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姜寨:乡村振兴在路上

2019-05-13 02:25张向持
时代报告 2019年1期
关键词:群众

张向持

两年前,当西姜寨人挥动扫帚“打扫庭院”时,有人问:还能扫多久?

两年前,当西姜寨人高喊“没钱也要干事情”时,有人问:“高调”还能唱几时?

两年前,当西姜寨人走上“义务劳动”这条路,有人问:“鞋底”磨破不换新?磨出“脚泡”不嫌疼?光脚板能走几里路?

两年前,当西姜寨人点燃冬季一把火,有人问:“虚火”燃尽是什么?

两年来,扫帚仍在挥,义务劳动仍继续,火势映红天,西姜寨走进激情燃烧的岁月,有人还在问:“红旗”还能打多久?西姜寨还能走多远?

西姜寨依然存在于一些人的疑问、疑惑中。

答案是什么?

“庆生宴”—民心催动着西姜寨

2017年11月25日上午,正在走村串户的西姜寨乡党委书记李恒志接到邀请—小尹口村“夕阳红志愿队”的老人们请他参加 “庆生宴”—吃饺子。

同时接到邀请的还有乡党委班子所有成员。

“夕阳红志愿队”有38位老人,平均年龄73岁,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每天清扫村里村外路面垃圾、养护树木。需要说明两点:一是纯属自愿;二是义务劳动。

李恒志的生日并非此日,老人们在这天为他“庆生”则另有含义—2015年11月25日,李恒志冒雪赴任西姜寨,掀开了这片土地起死回生的新篇章;李恒志也常说,自己的一颗心从这天起“焕然一新”,这天是自己的“再生日”。

明白了,在西姜寨人眼里,11月25日是李恒志和西姜寨乡共同的“生日”,“庆生”活动是一个人和一方土地、数万百姓的情结所系。

“夕阳红志愿队”队长、78岁的李恒松老人说出一段“庆生”词:

两年前的今天,西姜寨来了个李书记,他是共产党为西姜寨百姓派来的福星。这个日子西姜寨百姓都记在心里啦。自打那天起,西姜寨打响了“打扫庭院”的战斗,从一条路、一个村弄起,仅用一年就扫出个 “美丽乡村”, 整乡规模的,还是全国性的;自打那天起,暖风吹进西姜寨,我们这些老人纷纷拿起了扫帚,各村先后自发组织起“夕阳红志愿队”,俺村由当初6人发展到今天的38人;自打那天起,西姜寨燃起一团火,越烧越旺,烧出了路路通、村村净、水清树绿、人欢马叫新气象;自打那天起,西姜寨人心暖了,气顺了,脸笑了,劲足了,终于抬起头走路了!

共产党好,区委王书记好,咱乡李书记好,乡领导、乡干部都好,咱群众也不赖。干部群众两好合一好,就是好日子。吃水不忘挖井人呀,百姓过上好日子,咋会忘了李书记,忘了乡领导?昨天俺一帮老人一商量,就弄了今天这活动。桌子摆在大街上,头顶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脚下是水泥路面卫生好,两边是红豆杉点头又躬腰,咱这乡村街宴,可比大酒店包间“空气”强、气氛好呀。

李恒志缓缓站起,带着满眼泪花,向老人们深深鞠躬。他说:谢谢父老乡亲们。难忘的日子,难忘的感情啊,从两年前的这天起,我的一切都与这片土地、这方“百姓父母”緊紧联系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这一天,的确是我的“再生日”啊。以水代酒,上敬天,下敬地,中间敬自己。“天”是共产党,“地”是老百姓,“中间”是我们党员干部—连接天地的桥梁。老队长说得好啊,党好、群众好,天好、地好,我们党员干部没理由做不好啊。我还是那句话,西姜寨能“站起来”,绝不是我李恒志一人的功劳,而是党的政策好,群众力量大,党员干部队伍强。“三点成一线”,万事都不难。

李恒志对大家说,这些天走访群众中,遇到两件事,让他思绪难平。

24日,走访李店村退伍老兵葛文彦家,发现困难不少,最大的困难是没钱治病。葛文彦是1979年参战老兵,爱人因肺积水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李恒志对葛文彦说,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找政府,党和政府就是为人民解决困难的。而一旁葛文彦的老母亲说,乡政府又不是开银行的,再说还恁穷,恁多事都为钱发愁,咋好意思张口?不能遇到啥事都找政府,自己借钱也不给政府添麻烦。

25日上午,李恒志走进小尹口村王有兰老太太家,三间老房子门窗都不完整,也没个院落;儿子病故了,留下不少外债;儿媳半傻子,被娘家接走了,快80岁的老人带着两个10来岁的孙子孙女过,能不难吗?就这,老人还不同意把小孩送福利院,说自己苦死累死也不给别人添麻烦。

2016年冬季全乡扶贫攻坚战中,微信群发布了王有兰老人家的贫困信息,立刻引起众人关注。第一个开着电动三轮车上门送米面的是位中年妇女,现场的人们谁也问不出她的名字,她只说是邻村的,在乡卫生院工作,临走留下一句话:有党、有政府、有大家,困难再多也有人帮。从此,王有兰老人家里走进一个个干部群众,送来柴米油盐、衣袜被褥、零用钱等,日常生活走出了困境。

这天李恒志进家来,王有兰老人说出一句话:大家都帮我,我没能力帮大家,可过意不去。

李恒志感慨道:这两件事让我产生两个感受—一是群众的吃苦耐劳精神太强了,太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学习了;二是群众的心太热了,千万颗热心垒砌出西姜寨乡的“地基”,这是多大的支撑力啊,压力再大、困难再多也不怕!这两件事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做的工作、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能松懈啊。

现场有一个客人听得情绪激动,起身拉起一位乡干部说:带我去看看,就是那家困难户老太太。

此人是某集团公司董事长叶永明,旗下的大型开发项目—朱仙镇启封公园,小半个“身子”就在西姜寨境内。难得的好天气、好心情,他决定到已做了8年邻居的西姜寨乡随便转转,误打误撞遇到了“庆生宴”,坐上了贵宾席。

看过王老太太家返回“庆生宴”现场,叶永明立刻宣布:王老太太家住房、院落、生活,所有困难我们全部解决!还要再帮助一批贫困群众。我今天来对了,来值了,因为我看到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一幕场景,老天有眼赐我大福。这场景里有大责任、大忠诚、大感情、大爱心,带给我一次“大感动”。我今天很激动,是西姜寨干部群众这种精神教育了我,我们集团也要发扬西姜寨精神,搞好企业发展,同时也要成为西姜寨乡发展的坚定后盾!

叶永明随即招来集团公司党总支负责人赶赴“庆生宴”现场,建议说:我们企业要更强、走更远,需要多学习西姜寨。企业党建如何搞,企业“地基”如何扎,要带着信心、带着队伍走进来,把“这团火”带回去。哪一天,我们集团内也出现了“庆生宴”这种场面,我们企业就不愁未来了。

另外一位特约嘉宾—李恒志的妻子白建亚,为夕阳红志愿队每位老人带来一顶棉帽、一双棉手套。老人们都认识白建亚,因为她是这种队伍的常客,经常过来赠送营养品、劳动工具,等等,几乎承揽下老人们的所有“福利”。老人们惦记他们心中的好书记,也惦记书记身后的好妻子,所以要求“庆生宴”一定要请到白建亚。

其实,这天李恒志家中也安排了“犒劳宴”。两年风雨兼程,两年乡村大变,这期间李恒志干了多少事,付出了多少心血,又受了多少委屈,家人都清清楚楚。李恒志度过了极不寻常的两年,家人们心疼他,又为之自豪,因此商议好举行“犒劳宴”为他庆功、加油。家中3位90多岁的老人—老母亲和岳父岳母,都已做好喝几杯“理解酒” 的准备。但,家人们最终为乡里“夕阳红”让道了。

白建亚现场讲了这样几句话:为人儿女,都希望老人身体安康,所以我常常提醒李恒志要保护好“夕阳红”队伍的老人们,不要累着,保护好身体,老人的健康是儿女的福分。我将继续为老人们搞好服务保障,继续支持李恒志工作,继续为西姜寨能走得更远添柴加油。

已奉命回局的田永军、毛洪权、陈永庆也扛着半头猪肉赶来了。他们身虽离开了西姜寨,心却不曾离开,时不时跑来看或打电话询问西姜寨的情况。

他们,都是西姜寨人心中的功臣,“庆生宴”自然受邀请。毛洪权代表三人发言:今天这场面,映照的是民心,看到的是决心,增添的是信心。两年干成几十年的事,两年走过几十年的路,这种激情、这种力量,咱西姜寨不可能“走不远”!

11月25日这一天,同样的“庆生宴”也出现在另几个村庄,乡党委、政府班子成员都接到同样的邀请。他们不敢怠慢,兵分数路赴約。乡长刘彬说,大家没把这仅当成一顿饭,而是视为“民心盛宴”。

各个“庆生宴”的现场气氛无须过多描述,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汇流之下,不难想象其情其景。

微信群发布了小尹口等村的这场“庆生宴”信息,立刻热浪盈群,纪念“这一天”、赞誉“这一天”的长短文目不暇接。群外也不平静,一些村的群众后悔不已,武拐村村民怪罪村支书:咱和乡政府住隔壁,咋没想到这事呀?

由此引发一场“补宴事件” 一连几天,都有村支书跑到乡政府要求补办“庆生宴”,理由大致相同:俺忙晕啦,一时没想到这事。现在想到也不晚,不“补宴”群众不答应。

陈永周代表乡领导各村做工作:这事可不能弄大了,弄不好又会落下“口舌”,咱西姜寨乡没精力老去应付外界那些乌鸦嘴。

“庆生宴”“补宴事件”,也引出一场“分享宴”。乡党委借全乡党员干部大会,请大家“品味道”。

李恒志说:刘彬同志说,这是“民心盛宴”,归纳得好啊,我和全体班子成员也都有这种深切感受。“补宴”就不搞了,群众的心情可以理解,我在此鞠躬向全乡父老深表感谢。

李恒志深深鞠躬后接着说:咱今天就再摆场“分享宴”,请大家好好品尝下“民心盛宴”的味道,然后思考、回答两个问题—一、品出了什么“味道”;二、西姜寨还能不能继续向前走,还能走多远。

当天,微信群以此为话题的信息铺天盖地:

我们品出两年间酸甜苦辣的味道,也分清了那种味道最“可口”;

往日百味人家调,今天是我们自己“掌勺”,我们有能力调理出“好味道”;

我们品出了幸福的味道,再也不会失去它;

我们是“铁脚板”,幸福之路有多长,我们就会走多远;

我们的力量排山倒海,征途漫漫坎坷多,山川沟壑阻不住;

我们的激情滚荡天地,狂风吹不散,骤雨浇不灭;

我们的豪迈永不改变—向前!向前!向前!

这就是民心。民心在燃烧,民心在发力;民心支撑着西姜寨,民心催动着西姜寨!

“狗不咬”干部—队伍在民心中行进

一场“庆生宴”,犹如一幕动人的情感剧,把西姜寨的干部群众卷进真情、深情的汪洋。然而这恰恰不是“戏”,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生活映像。

一场“庆生宴”,犹如一顿精神大餐,让西姜寨乡干部队伍“浑身燥热”—群众心里有干部,干部对群众心更热、造福群众劲更足。

谈到西姜寨队伍,群众看法几乎完全一致:有他们在,无论走多久、行多远,我们心里都有底气。

西姜寨这支队伍的确非同一般。

先说“新成员”—2016年5月来乡的李振州、王文华、朱玉忠、李浩然、赵新宏、宗鑫、饶凯,人称“七匹马”。

一年前,他们以不同的心态任职西姜寨,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而今,他们共有一个心态——把为人民当事业,为群众幸福而奋斗;他们共有一个形象——无须扬鞭自奋蹄,幸福路上“千里马”。

副书记李振州分管组织、党建工作,可他原先是“门外汉”。刚来乡里就遇到大规模“党建+”活动,一时不知所措,纰漏不断;又遇到书记标准高、大家期望高,所以挨领导批、落大家埋怨自然难以避免。自己总觉得“不是这块料”,想调整工作。

但没多天就批评起自己了:书记以前也没当过乡镇主官,西姜寨困难那么多,他为啥不怕难?恁多干部都敢啃硬骨头,你为啥“牙口软”?众人都在“爬大坡”,你无精打采算哪般?

正所谓知短方有长,从此闷头学起来—向老党建武福全学经验,向书记学精神,向大家学方法……半年大变,李恒志对他的评价是“受批评最多,进步幅度最大”。刘彬开他玩笑说你抓党建有名气了,听说区里要调你去发挥更大作用。他还真有点信了,立刻表态“到哪也不如在西姜寨,给我处分也不离开西姜寨”。说起这些经历,李振州打开心扉吐真言:出精神的地方,就是成就事业的地方,也是人生出彩的地方。西姜寨,我离不开。如今的李振州独当一面,得心应手,在大家眼里“干个乡长绰绰有余”。

副书记王文华到任10个月没休过一个双休日,他所干的许多工作不是“受命行事”,而是主动多找事干、主动要求任务、主动提高标准,“三主动”成为习惯。他主要负责政法工作,干好分内事毫无问题,却嫌“有劲用不完”,主动要求担任战区区长,带着几个村庄没黑没白干;本战区争了上游,够辛苦了,却带着人马支援别的战区修路、栽树赶队……乡干部都说,没见过他有闲的时候。

王文华说,自己干过不少单位,也称得上单位“干将”,可到西姜寨才发现啥叫“差距”。这地方干得洒脱—有多大能耐尽管使;也干得有情怀—为群众服务有快感。他的最大感悟:有力不憋屈,越干心越热,找到这感觉,人生实快哉。

副乡长饶凯,工作业绩从“笑”起步。初来乡时,他给人们的印象“没见笑过”。纪委部门出来的,或许是职业特征。李恒志笑颜提醒他:天天和群众打交道,得先学会笑呀。书记一句话成了饶凯的第一项“学习任务”。

初期笑得生硬,他自己也明白是“装笑”,不自然。于是有人爆料:既然是联系群众的需要,就多“练笑”。饶乡长回到家里对妻子说,能几秒钟把我逗笑,给你买包。当乡里几个年轻干部围着他追问此事是否真实时,饶凯“噗嗤”一声笑了。原来饶乡长会笑呀。

提及这事,饶凯微微笑答:有点演义了,但有意识“练笑”是真的。此后的笑容是从心里发出的,这才是关键。

统军大战七昼夜,开挖出一面人工湖,原想至少一个月的工期呀。鸣锣完工那晚,饶凯开怀大笑,尽情释放心中喜悦。

率队大战一周修整好数条路肩,又是提前高标准完成任务。刘彬乡长现场颁奖道贺,饶凯得意洋洋笑起来。

走在路上,上学的孩子们挥手叫“叔叔好”,饶凯笑脸回应;见到“夕阳红”老人们打招呼,饶凯会意笑迎……

令人高兴的事一件接一件,心中喜悦涟漪不断,我咋能不笑呀?我这副“冷面”是被一颗颗热心引笑的—饶凯说。

西姜寨是“制造笑脸”的地方,我们干部队伍应该当好“备料工”“输送带”—饶凯又说。

被市纪检委借调两个月,饶凯又有新说法—带着西姜寨的突击精神和高标准作风干活,给人留下了极好印象,纪委想调他。征求个人意见时,饶凯笑着婉拒说:感谢组织信任,但我已经不习惯“绷脸”的生活,西姜寨需要我的“笑脸”,我也离不开西姜寨的笑声了。

宣传委员赵新宏说,最初自己是抱着“个人奋斗”的想法来乡的。但一来就发现,西姜寨乡干部都在忙着“为群众弄事”,自己跟在后面跑一阵子,就深受感染和教育,“为自己”的观念被挤上孤岛。不知不觉开始为群众忙,“为别人”奉献渐成习惯,仅贫困学生就认帮7名。赵新宏感慨道:西姜寨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收获太大了,不努力回馈这片土地愧对人生。

组织委员宗鑫人称“快枪手”—能当天完成的任务决不隔夜;能今天行动决不等到明天。“向前赶”是他对自己及身边人员的一贯要求。他说:过去长期在机关混,疲沓是习惯。西姜寨不开慢车,来不久就被改变了,自己感觉就像个“计件工”,多干一件就多份儿成就感。动作麻利出手快,肯定“招活”多干事、多劳累,但干事有种快乐感,干得越多越快越有快乐感。

朱玉忠、李浩然的故事不再缀文,前文已有提及。“七匹马”可谓铁蹄疾进,不失“铁班子”铁血斗士之勇。

作为西姜寨乡政府的几代“元老”,陈永周谈及眼下这支队伍感慨万千。他说:乡里工作40多年,经历多少任班子、多少茬人马,哪见过今天这样的队伍?就像一团火,烈焰万丈;就像大熔炉,谁来谁熔化;就像一群狼,虎豹跟前也无惧 。敢吹牛,拉到全市、全省比一比,西姜寨的队伍肯定“与众不同”。

讲到自己身后的队伍,党委书记李恒志说:一个人打不出几个钉,西姜寨今天的神话绝不是哪一个人创造的。铁打的队伍是洪流。有这样一支精神昂扬的队伍,西姜寨的天不会变黑,西姜寨的水不会变污,西姜寨的地不会变瘦,西姜寨的人不会变穷,西姜寨的路会越走越宽广!

“与众不同”的队伍还在不断淬火。

西姜寨究竟能走多远,取决于群众热情、群众力量;群众这团火能燃多久,关键看干部队伍如何“添柴”,能否行进在人民心里—服務群众、造福群众一定要更及时、更精准、更优质、更长久。

这是“庆生宴”后乡党委会的核心议题。

西姜寨乡党委班子成员都有“走村串户”的习惯,乡干部也经历过“四摸五进”“民情日记”等实际锻炼,养成了“走近、看清、干准、做实”的群众工作作风,深受群众赞誉。学习十九大精神期间,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号召,乡党委又向班子成员提出新要求:把“走村串户”常态化、深入化,人人走遍86个自然村,人人成为千家万户家中“常客”,人人成为男女老幼眼中“熟面孔”,人人建本“民情簿”。这些日子,一班人脚快步勤,“走村串户”正在进行中。

乡长刘彬回顾走访群众过程,说:摸清了民情民愿,找准了努力目标,增强了干群感情,收获的确大啊。尤其是走进群众家,好多群众有说不完的话,还死拉活拽非留你吃饭,这种感情背后是多大的力量啊,想起来就流泪。就这,还有人议论我们在搞“形式主义”,劲儿用偏了。我亲耳听说的,他们还都是上级机关的。

李恒志说:是这些人想偏了,不走近群众就不了解群众,不了解群众就摸不准情况,摸不准情况就无的放矢,总“跑靶”就谈不上群众满意。看准的路,磨破鞋底也要走下去。但光我们领导班子这样做还远远不够,整个干部队伍也应该动起来,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养成走访群众的习惯,成为群众家的常客。

共产党的队伍必须行进在人民心里。头脑装着“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全乡干部“大走访”活动全面展开—更贴近群众、更了解群众、更温暖群众。

推进会上,李恒志要求说:“大走访”不能搞成“大呼隆”,不能搞一锅“夹生饭”,一定要“走”出真情、“访”来实情;一定要“走”出乡村振兴的坦途,“访”来西姜寨健步远行的力量。如何检验“大走访”的效果?如何检验干部的真功夫?我想到一句土话,估计大家猜不到。

猜你喜欢
群众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1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2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光影视界
不怕群众找我,就怕群众不理我
说说“难”和“易”
说说“难”和“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