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际合作的四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究

2019-05-14 09:27李昌国
河南教育·高教 2019年4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

李昌国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社会实践教学,单靠高校的力量、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全社会的资源。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依托四川高校资源和地域资源优势,通过校际合作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有利于克服该课程经费不足、实践基地缺乏、社会资源利用难度大的困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关键词:校际合作;实践教学;共建共享机制

高校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基于校际合作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有利于克服该课程经费不足、实践基地缺乏、社会资源利用难度大的困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和深化对党的理论成果的领悟和理解,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次,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最后,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大学生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

四川省许多高校深入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单列设置并加强现有理论课程内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本校、本地区的特点积极开展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和教学活动。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刚刚起步,受实践经费、实践场地、学生人数、组织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一)实践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许多高校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主要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活动涉及器材、交通、食宿、门票等各项开支,经费上的短缺使实践教学的开展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其教学对象的参与热情大打折扣。

(二)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有的高校对实践活动不够重视,教师只在理论课内组织读书、看教学资料片等活动,基本没有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有的高校虽然组织了社会实践活动,但都是以点代面偶尔组织少数学生干部外出进行集中实践,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实践需要。

(三)实践基地缺乏,社会资源利用难度大

实践基地缺乏、社会资源利用难度大是各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的普遍问题。面对数量庞大的学生,各高校难以大面积组织实践教学,不得不采取校外小范围集中、大范围自主分散的活动方式或以校内“第二课堂活动”形式进行。但实践教学效能仍显不足,需要各学校增加投入,拓展社会资源,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构建实践教学基地长效运行机制。

(四)实践课课酬偏低,教师积极性不高

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带学生外出社会实践需要联系实习、实践单位,安排学生交通、食宿、现场教学等工作。这需要教师尽力地组织与协调活动的各个环节,同时还要承担学生的安全管理责任。相对来说,教师付出较大,但课酬偏低,导致教师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五)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需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对实践教学方法和规律有深刻的理解。但实际上,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指导水平不高,难以有效组织实践活动以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六)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实践形式比较单一,只是利用开放式课堂,请劳模、专家、企业家进课堂,给学生开办讲座和专题报告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活动。这使得实践人数和实践效果不能得到保證。同时,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本上还是“读经典、看录像、演讲辩论”这老三样,仍偏重于课内实践和校内实践,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不仅频率很低,而且覆盖范围很窄。

三、依托四川的高校资源和地域资源开展校际合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社会实践教学,单靠学校的力量、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全社会的资源。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依托四川高校资源和地域资源优势,建立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是提高四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主要路径。

(一)四川的高校资源及教学特色

四川共有本科院校60余所,高职院校60余所,主要分布在七个区域,每个地区高校都有自己的实践教学资源优势,也形成了教学特色。

川南地区主要包括自贡、泸州、内江、宜宾、乐山等地,主要有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学院等高校。其中,宜宾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行“五个一工程”(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要参加一项法制教育活动、一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一项义工实践活动、一项公益活动、一项社会考察活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川东地区主要包括达州、广安等地,主要有四川文理学院、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其中,四川文理学院采用院级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课题竞赛的方式,选拔资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考察。

川北地区主要包括广元、巴中、南充等地,主要有川北医学院、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其中,川北医学院利用学校的医学特色,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服务相结合,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学校、农村开展爱心义诊、疾病调查和健康知识宣传等活动,服务群众、服务社会。

川中地区主要包括遂宁、资阳等地,主要有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希望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其中,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投资150万元建设校内“思想道德训育中心”,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公民道德、民族精英、职业发展等六大平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起到辐射和示范作用。

川西北地区主要包括绵阳、德阳、阿坝等地,主要有西南科技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等高校。其中,西南科技大学的四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川西地区主要包括成都、雅安、眉山、甘孜等地,主要有电子科技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其中,电子科技大学着力打造“重走长征路”“红色文化体验”“棋盘村社会实践”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品牌,引导大学生坚定革命信念。西南民族大学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教学中心(包括文献馆、陈列馆、展示厅等),再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集中展示马克思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攀西地区主要包括攀枝花、凉山等地,主要有攀枝花学院、西昌学院等高校。其中,西昌学院通过各类主题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感悟长征精神、感受社情民意、坚定“四个自信”,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地域资源优势和利用途径

多元化整合、合理化配置、高效率利用各种实践教学资源,是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总目标的前提与基础。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抗震救灾精神教育、“两弹一星”精神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是增强实践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利用四川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四川在近代产生过许多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如朱德、邓小平、陈毅、赵一曼等),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如伟人将帅先烈故里文化、川陕苏区红军文化、红军长征文化)和革命遗迹(如朱德故居、小平故里等),是红色旅游资源大省。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中,四川共有9个景区人选,分别是广安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四川红军长征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宜宾市赵一曼纪念馆、乐至县陈毅故居、绵阳市“两弹一星”国防科技教育基地、凉山州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系列景区、泸州市泸顺起义旧址。据统计,全省有重要红色旅游景区(点)106个,集中分布在川西及川东两个地区,形成了“一线两区”的分布格局。“一线”指中央红军长征入四川境内的路线,主要位于四川西部与南部的广大区域,途经泸州、凉山、甘孜、雅安、阿坝等市州所辖的若干市县。“两区”指位于四川东部地区的伟人故里和川陕苏区,前者串联成以小平故里一朱德故居一陈毅故居为核心内容的伟人故里“金三角”,后者形成以川陕苏区首府所在地——巴中为中心,达州、广元为两翼的全国第二大苏区。

四川拥有大量的爱国主乂教育基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覆盖广泛、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等特点。据统计,四川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8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5个,市(州)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86个,主要包括邓小平故居、赵一曼纪念馆、黄继光纪念馆等。四川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泸定桥、朱德故居、邓小平故居等,省级重点文物保護单位有吴玉章故居、张澜故居等。此外,四川还有许多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在国家及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历史文化名城(镇)中,如松潘草地、夹金山、华蓥山等。

2.利用四川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地震遗址资源和科技、企业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国防科技教育和民族企业精神教育

四川历史文化悠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高校可以利用李白纪念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等传统文化载体和场所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川经济、科技比较发达,有众多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四川省科技馆、梓潼两弹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虹集团等方式,培育大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四川经历过汶川大地震,有丰富的地震遗址资源,高校可以充分依托映秀镇汶川地震震中纪念地、北川县地震遗址博物馆、北川县永昌镇抗震救灾主题展览馆等遗址遗迹及纪念馆,开展抗震救灾精神教育,使大学生感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3.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开发地方性实践教学课程资源

地方性实践教学课程资源主要是指依托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生态等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理想信念教育、传统人文精神教育、民族企业精神教育等方面的校内外实践课程资源,拓展实践教学途径。比如,川东、川北地区有川陕苏区红军文化、领袖将帅文化、三国文化等地域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川西北地区有地震遗址、历史文化、国防科技教育等文化资源。川西地区有三国文化、金沙遗址、三苏文化等历史文化,有街子古镇、彭州宝山村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攀西地区有会理会议遗址、彝海结盟遗址等红军长征文化。

四、构建四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路径

立足四川省情和各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通过省内高校的校际合作和协同创新,建立四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一)通过校际合作,建立四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共建机制

一是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省内各高校可依托本校的地域优势,通过与其他高校的协作和联系,进一步加强和共建一批特色实践教学基地。比如,四川大学利用在朱德故居召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研究会年会的机会,推动全省高校与朱德故居管理局共建朱德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承担教育厅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组织学员参观彭州宝山村、白鹿镇等社会主义新农村。西南科技大学组织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律基础课程高端论坛参会代表参观北川地震遗址。西昌学院组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研究会年会参会代表参观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这些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为全省高校师生参观提供了便利。

二是共建实践教学经验、实践教学信息交流和推广平台。四川各高校可以利用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四川省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协会等现有学会,也可以在省教育厅和省高校思政研究会的支持下,推动建立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为实践教学搭建经验和信息交流推广的平台,及时发布实践教学信息、介绍实践教学经验。

三是通过校际交流和合作,共同开发一批特色实践教学资源。比如,各高校可利用四川丰富的长征文化、川陕苏区红军文化、领袖将帅文化等红色文化,汶川特大地震遗址资源和李白文化、三国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地域高校共同开发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抗震救灾精神教育等教学资源。

(二)通过校际合作,建立四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

一是共用实践教学基地。西南科技大学建立的北川地震遗址、邓稼先故居、李白纪念馆、长虹集团等基地,宜宾学院建立的李庄抗战文化中心、五粮液集团等基地,都可通过学校之间的联系和协调,为省内高校提供实践支持。比如,西南科技大学接待电子科技大学师生30余人参观长虹集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馆,接待西华师范大学师生20余人参观北川地震遗址,接待乐山师范学院、四川理工学院等师生参观新北川县城,这充分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是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和成果。比如,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实践教学研究取得的理论成果,可以为推动四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支持。成都理工大学编写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共三册)可供全省高校选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的“思想道德训育中心”实践基地可供全省高校选派部分学生进行实训。

三是共享实践教学师资。全省各地区高校都有自己的实践教学资源优势,各高校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和组织管理者可以对口接待、师资共享,协助开展現场教学。比如,电子科技大学师生参观长虹集团时,西南科技大学就安排本校教师协助讲解,开展现场教学。

四是互通实践教学信息,共享实践教学经验。四川各高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互通实践教学信息,还可通过校际交流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全省实践教学。如西南科技大学的“四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宜宾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五个一工程”、四川文理学院的院级课题资助方式、成都理工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想道德训育中心”等实践教学经验和实践教学模式,都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运用,促进各高校实践教学。

总之,依托地方高校和本地资源优势加强校际合作,建立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有利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使该门课程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赵增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整合与一体化运用[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2]胡金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4).

[3]赵增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难点及对策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9).

[4]叶山土.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