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史料,还原历史

2019-05-15 10:52高海丽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高中历史教学

高海丽

摘 要: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工作逐步开展,各学科教学工作的重点逐渐转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就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而言,“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关键的核心素养之一。本文就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进行简要的分析,并简要地探讨了“史料实证”的运用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史料实证 素养研究

近几年,教学改革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也是如火如荼。《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它的定义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这个素养是学生在认识历史和学习历史过程必须具备的素养,也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基础。就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来看,教学工作通常将知识的讲解和结论的论述作为重点,没有考虑到对逻辑和证据的表达,这对学生的论证能力而言存在极大的阻碍。因此,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对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培养重视起来,利用史料实证这一史学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1]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必要性

1.国外历史教育重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关于史料实证的素养培养,在很多国家都早已展开。英国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表述:“学生应当选择多种来源的资料并进行精选和组织,通过多方的考察并对资料进行运用,从而运用资料开展独立性、批判性的研究和历史问题的解答,最终得出科学、合理、具有可信性的结论。”美国的《历史课程标准》中这样指出:“对资料、历史文献、历史叙述的作者等信息的来源,学生需要具有辨别的能力,能够认识历史解释与事实间的关系并进行区分,通过史料来证明对历史的解释,最终得出具有较高可信度的结论。”这些关于历史学习目标实现的表述和我们史料实证素养目标的培养大同小异,可见,从紧跟世界潮流的角度来看,“史料实证”是其必须养成的基本素养。[2]

2.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1)史料实证是史实确认的关键方法

史实确认,就是将存在的历史史实中具体、真实的面貌进行再现的过程。这是一个求证的过程,因此,借用相关的史料是必要的,而史实确认过程所得结果的真实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史料真实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史料确认时,首要要做的是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归纳、综合整理史料,尽最大努力的还原历史事实的本来面貌。史实确认的关键方法就是史料实证,只有经过实证的史料才是饱满的、可信的、系统的,才能为历史事实的还原提供依据。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更快更准的掌握基本的历史事实,以及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我们就可以通过史料实证方法。比如:以古代“分封制”这部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搜集典型的史料文本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对材料中信息进行综合归纳,分清分封目的、各诸侯及天子间的关系、对象等信息,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历史事实的还原过程中。

(2)史料实证是史事理解与解释的基础方法

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认识历史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具备理解和解释历史的能力,而史料实证就能否赋予学生这样一种能力。史事理解就是学生通过各种手段还原历史事实的思维活动,是认识历史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实质就是历史核心素养里的历史解释的形成过程。史料实证正是在史事解释和史事理解过程中必须运用的一项基础方法。比如:我们以“百家争鸣”这一部分的历史教学为例,如果教师只是对各主流学派的核心思想进行单纯的讲解,课堂内容难免有些苍白难以说服学生。教师可以对各主流学派的经典论述进行引用,并归纳其中的核心思想,让学生进行再次的阅读和归纳分析。比如墨家的“兼爱非攻”、儒家的主要思想、道家的“太上无为”、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等,教师可以将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罗列,并设计一场课堂上的百家争鸣,让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的学派,将学生代入到历史情境中,从而贴近历史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史料史料实证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的体会百家所代表的思想,了解儒家、道家、法家等等学派在思想上的不同点和共同之处,丰富学生思想的同时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3)史料实证是评价史事的重要基础

历史这一门学科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让我们在学习和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发现历史事实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了解历史的发展历程,总结历史中各种事件出现的缘由。因此,在对我们确认、理解并解释了史实后,应对探究的历史进行深入的综合评价,站在现实的角度从而分析和评价历史。真实的史实往往是评价合理性、客观性的保障,因此在史实评价的过程中,史料实证是不可缺少的过程之一。对于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而言,通过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中的史事评价内涵,从而理解其中蕴含的真实意义。比如:以“辛亥革命”部分的历史教学为例,人民版教材中虽然并没有明确的对该部分史事做出评价,但就辛亥革命中“极大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之一历史意义而言,并不能通过简单的理论介绍而让学生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借用:“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等史料让学生实证辛亥革命给人们思想带来的改变,帮助学生清楚认知辛亥革命对當时社会的影响,理解其生成的历史意义。[3]

二、史料实证需要具备的几个要素

1.重现史料的搜集,务求还原历史真相

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往往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为历史教材中的各种历史事件都是早已经存在的,并且无法复制。而想要尽最大可能的还原和重现历史事实,就必须依靠相关的历史材料,从而补充历史事实。实证的方法就是通过搜寻各种历史材料并进行详细的分析,尽最大可能的补充和还原历史事实,让学生亲身地体验历史事实被逐步还原的过程中,真正走进历史、见证历史、认识历史。如我们在学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这课内容的时候,讲到秦亡的原因是由于暴政,而暴政之一的表现是嬴政曾经大兴土木修建了阿旁宫,过去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我们都认为阿房宫是建造好了,不过后来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000多年来,项羽都被认为是火烧阿房宫的罪魁祸首。但考古显示,更多的新出土史料都表明阿房宫夯土台上仅有夯筑土墙没有秦代宫殿建筑遗迹。根本没建成,何谈被项羽付之一炬。由此可见,基于史实基础上的史料搜集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便会产生许多“误解”。

2.基于史料情境,努力培养学习兴趣

想要完全的还原历史是无法实现的,再加上学生认知历史的能力相对较低,因此,在历史教材的阅读过程中,学生难以解释历史事实,而只能通过自身的想象进行联想,但如果历史只是枯燥的文字,肯定没法让学生形成感性的认识,那么想象也将是非常贫乏的。所以,想要实现史料实证,很多时候也需要让学生对史料阐述的情境有感性的认识,进而加深对史料的理解。如在上《巴黎和会》的内容的时候,教师让几位同学利用手头的史料来分别扮演代表大国来出席巴黎和会的领导人,在课堂上分别以大国的身份来阐述参加和会的意图。这样的情境表演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历史史料的认知,另一方面这样主动学习演绎历史情境的方式能让学生自然而然产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

3.优化历史评价,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

如果我们对历史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往往得到的结论也会不同。在评价历史意义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知识相关联的其他史料进行阅读,通常可以更加接近历史的真相。而历史评价的依托就是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方法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这也是历史事实真实性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重视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具备正确的评价历史的能力,也就是促进历史学习最关键的素养—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史料实证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用存疑的态度对待历史教材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材存在这样的一个特点:篇幅小,却要涵盖中外历史上下五千年,所以往往是存在一些语焉不详或者前后略有矛盾的问题,所以在培养史料实证能力的时候,需要鼓励学生对教材知识换句话说也就是对权威观点存疑,让学生具备正确的历史学习理念和态度,在思考上拥有独立性。但事实上大多数的学生在都将教材作为主要的历史学习依据,缺乏对历史知识的独立判断能力,这也就造成了理论分析存在短板,难以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重复思考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尤为重要,比如在分析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教材中往往不能提供太多的信息,因此,学生需要搜寻其他相关的史料,从而科学的评价历史人物。再比如历史事实的分析,大多数的历史事实在其所处的年代都是具有先进性的,但在现代社会又恰恰相反,因此,学生需要具备足够高的史料实证素养,才能正确的认识历史事实。[4]

比如说2018年4月的一道选考题: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

A.战国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教材上的记载是:“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还有就是关于煤的记载“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知识去理解,这道题目,我们便是无从选择了,学生自然就更觉得困难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能敏锐感觉到“煤炭”和“煤”是否是同一个概念?再通过寻找资料去查证这两个概念的异同点,而查证的结果是:这两个概念其实并沒有太本质的区别,而在相关的史料上也有明确记载:煤最早产生于汉代。所以书本上“煤”和“煤炭”两个没有本质区别的概念放在同一个教学内容中是由一定的不合理性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培养学生对教材知识的一种存疑态度,不断去实证,并不拘泥于教材,也就能够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2.提供多元史料来丰富课堂认知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历史学科是一门相对特殊的学科:首先,历史知识涉及范围广,内容繁杂,且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记忆。再者,高中历史学科的内容主要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难度。而大多的学生都不具备史料实证素养,通过自主调研的方式又往往不具备足够的实证素材,因此,所得的历史结论可信度不高。为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丰富教学内容,挖掘互联网中的海量教学资源,补充学生的史料知识库。

以高中阶段历史教学中“二战的全面爆发”部分的教学为例,德国以“闪电战”的战术奇袭了波兰,一个月不到便使波兰沦陷,波兰沦陷后,又实行“曼斯坦因方案”,短短六周让曾经的欧洲大陆的霸主法国亡国,但是当它用同样的战术去进攻英国的时候,结局却是久攻不下,从而导致将来两线作战局面的出现。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如果仅是以教材的语言来进行阐述,肯定会显得枯燥无聊,所以教师可以以几个问题为主线,同时以史料为载体,这个史料载体可以是当时战争地图和图片,也可以是二战相关的历史文献,如《丘吉尔二战回忆录》,也可以是二战时期的影像资料,直观地让学生明白本课内容需要解决的几个重难点问题:“闪电战是什么?”、“波兰、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英国不列颠之战为何没让德国的进攻得逞?”通过历史图片、历史影响、地图等史料来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以及对史料的运用能力。

3.进行实证剖析

史料实证素养培养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统一起来。很多教师忽视了实证训练的重要性,没有让学生根据史料自主展开历史分析,致使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吸收。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基础的史料实证方法,让学生开展实证剖析。

比如,教师在讲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时,应该从正面和负面角度展开评价。历史书上主要为学生论述了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而没有论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历史事件评价的材料,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历史材料、辛亥革命没有形成彻底反封建纲领的历史材料等等,以此让学生对辛亥革命进行科学评价。

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知,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而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教学工作的重点逐渐转向了对学科专业素养的培养,以往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已经不能顺应教学的需求,而史料实证正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手段,,通过让学生掌握史料实证这一方法,能够促进学生正确的理解、

解释和评价历史,是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以及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梅菊.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6).

[2]庄瑞英.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5).

[3]何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04).

[4]李德刚.论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报业.2018(18).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高中历史教学
“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分解初探
史料实证意识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