜寨乡86个自然村进行走访。调研过程中,我就在想,我们西姜寨乡怎么还有这么落后的地方?对于乡亲们来说,他们是多么地渴望改变,多么渴望走一个平坦幸福的路啊!”李恒志在对记者说这段话的时候,声音有些颤抖。

以前,西姜寨乡与中牟县交界的村庄,村民都说,西姜寨乡有两种天,一种是西姜寨的天,一种是中牟的天。村民都非常羡慕中牟的天,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中牟的路修得特别好。李恒志听到村里有这种说法,话语坚定地对村民说:“老乡们,咱们拧成一股绳大干,一起把天翻过来,让中牟的人民来羡慕我们。”

从村里调研回到乡里,李恒志当即拍板,要对西姜寨乡所有的道路进行大改革,彻底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一场鏖战在天寒地冻中拉开帷幕。说到修路,最难的部分还是“钱”。李恒志认为,老百姓盼路盼了多少年了,望眼欲穿呀。富有富的干法,穷有穷的干法,有钱没钱都要修路,这个决心不能变!

西姜寨乡党委随即宣布两条原则:不等不靠原则—有条件的村立刻行动,没条件的村创造条件、积极备战;各显其能原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谋出谋,发动群众,调动各方力量。

接着,乡党委召开全乡党员干部大会动员“人人添柴”。李恒志鼓励大家说:“打扫庭院是‘冬天的一把火,我们点着了,群众的心有点暖意了。修路依然是件温暖民心的事,希望大家要‘加柴,让这把火再旺些,让民心再暖些。”

制定好施工计划,李恒志第二天就带着施工队伍进村了。村民们看到新来的党委书记真要干、带头干,突然有反应了:为咱修路,咱还能光看热闹不出力?

乡政府财力虽有限,但群众的无限力量却让李恒志心头热了起来。修路义务参与者天天增加,一些村民主动当起“临时村干部”,动员力量、组织协调、检查质量、现场鼓劲,比村干部还上心;80多岁的老年人提着暖水瓶出门了,一些村民开着自家小四轮拉土运料,几家村民把自家的砖也贡献出来……

此后两个月时间,西姜寨乡86个自然村的道路全部进行了整顿,能硬化的被硬化,由于天气原因不能硬化的,也被铲车推平,等待着土地开冻后再修整。

路平整完那天,白庄村的贫苦户们赶着几头猪,敲锣打鼓来到乡政府送锦旗,在场的不少人都满含热泪。这修好的哪是几公里路啊,分明是一座架在干部和群众心上的桥。

“这修的不仅是人行路,更是‘通心路。”李恒志说,共产党人要有“铺路人”精神,也要有“护路人”精神。不惧任何困难,为人民群众修好护好脚下坦途、幸福之路。有精神才能竖起信心,有精神才能想出办法,有精神才能干成事情。

一颗心

西姜寨变了,每天都在变,如同春日正在消融的冰河,噼噼啪啪、由点及面,不断爆发出令人震颤的脉动力量。这力量由何而来?

一个关键词可以回答:党建。李恒志认为,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西姜寨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依靠党员干部和群众。正是干部们敢于担当、能够担当、善于担当,才有了普通群众能奉献、愿奉献、无私奉献,才有了西姜寨乡的蝶变。

在西姜寨乡,群众不追明星追党员干部。为啥?因为党员干部能吃亏!

为了调动党员积极性,发挥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西姜寨乡将全乡31个行政村分成乡村建设五大战区,每个战区配一名战区长和一名包村干部,采取网格化管理和党员积分制考核,用积分记录党员变化、衡量党员作用、评定党员优劣,促使党员肩上有责、争先有标、行为有尺、考核有据。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細了就是凝聚力。西姜寨乡通过认真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积极创新党建工作机制,打通了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据统计,积分制考核实行以来,西姜寨乡各村党员“三会一课”出勤率和各类活动参与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现在的95%。在此基础上,西姜寨乡成立了四队三会,即党建服务队、青年突击指挥队、夕阳红志愿服务队、为民服务服务队、乡风文明促进会、复退军人联谊会、乡贤联谊会,先后组织开展了“感动西姜寨乡十大人物”“我身边的好榜样”“我身边的好媳妇好婆婆”“爱家乡建故乡先进人物”“优秀老党员”等评选活动,实现了西姜寨乡村与村比、户与户比精神文明建设、比移风易俗成效,构建了淳朴民风。

在西姜寨乡,干部的心里都铭刻着两个字—责任,血液里都流淌着两个字—担当。为建设大美西姜寨,全乡上下拧成一股绳,党的根基在这里愈发牢固。

行百里者半九十。西姜寨乡党员干部深知,打造美丽、生态西姜寨,不可能一蹴而就。招商引资、精准扶贫、文明创建,任何一项重点工作,要啃下难啃的“硬骨头”,就要依靠钉钉子精神,只有一锤一锤接着敲,方能取得实效。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享誉开封市的小尹口夕阳红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

“就参与一次吧。”这是76岁的队长李恒山参与夕阳红服务队时的想法。没曾想,这一参与,手中的扫把就再也没有放下,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到更多的人参与到打扫村庄中,西姜寨乡第一支夕阳红志愿服务队成立了。这支平均年龄达到76岁的老年服务队,推着三轮车,拿着扫帚、铁锹和村干部一起开始在村里劳动。正是这样一股执着的力量,把小尹口村全部带动了起来。

“书记、乡长都来了,给我们带来了慰问品,给我们鞠躬,并正式给我们取名‘小尹口夕阳红志愿服务队。当老农民一辈子了,第一次有领导给我们鞠躬,那心里的高兴劲别提了,这代表什么?代表干部把咱们大家伙儿放心里了,是真正地感谢我们做的事情,你说,还有啥理由不坚持下去?”李恒山讲述这段历史的时候,夹烟的手指都是颤的。

老兵在西姜寨是个人数众多的群体。为了凝聚力量,2017年西姜寨乡通过打造复退军人活动中心,把全乡复退军人融进了美丽乡村建设中。随着老兵之家的成立,老兵各项活动丰富了起来,除了日常的管护树木之外,老兵们主动担起了全乡的国防教育宣讲员。不到半年时间,老兵们在西姜寨乡20余所小学进行国防教育20余次。

为了让老人在乡村振兴路上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存在感,西姜寨乡自2017年10月起,在每月10日举办西姜寨乡“孝老敬老饺子宴”。一个乡,一口锅,一顿饺子,联动全乡群众的心,暖化了老人的心房。“孝老敬老饺子宴”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固定活动,更成为了开封市很多义工纷纷前往的地方。有些村庄对饺子宴的捐赠异常积极,经费甚至已排到了三年之后。

从最初吃饺子只是吃饺子到吃饺子不仅是吃饺子,一场场“孝老敬老饺子宴“的举办,不仅和谐了邻里关系,让老人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也让乡风文明的孝道之风吹得更浓更烈,西姜寨乡成了一座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夕阳红服务队、老兵之家、饺子宴……西姜寨值得诉说的变化太多了!

正如开封市委农办副主任陈斌所言:“西姜寨乡党委政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党建、乡建、家建为引领,走出了一条符合西姜寨乡实际的乡村振兴道路。”

两年半前,李恒志被任命为西姜寨乡党委书记时,不少人对这位换过肝脏、缺乏基层经验、年过半百的交通局长打下了问号。

两年半后,李恒志与7万余名西姜寨干部群众通过一份份过硬的成绩单,将这个问号拉成了令人敬佩的感叹号!

“人,永远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西姜寨的成功,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群肯付出、能贡献、敢牺牲的干部群众队伍。”李恒志动情地说,“十几年前,医生帮我换了一个肝脏,十几年后,西姜寨人民帮我换了一颗‘心,一颗纯净的为人民服务的心。”

猜你喜欢
全乡服务队扫帚
江苏省射阳县的“书法拥军志愿服务队”
下河乡:视察调研全乡重点项目
《女巫的扫帚》
社区快讯
不倒翁扫帚簸箕
自动过滤扫帚
优秀志愿服务党组织名单
用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
学数学:扫帚比“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