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钉与外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

2019-05-14 03:18马刚王晓曦刘晶晶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交锁腓骨髓内

马刚,王晓曦,刘晶晶

(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云南红河 661199)

胫腓骨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病症,患者受到外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骨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该病症的发生率也随着增加,受到骨骼解剖学及功能上的影响,在发生意外事件时,胫腓骨受到暴力撞击的机会多于其他骨骼,且胫腓骨内侧紧贴皮肤,因此其发生开放性骨折的概率大大增加[1]。目前临床干预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手段是骨科治疗中争议最多的课题,受到医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临床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有外固定支架、钢板内固定及髓内钉内固定等。髓内钉内固定是目前临床上应用率最高的治疗胫腓骨骨折手段,其具有术后感染率低、出血量小、手术创伤小及固定效果理想、骨折愈合效果好等特点,因此得到广泛推广使用。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外固定术逐渐在胫腓骨骨折治疗中应用,并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其具有组织损伤小、手术操作简单、对患者血液影响小及手术时间短等特点[2]。目前临床上对于应用上述两种方法对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干预治疗的选择还存在较显著的分歧,该次研究笔者将胫腓骨骨折的临床临床治疗方法作为论述中心末次检索时间限定为2017年12月,应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髓内钉与外固定治疗的临床效用进行Meta分析[3]。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摘录及检索

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及万方数据库关于髓内钉与外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疗效相关研究,。检索条件:在上述数据库中检索“外固定”“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及“交锁髓内钉”等关键词。以上过程由两名数据分析及Meta分析经验方法的研究者完成,研究的过程中如出现两名研究者意见不一致的现象,则需要通过讨论进行评价,如争议仍然存在,则需要经过专家组讨论决定。

1.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研究设计类型:为随机对照研究、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2)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画患者接受交锁髓内钉或者外固定支架干预治疗取得明确临床效果者;(3)均运用Johner-Wruh标准评价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者。(4)文献中提供足够数据信息可进行相关的分析与计算。排除标准:(1)研究内容无交锁髓内钉及外固定支架的治疗效果对比;(2)入选患者人数小于10例;(3)文献数据信息不符合研究及比对要求或者数据信息不能利用;(4)调查及研究方向与该次研究核心内容不一致者;(5)调查数据收集不全的文献[4]。

1.3 统计学方法

按照医院的分级将医院分成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根据医院的等级将医院分成三级、二级及以下等级的医院。收集得到的数据均经过R软件进行整理与筛选,并对所有数据进行M eta分析,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 以衡量危险因素的合并效应量。运用Q及I 2值检验研究的结果,可信区间运用效应模型计算合并效应值或者95%表示。检验水准用α=0.05表示

2 结果

2.1 入选患者的基本特征

共计检索出169篇相关文献,经排出标准及纳入标准的相关要求进行筛选后,共计16篇文献符合研究要求,包含1 020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其中外固定干预组511例,交锁髓内钉干预组509例,入选患者基础特征分析,见表1。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 交锁髓内钉与外固定的临床干预疗效分析

应用ohner-Wruh标准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交锁髓内钉干预组与外固定干预组患者取得的骨科愈合优良率比较(OR=2.22,95%CI=1.47-3.32,P=0.000),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SMD=-0.37,95%CI=-1.07-0.32,P=0.294),术后骨不连发生率 (OR=1.21,95%CI=0.42-3.12,P=0.540),术后感染发生率(OR=1.51,95%CI=0.98-2.21,P=0.307),术后骨骼愈合延迟发生率(OR=1.26,95%CI=,0.76-2.26,P=0.304),数据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胫腓骨骨折为骨科常见的骨折类型,患者多受到外力冲撞、压砸及打击致伤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患者发生两腿同一平面骨骼的开放性骨折,同时还极易受到间接性暴力,如跑跳滑倒、扭伤或者高处坠落等,患者出现较为显著的局部畸形、疼痛及肿胀现象,患者骨骼成角或者重叠移位,与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居多。骨折骨的折线特点主要有为螺旋型、横断型、粉碎型或者斜型,胫骨干骨髓腔呈现出上端宽及上下端为关节面的医学解剖特点。通常情况下患者发生胫腓骨骨折极易发生延迟愈合或者骨骼难以愈合现象,不稳定性骨折的患者在接受干预治疗后,骨骼链接位置极易发生移位,因此通常情况下局部外固定难度较大[5]。该次研究应用ohner-Wruh标准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交锁髓内钉干预组与外固定干预组患者取得的骨科愈合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OR=2.22,95%CI=1.47-3.32,P=0.000), 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骨不连发生率、术后感染发生率、术后骨骼愈合延迟发生率对比,数据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应用交锁髓内钉法对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干预,其临床疗效优于外固定法治疗[6]。

猜你喜欢
交锁腓骨髓内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腓骨肌萎缩症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交锁髓内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肌电图诊断特点
腓骨肌腱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高原地区交锁髓内钉配合高压氧治疗闭合性胫骨干骨折48例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在胫腓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