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揭示“科技上瘾”误区

2019-05-14 10:56陈佳莉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电子游戏多巴胺电子产品

陈佳莉

越来越多的人无时无刻离不开手机、电脑、平板,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刷社交软件,手里一时抓不到手机就会心慌,生怕错过什么,有研究称,这是患上了“科技上瘾症”,并称这种上瘾可能会干扰生活,破坏心理健康……但澳大利亚解释型新闻网站认为,科技上瘾并非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大众可能存在几点误区。

科技上瘾≠毒品上瘾 目前大部分将科技上瘾同毒瘾相关联的说法认为,从生理上说,前者对于大脑引起的愉悦性反应与吸食可卡因、海洛因或者大麻后大脑的反应相似。从心理上看,人们在被迫脱离科技产品一整天时,会感到严重的心理和生理不適,并会感到恐慌、迷惑和极度孤独,这也和吸食毒品的症状不谋而合。

但要明确的一点是,对于愉快的经历和体验,大脑都会产生多巴胺,形成“快乐的脑回路”。比如酣畅淋漓地游个泳、读一本好书、展开一次愉快的谈话或者吃到美味可口的食物,都会产生类似的大脑愉悦体验。而使用电子产品释放的多巴胶与其他正常有趣的互动过程产生的多巴胺效果相似,大概会比正常水平高出50%~100%的程度。

将科技上瘾与毒品成瘾相提并论有些牵强,它们在促进大脑形成“快乐脑回路”的水平上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

科技上瘾≠日常焦虑 人们往往挂在嘴边的抱怨声都是关于“戒不了手机,难受”“熊孩子打游戏,心塞”这样的焦虑,但是单凭这些行为特点并不能真正被定义为“科技上瘾”,“上瘾”必须是在对正常生活产生巨大干扰和影响的前提下生成的,而一般人即使痴迷手机和游戏,还是会正常上学、上班、社交,所以这种在正常可控范围内使用电子产品不能称其为“上瘾”。

研究人员对电子游戏的影响做出了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只有最多3%玩电子游戏的学生会真正意义上瘾,也就是造成影响学业、成绩下滑这样的结果,大多数人对电子游戏的迷恋还是比较“温和”的,只在闲暇时间才会去玩。

科技上瘾≠科技有罪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尼克·余曾致力于研究大型多人在线游戏,他认为,过度痴迷电子游戏的人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真正的社交方法和渠道,而并不能单纯指责科技产品。不应忽视那些真正的心理问题,而这些诸如抑郁症或是社交焦虑的问题或许正在折磨着玩家们。他写道,抛弃科技产品,“不能解决业已存在的心理问题”。

探讨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选取什么样的治疗方式来应对科技上瘾,如果单纯怪科技产品而将其戒掉,只是“治标不治本”。(摘自《北京晨报》)

猜你喜欢
电子游戏多巴胺电子产品
音频设计在电子游戏中的发展与使用研究
搞不定多巴胺还谈什么人生?
电子游戏的利VS弊
小眼镜找朋友
关于电子产品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
青少年应如何对待电子游戏
跟踪导练(四)(4)
襄阳市区3~6岁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情况调查
减脂和多巴胺的秘密
内置电子游戏的运动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